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少萍
(雙鴨山雙礦醫(yī)院神經內四科,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都少萍
(雙鴨山雙礦醫(yī)院神經內四科,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目的研究并探討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計算機隨機序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療,觀察組溶栓后接受抗凝治療,對照組溶栓后未接受抗凝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腦卒中評分以及預后情況。結果溶栓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溶栓后7 d、14 d,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遠低于對照組(Plt;0.05)。溶栓后30 d,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Plt;0.05),預后不良率低于對照組(Plt;0.05),其病死率、腦出血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實施抗凝治療可有效糾正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改善預后。
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抗凝治療
急性腦梗死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臨床上治療急性腦梗死多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療,阿替普酶作為重組纖溶酶原激活劑,是臨床上常用的溶栓治療藥物,但臨床上關于急性腦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后是否實施抗凝治療尚存在爭議[1]。本次研究為了探討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可行性,對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分組,將阿替普酶溶栓后實施抗凝治療的一組與未實施抗凝治療的一組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頭顱CT證實為腦梗死,且均在發(fā)病后4.5 h內接受溶栓治療。此次研究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
采取計算機隨機序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例,其中,對照組共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為42~83(63.17±18.62)歲;觀察組共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為41~85(64.82±17.96)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說明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療,阿替普酶經靜脈注射給藥,給藥總劑量為0.9 mg/kg,其中,10%阿替普酶1 min靜推,90%阿替普酶經靜脈泵注(需在1 h內泵注完成)。觀察組溶栓后接受抗凝治療,將肝素鈉經靜脈泵注給藥,對劑量作出調整,直至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時間延長超出基線值,治療3 d后可改為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對照組溶栓后未接受抗凝治療,于溶栓1 d后給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
1.3 觀察指標:分別于溶栓前、溶栓后7 d、溶栓后14 d,比較兩組患者的腦卒中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2];溶栓后30 d,對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腦出血情況進行評估,采用格拉斯哥預后指數(shù),分為1~5級,分別對應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殘疾、輕度殘疾、預后良好,將植物生存、重度殘疾、輕度殘疾歸為預后不良[3]。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n,%)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進行t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溶栓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NIHSS評分:溶栓前,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14.29±3.17)分、(14.05±3.24)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溶栓后7 d、14 d,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9.21±2.15)分、(7.42±1.98)分]遠低于對照組[(11.38±2.19)分、(9.52±2.04)分],Plt;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溶栓后30 d,觀察組共有死亡0例(0%)、植物生存0例(0%)、重度殘疾1例(6.67%)、輕度殘疾0例(0%)、預后良好14例(93.33%),對照組共有死亡1例(6.67%)、植物生存1例(6.67%)、重度殘疾1例(6.67%)、輕度殘疾3例(20.00%)、預后良好9例(60.00%),經對比,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Plt;0.05),預后不良率低于對照組(Plt;0.05),其病死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此外,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腦出血發(fā)生率為6.67%(1例),對照組患者的腦出血發(fā)生率為13.33%(2例),兩組腦出血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
急性腦梗死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是一種以腦部發(fā)生急性缺血為主要特征的腦卒中,其發(fā)病急驟,病情進展快,患者往往會因腦組織血供不足、治療不及時而發(fā)生死亡,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急性腦梗死又被稱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據(jù)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腦卒中患者中急性腦梗死約占有70%的比例,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故臨床上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治療[4]。
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凝等,其治療關鍵在于有效恢復腦組織血流灌注、預防血管再度閉塞。溶栓治療是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重要手段,主要被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早期搶救過程中,具有嚴格的限時性,需盡快完成。阿替普酶是目前臨床上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主要藥物,也是唯一一種被批準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溶栓藥物,具有強效的溶解血栓效果,通過激活纖溶酶原的活性,可對局部梗死病灶的栓子進行有效溶解,但其對患者全身的纖溶作用不夠明顯,溶栓后患者的凝血系統(tǒng)往往會被同步激活,容易導致血管再度閉塞,因此,臨床上部分學者主張在阿替普酶溶栓后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抗凝治療,但這種治療方案因其存在腦出血風險而未得到臨床一致認可。
呂憲民等人[5]研究發(fā)現(xiàn),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實施抗凝治療,可在不增加腦出血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其抗凝組患者的腦出血發(fā)生率為5.9%,與非抗凝組的8.3%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本次研究結果與呂憲民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Plt;0.05),其病死率、腦出血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且觀察組患者溶栓后7 d、14 d的NIHSS評分[(9.21±2.15)分、(7.42±1.98)分]遠低于對照組[(11.38±2.19)分、(9.52±2.04)分],Plt;0.05,充分證實了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實施抗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顯著療效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實施抗凝治療可有效糾正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改善預后。
[1]楊璐萌,程忻,凌倚峰,等.華山醫(yī)院急性腦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依從性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10):845-849.
[2]鐘建斌,沈慶煜,陳熾邦,等.超高齡腦梗死患者超早期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7):1058-1060.
[3]程超嬋,潘君枝.阿替普酶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及對血清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1):2632-2634.
[4]戴德孟,馬維斌.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67-68.
[5]呂憲民,曹亦賓,李欣,等.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8):834-836.
R542.2+2
B
1671-8194(2017)33-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