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非 著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定價:39.80元
20世紀下半葉,文學與歷史之間的糾葛交織,沒有哪個時代能夠比擬,迷霧重重之下顯得那么的波詭云譎。研究者往往于文學層面窮經皓首、殫精竭慮,所得之結論大多不免以毛相馬、以筌為魚,被遮蔽的真相卻依舊石沉大海,茫茫不可尋跡。
本書是作者繼《典型文壇》、《典型文案》之后的“典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蓋因作者在當代文學史研究中漸漸感到,新中國文壇人與事的是是非非,不能簡單地從文學層面獲得最終解釋,乃另辟蹊徑,從精神思想層面涉足探尋當代中國的思想軌跡。其結果不僅僅為當代文壇的紛爭探尋了本質答案,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研究文學變遷軌跡,進一步理清了新中國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還原了歷史真相。
正如書本腰封上的薦語——“重返思想和文學的現(xiàn)場,還原被遮蔽與閹割的真相,6個暗潮涌動的典型年度,一部有血肉和體溫的‘小國史”,作者選取了6個年份作為解刨中國當代思想的切入點,以日記、詩歌為楔子揭示真實歷史悄然變化潛流。閱讀整書,往往給人以兩種截然不同、涇渭分明的意象,臺上是紅旗招展、口號激揚、鑼鼓喧天,臺下是困惑不解、黯然神傷、悲切無助。例如:“1962”年度,八屆十中全會公報發(fā)表,做出了“階級斗爭不可避免”、“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錯綜復雜的、曲折的、時起時伏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等表述,可就在這烏云欲卷而來的風暴之下,卻孕育極其弱小、微不足道但是前所未有的萌芽,“太陽縱隊”、“X詩社”的成立,反叛的種子已經在高層干部子弟“青年貴族”中悄然種下。郭世英對父親郭沫若的評價,“這就是你崇拜的大偶像,裝飾這個社會最大的文化屏風”,映射出第一代共和國人進入獨立思考的青春期。再如:“1968”年度,革命的歷史是紅衛(wèi)兵運動風起云涌,席卷世界,目之所及皆是人民日報所登綜述《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鼓舞世界革命人民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所描述鼓舞的革命景象,而文學的意境卻是刻畫在平民詩人郭路生的《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詩歌之中,把大多數(shù)人“從虛幻的天下落下來”。探尋當代自發(fā)文學的軌跡,從“青年貴族圈子”點燃,到假“平民詩人”郭路生為中介,至“文革”間放大為白洋淀知青詩群,再到70年代末的“星星畫展”,文學進程為我們展示了另一條共和國歷史軌跡。
讀罷此書,看著腰封上的兩句贊譽,不禁讓人感嘆實至名歸。一是作者“乾嘉樸學的笨功夫”,竟能從微毫細密的事務入手觀察,得出別具一格的歷史眼界和格局;二是作者“當代學術的新思路”,以文學演變來探尋歷史真跡,豈不與“以詩證史”意趣相投、脈絡相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