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獲得褒譽的同時也引發(fā)了爭議,中外科技獎勵制度的差異源于不同的文化和國情,探析這些差異背后的文化因素將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的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中外科技獎勵制度;文化沖突
2015年10月5日下午,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是中國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在國人歡呼雀躍的背后,隨之而來的,還有這樣那樣的疑問和爭議。“不能把團隊的成果歸于一個人”;“把獎頒給她一個人,對項目的其他參與者不公平”……無數(shù)人糾結于這樣一個“悖論”:一邊是這樣重大的成果往往是一個團隊的產物,是集體貢獻;一邊則是重大的國際科技獎項都是頒給個人。屠呦呦的科研成就與當前評價體系下的認可度的倒掛,也引人深思。
一、中外科技獎勵制度差異
科技獎勵是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承認和評價,其目的在于激發(fā)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于是a,各國形成了與自身國情相適應的科技獎勵制度。通過科技獎勵體制、科技獎勵主體結構、科技獎勵授予對象、科技獎勵資源分配和科技獎勵方式這五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中外科技獎勵制度存在的差異。
(一)科技獎勵體制的差異
世界各國科技獎勵體制主要有三個類型:一是層次遞進型,即根據(jù)行政級別,把科技獎勵分成若干層次。二是相互獨立型,即各種獎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不存在層次遞進關系。三是混合型,即在一個國家中,政府獎和民間獎共同存在,政府獎是層次遞進型,民間獎是相互獨立型。
西方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科技獎勵體制都屬于相互獨立型。而我國屬于混合型科技獎勵體制。
(二)科技獎勵主體結構的差異
科技獎勵按照獎勵主體可以分為:政府獎勵和民間獎勵。
西方國家社會力量所設獎勵沒有政府獎的權威,但很多學會和協(xié)會集中了世界上一流科技專家,他們的肯定和認同決定了獎項具有很高的聲望,甚至超過了政府獎。而在我國的獎勵制度中,政府獎始終起著主導作用。首先,在獎勵數(shù)量上,我國的政府獎多于民間獎;其次,在獎勵聲望上,我國的政府獎要高于民間獎。
(三)科技獎勵授予對象的差異
科技獎按照授予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成果獎和人物獎。
西方國家科技獎勵的授予對象大多是科技工作者。更為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大多獎項都是突出個體,科技獎勵源于對科學發(fā)現(xiàn)優(yōu)先權的承認,首先獎勵“優(yōu)先權”:即關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誰第一個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徑。而我國科技獎勵的授予對象主要是科技成果,科學家的名字多是以一個集體的形式呈現(xiàn)。
(四)科技獎勵資源分配的差異
每個國家所投入的科技獎勵資源都是有限的,中外科技獎勵資源分配的差異體現(xiàn)在研究類別和研究者年齡結構兩個方面。
1.科技獎勵資源分配在研究類別上的差異
科學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西方國家對基礎研究非常重視,國家最高獎一定設有基礎研究獎,但不一定設有應用研究獎,而且基礎研究獎數(shù)量不低于應用研究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我國的基礎研究獎在整個國家的獎勵體系中所占比重非常低。
2.科技獎勵資源分配在研究者年齡結構上的差異
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培養(yǎng)與鼓勵,專門針對青年科技工作者設置科技獎勵。而我國沒有專門為青年科技工作者設置的政府獎,民間獎中有所設置,但是影響不大。
(五)科技獎勵方式的差異
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是各國采用最多的獎勵方式,中外科技獎勵制度在獎勵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側重于哪一方面??傮w上,我國的獎勵強度小于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多元化的獎勵方式相比,我國科技獎勵方式由“重精神獎勵輕物質獎勵”到“重物質獎勵輕精神獎勵”轉變可以看出,獎勵方式單一化。
二、差異背后的文化沖突
中外科技獎勵制度的差異是由其特殊的文化和特定的國情決定的。
(一)特殊的文化
1.官本位與民權至上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官本位”,政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因此,在我國,政府獎多于民間獎,政府獎高于民間獎。而西方文化強調民權至上,類似于“諾貝爾獎”一類的獎項有很多。
2.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是東方文化的精髓。它主張集體,尤其是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顧大局精神,崇尚權威和國家,反對突出個人表現(xiàn)和強調個人利益。而西方文化突出個人主義,它認為個人價值至高無上,廣泛強調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觀產生了科技獎勵授予對象方面的差異。
3.重術輕學與重視科學理論
中國科學傳統(tǒng)是“重術輕學”,即重視實用的技術,輕視理論性的自然科學,重視應用研究,輕視基礎研究。而西方重視科學理論。
(二)特定的國情
我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經(jīng)濟發(fā)展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科技投入和獎勵方面存在差異,我國的科技獎勵絕對強度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投入上稍顯“急功近利”,側重于應用研究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
三、總結
中國的科技獎勵制度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和西方發(fā)達國家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由于文化和國情的不同,還存在一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與其回避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不如讓它們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萍吉剟钪贫纫嗍侨绱?,沒有絕對的好,絕對的壞,我們倡導公平正義,更希望看到與社會發(fā)展相協(xié)調,相和諧,這樣才會促使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積極投身科研工作,創(chuàng)造更多利于社會發(fā)展的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郭慧(1992-),女,漢族,籍貫:山西省長治市,所在院校:山西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參考文獻:
[1]成良斌等.中外科技獎勵制度的主要區(qū)別[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5).
[2]王炎坤等.中外科技獎勵制度的文化背景分析[J].中國科技獎勵,2002,(2).
[3]王涵鑌.中外科技獎勵制度的比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0,(4).
[4]姚昆侖.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制度研究[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