謝紅生
所謂地名,即是一定地域或空間實體用以彼此相互區(qū)別的符號或標(biāo)志,它是由人類主體歷史地賦予客體對象的稱謂。凡是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地名就無處不在。沒有地名的指向,人類生存活動的展開就無法想像。
貴陽由于建城時間較久,地名的生成千變?nèi)f化,比如西湖路是因為甲秀樓處的河灣叫小西湖而得名,白沙巷是因為該巷的白沙井井底有白沙而得名。貴陽的地名歸納起來有多種情況:或是因為地形地貌及物產(chǎn)而得名(如斗篷山、蒿芝塘、四方河、鳳凰村、相寶山、棗山路);或是屯軍文化遺存(如羅漢營、南廠、燕樓關(guān)、營盤坡、箭道街、大營坡、扎佐);或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譯形成的地名(如則溪、阿哈寨、甲定);或是與當(dāng)?shù)刂饕卣骱蜆?biāo)志物有關(guān)(如銅像臺、紀(jì)念塔、雙槐樹、三浪坡、六座碑);或是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如息烽縣、護(hù)國路、合群路);或是因為行業(yè)而得名(如黔陶鄉(xiāng)、湯粑關(guān)、打銅街、石板哨、煤礦村、絲線街、轎夫巷、棉花街、粑粑街);或是生肖甲子地名(如狗場、羊昌、牛場、雞場、馬場);或是因為歷史人物得名(如中山路、忠烈街、狀元巷、一品泉、夏狀元街、太子橋、漢相路、西成路);或是因為信仰理想或追求而得名(如三民路、太平路、民權(quán)路、民生路、民主路);或是因為紀(jì)念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得名(如北京路、遵義路、瑞金路、延安路);或是純粹與姓氏有關(guān)(如王二寨、黃家巷、薛家井、郭家沖、余家壩、蔡家坊、華家山);或是方位定名(如東山、西望山、北門橋、南岳山、府前街、后壩、中院、倉門口、下五里、北新區(qū)路、河南莊);或是以追求道德倫理境界定名(如君子亭、博愛路、文明路);或是以文化特征命名(如修文縣、開陽縣、毓秀路、傳書巷、文昌路);或是因為外來移民集中居住得名(如四川巷、江西村、成都路、廣東街);或是因為神話傳說而得名(如銅鼓山、藏甲巖、觀風(fēng)臺、鯉魚田);或是因為行業(yè)分類、機構(gòu)、國家單位而得名(如省府路、湘雅村、鐵局巷、法院街、電臺街、市府路、鹽務(wù)街);或是因為宗教活動場所得名(如白云區(qū)、紫林庵、蟠桃官、普陀路、飛山街、銅佛巷、圓通街、觀音洞);或是用數(shù)字的地名(如三嶺灣、頭橋、拐九、七沖、幺鋪、九間房);或是用其他地方地名或異地已有地名各取一字組合成為路名(如貴定路、興義路、武漢路、長沙路、金清路、興關(guān)路、瑞花巷、香獅路)等等。
至于貴陽的地名演化,則情況較為復(fù)雜。僅僅因為方言而帶來的變化就有很多。貴陽雖然屬于北方方言區(qū),但是其發(fā)音與北方明顯不同,而且保留古漢語音律的讀法較多,往往平仄不分、清濁不分,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區(qū)別明顯。因此,錯讀和以訛傳訛的地名俯拾皆是。比如威清門讀作“威西門”;次南門稱為“市南門”;都司路念作“都市路”;正誼路演化為“正義路”;噴水池念作“糞水池”;“嘟喇營”變?yōu)椤岸祭瓲I”;“黨?!弊兂闪恕包h武”;漢相街演化為“漢湘街”;“云崖”訛變?yōu)椤霸茙r”;“青崖”訛變?yōu)椤扒鄮r”;“矩州”演化為“貴州”,等等。
“六沖關(guān)”的地名也因為方言的緣故有不同的說法。因為用貴陽話來講,“綠”、“鹿”和“六”的發(fā)音都是“陸”字音;而“沖”和“蔥”、“春”、“疃”及“舂”的發(fā)音差不多,由此,“六沖關(guān)”這個地名一直存在多種解讀。將“六沖關(guān)”或讀為“六春關(guān)”或“鹿疃關(guān)”或“綠春關(guān)”或“鹿沖關(guān)”,這都是因為貴陽方言導(dǎo)致的結(jié)果。此外,還有將“六沖關(guān)”錯寫成“六舂關(guān)”的情況。洪邊門城門“隔嶺田耕烏黨近,插云山擁鹿瞳高”的對聯(lián)描繪了有鹿出沒于關(guān)隘和村寨間的景象。有學(xué)者以此為據(jù),將六沖關(guān)稱為“鹿疃關(guān)”。1942年出版的《貴陽市指南》將“六沖關(guān)”稱為“六春關(guān)”;有人因為那里舊時有鹿出沒,稱之為“鹿沖關(guān)”;還有所謂六座山峰高聳環(huán)峙,形如蔥尖,而叫“六蔥關(guān)”的說法;也還有人因為這里四季長綠而稱其為“綠春關(guān)”。其實,“關(guān)”是古代在交通險要或邊境出入的地方設(shè)置的守衛(wèi)場所?!傲鶝_關(guān)”地名在于設(shè)關(guān)之地有“六沖”?!皼_”在貴陽方言中的含意為面南的山坡或三面、四面環(huán)山有平地或圓形小盆地的山地?!傲鶝_關(guān)”的“六沖”分別是:貓沖、瓜沖巖、建筑沖、蛤蟆沖、磨刀沖、吊頸沖。
在貴陽,地名演化變樣、以訛傳訛的還有許多,如南明河也是由南門河演化而來。貴陽城建于宋朝,因為河水從城南門外流過,因此稱作南門河。南門河未建橋之前人們過河要乘船,城南門前的渡口因此叫“南津”。此地建了襄陽橋后,老百姓俗稱其為“南門橋”,這在明代的地理志中有明確的記載。由于貴陽方言“門”和“明”的發(fā)音相近,久而久之,城南門外的河也在貴陽人的口中演化成為了“南明河”,“南門橋”也最終成了“南明橋”。還有,洪邊門是因為出此門可以通往洪邊州而得名,久而久之亦演變成了“紅邊門”。
(選編自《貴陽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