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良宇
摘要: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毒拍炅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每冊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數學的內容”,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內容及一些“生活問題”能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習生活,磨礪人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現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培養(yǎng)學生“讓數學服務于生活”的意思,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生活;數學;課堂教學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拉開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把學生固定在一個看似有趣的“數學世界”里,而排斥在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學生只會越來越感到數學是枯燥無味的。因此,數學只有與生活“鏈接”在一起,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象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善于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盡量地去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使用電腦制作了課件模擬到商店買商品的情境。
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購物好不好?
生:好?。娔X顯示情景)
師:商店里有各種各樣的文具,這是什么?
生:皮球。
師:看你能根據圖的意思編成一道應用題題嗎?誰來編一編?(學生編,教師整理板書)
生:商店里有24個皮球,賣出20個,還剩多少個?
師:剛才,同學們都是編題高手,現在老師來變魔術(把一部分的紅色皮球變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據圖的意思編成另外一道應用題嗎? (電腦顯示情景,學生編,教師整理板書)
生:商店里有6個紅皮球和18個花皮球。賣出20個,還剩多少個?
師:同學們越編越精彩。
通過電腦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進了數學課堂。
二、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數學問題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fā)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fā)現“數學就在我身邊”。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道乘車問題練習。師:今天我們買了很多東西,一起坐車回家好不好?生:好?。娔X顯示坐車、上車、下車的情景)師:車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有多少人下車?又上來了多少人?生:車上原有 6人,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來5人。師:那么,這時車上有多少人?你們會算這道題嗎?按照小孩子的思維順序和日?;盍晳T都會按照條件給出的順序解答。生 1:會。6-4=2(人) 2+5=7(人)答:這時車上有7人。師:6-4=2(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6-4=2(人)表示下車后還剩多少人。2+5=7(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后又上來的加在一起就是這時車上的人數。師:還有其他計算方法嗎?生2:有,6+5=11(人)11-4=7(人);生3:還有,5-4=1(人)6+1=7(人)。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除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托,使學生能借助生活經驗來思考數學問題。
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發(fā)現生活中有各種比較價錢的好方法。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除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為學生尋找生活中解題的依托,使學生能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數學問題。
三、回歸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夜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稊祵W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彼梢詭椭鷮W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教學中應努力激發(fā)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返回生活天地,讓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當代的數學學習已不僅僅是課堂里的事,它應該具有開放性、大眾性和社會性。數學教學也應該從單一的課堂探究學習走向多維度的社會化數學探究學習,讓更多的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探索數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應留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讓學生的心理處于暫時的不平衡狀態(tài),促使他們課后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收到更大的教學效益。
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才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盛群力、全偉民主編:《個性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紅宇:《合作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比較教育研究》,1998(2)
[3] 皮連生:《學與教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