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笛
〔摘 要〕在當今社會,以“和”為美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當前在高校中,大學生由于遭遇失戀、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以及家庭貧富差距等現(xiàn)實問題,容易引發(fā)壓抑、焦慮、孤僻、自卑、嫉妒、過度憤怒等不良情緒,直接導致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出現(xiàn)。關于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究其本質也是一種“失和”的心理狀態(tài)。本文要探討的是通過以“和”為內涵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大學生施以心理干預治療,使得他們的內心由“不和”轉為“和”,即通過中國傳統(tǒng)音樂來改善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音樂 大學生亞健康心理 調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歷來重視音樂與人生、人與社會關系。與西方音樂追求對比和矛盾沖突、斗爭相比,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千百年來始終崇尚的是“和”,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文化有著直接關系。在中國古代,“樂”從一開始就是與“禮”捆綁在一起,作為反映為“禮”的封建等級制度的調和劑而存在?!岸Y”強調的是“異”,而“樂”強調“和”,“樂”之“和”就是為了消除由“禮”之“異”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使人們在“樂”的熏陶中心甘情愿的接受“禮”的制約,從而達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境界 。要達到上述目的,不論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表現(xiàn)還是接受活動中,中國傳統(tǒng)音樂向來以“中和之美”為最核心的標準,作品意蘊大多剛柔兼?zhèn)洌楦辛Χ冗m中,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崇尚和諧、自然,不追求強烈。即便在當今社會,以“和”為美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當前在高校中,大學生由于遭遇失戀、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以及家庭貧富差距等現(xiàn)實問題,容易引發(fā)壓抑、焦慮、孤僻、自卑、嫉妒、過度憤怒等不良情緒,直接導致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出現(xiàn)。①關于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究其本質也是一種“失和”的心理狀態(tài)。本文要探討的是通過以“和”為內涵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大學生施以心理干預治療,使得他們的內心由“不和”轉為“和”,即通過中國傳統(tǒng)音樂來改善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一、五音療疾
我國最早的醫(yī)學典籍《黃帝內經》闡述了五行音樂治療的原理,把五音和五行、五臟相配對,并指出了其間的對應關系,以此作為防治疾病的依據(jù)之一?!饵S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載“角為木音通于肝,徵為火音通于心,宮為土音通于脾,羽為水音通于腎?!标U明五音與五行相應,與五臟、五志相連。在此理論基礎上,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角調音樂具有木氣的屬性,能防治氣的內郁;徵調音樂具有火氣的特征,有利防治氣機的下陷;宮調音樂具有土氣的特性,以利防治氣的升降紊亂;商調音樂具備金氣的特點,以防治氣的耗散;羽調音樂為水氣的體現(xiàn),利于防治氣的上逆或過分上炎?!痘实蹆冉洝分羞€記載:“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調暢平和,善消憂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fā)人遐思,啟迪心靈”。這說明不同調式的音樂不但對人體的臟腑有相應的影響, 還可以調節(jié)人的情志。 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五行、五音、五臟及五志的對應關系如下:
實際上,按照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釋,是因為人體是由許多有規(guī)律的、 協(xié)調振動的系統(tǒng)所組成,諸如:大腦的電波運動、心臟的搏動、肺部的收縮、腸胃的蠕動和自律的神經活動等,都是有著一定節(jié)奏和頻率的。當有著一定頻率的音樂節(jié)奏與人體內部器官的振動節(jié)奏相吻合時, 就能夠產生同步共振作用, 從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根據(jù)以上理論,對于大學生的各種亞健康心理特征,我們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音樂干預治療。如“過度憤怒”在五行中屬“木”,這類人性格耿直,但是遇事不冷靜,容易發(fā)怒。對于這類學生,應多聽角調式音樂,如《月兒高》,此類樂曲生氣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溫心,清風入夢,能讓人心境趨向寧靜平和,緩和暴怒的情緒。 自卑的人稍遇挫折就灰心喪氣,失去信心,可以多聽徵調音樂,如《紫竹調》,《百鳥朝鳳》等樂曲。 徵調音樂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能使人奮發(fā)向上?!皦阂帧薄ⅰ肮缕А痹谖逍兄袑佟巴痢?,這些人多思多慮,多愁善感,又不愿與人交流,因此不良情緒長期累積于心形成抑郁,多造成食欲不振。這類人平時應多聽宮調式樂曲,如《良宵》,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能使人的思緒得以排解,恢復旺盛的食欲?!敖箲]”屬于五行中的“水”,這類人總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應多聽羽調式的音樂,羽調式音樂風格清純柔美,如大自然中的行云流水,能夠平和人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推薦樂曲《陽關三疊》?!皯n傷”、“悲哀”在五行中屬“金”, 在人們悲痛欲絕、欲哭不能的情況下,可以先通過商調式引導排遣。商調式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及時發(fā)泄心頭悲痛,防止悲傷的情緒壓抑于內心而產生抑郁。當患者能夠暢快淋漓地哭出來之后,則可轉聽徵調式音樂,如《百鳥朝鳳》,其旋律輕松愉快、活潑,能補心平肺,使患者擺脫悲傷與痛苦。 要說明的是,以上推薦樂曲中有部分樂曲并不只有單一調式,而是多種調式交替,所以在選擇樂曲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接受者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耿元卿博士以該校22名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并予以五行音樂進行干預。試驗音樂選用臺灣風潮唱片公司出版的《易經五行療效音樂》,根據(jù)實驗對象的心理亞健康的表現(xiàn)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并開出音樂處方。試驗結果說明,五行音樂能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緒,顯著改善焦慮、抑郁等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甚至對消化不良、睡眠障礙、疼痛等軀體亞健康癥狀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康復作用。其中,發(fā)生顯著改善的包括“焦慮”、“抑郁”、“強迫”的心理亞健康因子,得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01;“偏執(zhí)”因子得分也較干預前有所降低,P<0.01;“軀體化”、“精神病性”、“敵對”、“恐怖”因子得分較干預前也有降低,P<0.05。
二、情緒引導
針對不同的亞健康心理,對大學生采用傳統(tǒng)音樂治療,是單純通過聽音樂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它與一般欣賞娛樂性音樂有原則區(qū)別。它是根據(jù)患者所患心理疾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音樂對患者進行情緒引導,使人體機能和心理得到相應的治療,可治療情緒不安、精神抑郁、神經衰弱、失眠、胃腸功能紊亂等病癥。選曲原則,既可以用“正治——情緒疏導法”也可以用“反治——情緒中和法”。
“反治——情緒中和法”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即采用與聽者情緒相反的音樂使其過分的某種情緒得以中和。在中國古代,人們都認為古琴音樂平和悠遠,能調暢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寫道:“余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shù)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在文中歐陽修自述曾經患有“幽憂之疾”,多方求醫(yī)無效。后來歐陽修向好友孫道滋學琴,只要撫弄琴弦,投入到琴聲中去,他便萬事離心,煩惱盡除,不覺間抑郁癥竟痊愈。宮音屬古代五聲之一, 歸脾, 脾主思, 思可解憂, 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故以宮音醒脾而解憂為最佳。因此,在治療大學生亞健康心理時,我們可以采用與聽者情緒相反的樂曲來中和其過分的情緒。如讓情緒過于興奮者(如易怒、失眠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使其過于興奮的情緒得以中和,恢復平靜。或是讓情緒萎靡不振者(如抑郁癥患者)聽歡快活潑、情緒明朗、令人振奮的樂曲,使其低糜的情緒得以中和,恢復積極的心態(tài)。
此外,“正治——情緒疏導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在使用音樂進行情志治療時,認同“物極必反”,即某種情緒在音樂的支配下,達到頂峰時,會出現(xiàn)一個向相反情緒轉化的時刻,而這一時刻,正是患者感到暢快的時刻。如遼代契丹族醫(yī)生耶魯敵律, 對宰相夫人( 樞密使妻) 的頑疾怪?。?沉疴) , 認為是“ 心有蓄熱,非藥石能及, 當以‘意療 , 因其聵, 聒之使狂, 用泄其毒則可。于是令大擊鉦鼓于前, 翌日果狂, 叫呼怒罵, 力極而止, 遂愈”( 《遼史·耶魯敵律傳》)。 對于這種蓄熱, 要使它發(fā)泄出來才能愈, 就布置行軍的鉦鼓, 大擊大擂 , 造成令人難耐的噪聲, 激怒患者發(fā)狂, 將患者推向極端, 從而通過聲音發(fā)泄震蕩, 吐出怒氣。 從心理動力學觀點來說, 使氣得以發(fā)泄而治病。 泄出心中蓄熱, 病就好了。因此,在面對亞健康心理的大學生時,我們可以采用與其情緒相同的樂曲,幫助聽者宣泄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讓悲傷抑郁者聽大悲的樂曲,激起他強烈的情感共鳴,能夠促其大哭更好,使聽者將積郁于心的憂傷情緒全部釋放出來,從而帶走悲傷。或對過度興奮者(失眠、易怒、暴躁者)給予以振奮的音樂,使他更加興奮,稍許,待他情緒宣泄殆盡感到疲勞時,再抓住時機給以有鎮(zhèn)靜效果的樂曲,最終使其亢陽興奮的狀態(tài)得到化解,氣血回復平衡,心中平和自然顯現(xiàn)。
結語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概念也給予了嚴格的定義:“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和不正常的現(xiàn)象存在,進而還指每個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會行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狀態(tài)?!睆倪@個定義可見,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了三個部分:沒有疾病的身體、以愉快為主的心理狀態(tài)和能夠承擔自己的角色責任的行為能力。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危害性多年來一直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很多情況下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對他們的影響比軀體疾病要大得多。我們可以舉出無數(shù)個象霍金、張海迪這樣身體患有嚴重疾病,但卻能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做出卓越成績的事例,但對一個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者而言,卻很難指望其能夠有所作為,甚至無法正常學習和工作。有研究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輟學、失業(yè)、失戀、家庭矛盾、離婚和人際關系糾紛等生活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但是大多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得到改善的。據(jù)統(tǒng)計,30%多的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者經過一般的心理咨詢就獲得有益的改善,70%多的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者經過系統(tǒng)心理治療走出了心理痛苦的陰影。清代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說 : “七情之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明確指出了音樂對于人的心理疾病的療效有時候甚至強于藥物治療。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本身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和”的特質,對于“失和”的亞健康心理恢復“平和”有著顯著的治療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我國傳統(tǒng)音樂和醫(yī)學,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治療,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對于廣大音樂教育者和醫(yī)學工作者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注釋:
①亞健康狀態(tài)是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低水平的功能狀態(tài)。心理亞健康是亞健康狀態(tài)的一個亞型,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如不引起重視可能發(fā)展為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
參考文獻:
[1]邊江紅.古琴音樂療法概況及其對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淺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2,28(4):144-145 .
[2]耿元卿.中醫(yī)五行音樂對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調節(jié)[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46-54.
[3]李煒弘,王米渠,李世通,等.恐怒等情志發(fā)病的音樂心理治療古案6例[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18):2443-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