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2017-01-14 11:08:46晏和國侯建婷
      中醫(yī)藥通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仲景痰飲水液

      ● 晏和國 楊 博 侯建婷 李 軍▲

      淺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 晏和國1楊 博1侯建婷1李 軍2▲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張仲景治療痰飲病的基本原則。若用該理論指導臨床,首先必須辨清“痰”與“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其次深刻理解“溫藥和之”;最后在臨床治療痰飲的過程中,準確全面掌握“溫藥和之”治則,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具體分析。

      痰飲 溫藥 和之

      痰飲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其雖有“積飲”“水飲”“溢飲”的相關記載,但未提及“痰”字。直至漢代張仲景首次提出“痰飲”病名。“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來源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病治第十二》第十五條,是仲景治療痰飲病的大法。它精辟地揭示了痰飲證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和方法,并成為后世醫(yī)家治療廣義痰飲的總則。后世醫(yī)家對其理解多有不同,現(xiàn)將個人粗淺看法,討論于次。

      1 痰飲的形成

      痰飲是指水液在體內運化輸布失常,停積于人體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是由外感、飲食不節(jié)、陽氣衰微等原因導致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端貑枴そ浢}別論》記載:“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素問·靈蘭秘典》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薄稘健ぬ碉嫛芬噍d:“腎能攝水,腎水溫和,則水液運下?!薄督饏T要略》載痰飲驟發(fā)的原因為“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即由于病人飲水過多,水濕運化失司而停聚于胃,上逆犯肺,壅遏氣機,肺失宣降則突然發(fā)生胸悶等癥狀。指出飲病由漸而得的原因是“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即由于病人中焦陽虛,脾不健運,胃納不佳,內虛外犯,內外相引而致飲停心下。由此可見,痰飲病的形成與肺、脾、腎關系密切,其中尤以脾陽不運為發(fā)病之關鍵。肺之通調澀滯,脾之傳輸無權,腎之蒸化失職,三焦不利,氣道閉塞,水谷精微不歸正化,反成水濕,水液停聚而成。

      2 痰飲的分類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首先描述了四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敝倬耙圆∥?、癥狀和飲邪流動之態(tài)勢為基礎,并涉及病因病機綜合考慮而分類命名痰飲病。所以痰飲是總的病名,并將其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痰飲可分4種:痰飲、懸飲、溢飲、支飲,是諸飲的總稱。狹義的痰飲僅指飲邪停于胃腸的病變。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中的“痰飲”是廣義痰飲還是狹義痰飲?“痰”與“飲”有何區(qū)別?醫(yī)家對此各抒己見。宋朝楊仁齋《仁齋直指方論》明確區(qū)分了痰與飲的概念:飲清稀而痰稠濁?!毒霸廊珪ぬ碉嫛吩?“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粘稠者為痰,清稀者為飲,得熱化的為痰,得寒化的為飲?!本俚馗爬颂蹬c飲的區(qū)別。尤在涇認為,谷入于胃而不能散其精,則化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凝結而不布,則為痰飲;痰居于中而飲附于外。徐忠可指出,凝者為痰,不凝者為飲。陳凡等[1]認為《金匱要略方論》中的“痰飲”為飲邪,且偏于寒飲,“痰”僅作為“飲”的修飾語。劉勝[2]、劉媛[3]均認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中的“痰飲”為狹義的痰飲,而非廣義的痰飲病。有的注解指出是仲景針對狹義痰飲所提出的治則[4];有的注釋認為是仲景針對廣義痰飲所提出的治則[5];也有未明確是指廣義或狹義痰飲,但根據全文來看應當是指狹義痰飲的注釋[6]。亦有醫(yī)家認為“痰飲”實為水飲[7]。筆者認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提及“痰飲”共有四處,均是指“四飲”之一的痰飲,即狹義痰飲。而后世廣義痰飲的含義,基本等于原文中的“飲”字,如“夫飲有四,何謂也”“四飲何以為異”等。但后世的廣義痰飲,由于融合了后世對“痰”的發(fā)揮,如“怪病多由痰”“痰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等,所以含義更為廣泛。由此看出古今痰飲有別。

      3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釋義

      3.1 “溫藥”的含義 痰飲是由人體陽氣虛弱或受遏、運化失司、氣化無力所導致,而痰飲多屬陰邪,易傷人體陽氣。故治療痰飲,必須從根本出發(fā),應用溫藥振奮陽氣,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使人體恢復正常的水液運化狀態(tài),則痰飲的生成減少。有學者認為“溫”為溫通、通和之意,“溫藥”為溫通淡滲、健脾、利小便之藥[8]??v觀仲景治療痰飲病的主方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腎氣丸、小半夏湯、小青龍湯等主要用到茯苓、桂枝、白術、半夏、生姜、細辛等,均為溫性藥物。溫藥屬四性中的溫性,但不一定局限是溫性的藥物,辛溫、苦溫、甘溫等溫性方劑也應當包括在內。按照飲停部位不同可以選擇不同藥物。飲停上焦心肺可用麻黃、桂枝和之;飲停中焦脾胃,可用生姜、干姜、白術和之;飲停下焦可用附子、芍藥和之[9]。痰飲乃五臟陽氣虛衰,三焦氣化失司所致,故“當以溫藥和之”,溫通三焦,振奮陽氣,氣化則飲化矣。筆者認為痰飲為病理產物,以陰邪為主,而陰邪得寒則凝,得溫則化是“溫藥”的一種理解;“溫藥”升發(fā)身體的陽氣,陽氣旺盛,以維持人體正常的水液代謝,可助陽而勝脾濕。

      3.2 “和之”的含義 “和”字不僅僅是一種治病方法,更是一種中醫(yī)思想,一種中醫(yī)境界。《說文解字》云:“和,相應也”,《廣雅》云“和,諧也”。有醫(yī)者認為其指治療痰飲病的過程當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認為“和之”沒有實際意義[10]。黃曉華等[8]認為“和”為通和之法,有通利下焦之意。魏念庭在《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中論到:“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則有得消之品,亦概其義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惫P者認為“和”需要在“溫”基礎上“和”,“溫”應以“和”為度。

      總而言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集中反映和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11]?!皽厮幒椭睘橹委熖碉嫴〉母敬蠓?。筆者認為:痰飲為水土寒濕,火涼金寒,精氣輸布不利所致,當以溫藥和之,寒消濕化,自然渙解。蓋土不得火,濕氣內生,此乃痰飲化生之源。土濕則土不生金,痰飲于心胸,下不制水,飲停留于腸胃,肺冷則氣不化水,水液停滯,水熏蒸而為痰,腎虛則水不化氣,停瘀而為飲,故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飲的病變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病理變化過程,其臨床癥狀變化多端,應在明確其病因病機的基礎上,辨清本虛標實,靈活運用“溫藥和之”,辨證施治。

      [1]陳 凡,宣麗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認識與運用[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24(5):6-9.

      [2]劉 勝.淺談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J]陜西中醫(yī),2006,27(12):1546-1547.

      [3]劉 媛,魏軍平.淺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并非廣義痰飲病的治療大法[J].北京中醫(yī)藥,2014,33(10):750-751.

      [4]譚日強.金匱要略淺述[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201.

      [5]何 任.金匱要略教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123.

      [6]劉獻琳.金匱要略語釋[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94.

      [7]田東昌,廖嘉明,黃 明.淺談“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J].河南中醫(yī),2014,34(3): 381-382.

      [8]黃曉華,汪 震,敖麗英,等.《金匱要略》中“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意淺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1,17(4):374,378.

      [9]邱宗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芻議[J].四川中醫(yī),1985,8:5-6.

      [10]湯川安,樊巧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論[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4):306-307.

      [11]趙劍峰,劉玉超.《金匱要略》痰飲證治淺析[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1,16(4):22-24.

      云南省衛(wèi)生科技計劃項目(No.2016NS305)

      ▲通訊作者李軍,男,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內分泌代謝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研究。E-mail:luoshulover@sina.com

      1.云南中醫(yī)學院(650500);2.云南省昆明市中醫(yī)院(650011)

      猜你喜歡
      仲景痰飲水液
      從痰飲、血痹論治眩暈醫(yī)案2則
      從“痰飲”辨治感染后咳嗽
      兩對穴讓人體“下水道”暢通無阻
      飲水
      飲食科學(2016年3期)2016-07-04 15:17:38
      中醫(yī)脾主運化水液理論與水通道蛋白的關系發(fā)微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病機與治法探討
      試析仲景《金匱要略》下法的應用特點
      砂仁治療著痹之心得
      中醫(yī)痰飲致悸論
      仲景痹證藥對略談
      阳泉市| 黄山市| 秀山| 韶关市| 奇台县| 汉寿县| 通榆县| 阳山县| 洞头县| 苗栗县| 连城县| 怀化市| 来宾市| 寻乌县| 通州市| 惠州市| 从化市| 宿州市| 肥城市| 象州县| 阳城县| 巴东县| 洛宁县| 化德县| 纳雍县| 盘山县| 噶尔县| 龙岩市| 南投市| 大余县| 延安市| 海宁市| 郓城县| 苍南县| 靖远县| 潞西市| 东平县| 云阳县| 玉林市| 武威市|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