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志 王家興 林龍英
(攀鋼集團總醫(yī)院普外科,攀枝花 617000)
·經驗交流·
腹腔鏡下造瘺口旁疝修補的臨床應用
楊 志*王家興 林龍英
(攀鋼集團總醫(yī)院普外科,攀枝花 617000)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造瘺口旁疝修補的臨床價值。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6年3月對12例造瘺口旁疝行腹腔鏡下造瘺口旁疝修補,腹腔鏡下松解和游離腸管周圍粘連,松解疝囊及造瘺腸管周圍粘連,并將疝內容物回納至腹腔,腹腔內置入帶有刻度的硬膜外麻醉導管,測量疝環(huán)的大小和造瘺腸管的粗細。根據(jù)測量結果將疝補片裁剪后送入腹腔,環(huán)繞造口腸管,覆蓋缺損區(qū)域腹壁,固定補片。結果12例手術均取得成功,術中發(fā)現(xiàn)疝環(huán)直徑3.5~8.5 cm,平均5.7 cm。手術時間55~100 min,平均70 min。住院時間3~9 d,平均5.2 d。12例隨訪3個月~4年,中位隨訪時間3年2個月,無死亡、復發(fā)。結論腹腔鏡下造瘺口旁疝修補術安全、可行,臨床效果滿意。
腹腔鏡; 造瘺口旁疝; 微創(chuàng)手術; 補片
造瘺口旁疝是結腸及小腸造瘺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一般對于造瘺口旁疝采取保守治療,但對于那些因為疝囊過大導致排便困難、腸道梗阻、疝嵌頓,或者影響造口袋的密封,需要手術治療。我院2011年5月~2016年3月對12例造瘺口旁疝行腹腔鏡下造瘺口旁疝修補,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12例,男7例,女5例。年齡37~71歲,平均63.2歲。造瘺口旁可復性包塊,站立時出現(xiàn),平臥后消失。Miles手術后乙狀結腸造瘺9例,術后4~13個月發(fā)生造瘺口旁疝;因肛周嚴重膿腫及肛裂行乙狀結腸造瘺1例,術后2個月發(fā)生造瘺口旁疝;小腸造瘺口旁疝2例,均為回腸代膀胱術后。9例因造口袋密封固定困難需要手術,2例有反復腹痛、腹脹癥狀,1例因排便困難需要手術治療。術前均行腹部CT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病例選擇標準:①診斷造瘺口旁疝明確;②腹腔內無致密粘連,無腹水,無腹腔內感染,無造瘺口周圍感染;③若為腫瘤病人,行結腸造瘺的腹腔內近造瘺口處腸管無腫瘤復發(fā)、轉移;④心肺功能能耐受腹腔鏡手術。
仰臥位,氣管插管全麻。消毒造瘺周圍,將油紗布及碘伏紗布裹成柱狀填塞造瘺腸管,造瘺口外覆蓋無菌紗布,再用手術薄膜貼于造瘺口紗布表面及周圍皮膚。再次消毒腹壁皮膚。在距離造瘺口約15 cm,盡量避開原手術切口處腹壁開放式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觀察孔。腹腔鏡下觀察腹腔內粘連情況后,根據(jù)腹腔內的粘連置入5、10 mm trocar,置入的原則是盡量避開腹腔內粘連,trocar的位置呈扇形排列,trocar間距利于操作。超聲刀松解腹腔內腸管與腹壁的粘連,若腸管或網(wǎng)膜嵌頓、粘連于疝囊內,小心將粘連松解后將腸管或網(wǎng)膜回納至腹腔,游離造瘺腸管周圍組織,注意保護腸管及腸系膜血管。腹腔內帶有刻度硬膜外麻醉導管,測量疝環(huán)大小及造瘺腸管的周徑。選擇比疝環(huán)兩邊緣至少寬3~5 cm強生公司Proceed部分吸收防粘連補片,適當修剪,將補片縱行剪開一裂口,補片中間留圓孔,孔的大小以造瘺段腸管剛能通過為準,將補片卷曲后經10 mm trocar放入腹腔,腹腔內展開補片后,補片的防粘連面朝向腹腔,將補片完整面置于原疝囊下方,造瘺腸管從補片中間圓孔處穿過,注意補片的開口部分重疊1~2 cm,補片邊緣超過疝環(huán)口3~5 cm。在疝環(huán)外1 cm左右腹壁皮膚表面切開約1 mm左右小切口,將4號絲線從50 ml注射器針頭中間穿過,用注射器針頭經小切口穿透腹壁及補片,用腹腔鏡抓鉗抓住絲線后,退出注射器針頭,再用此法穿1根絲線于上一根絲線穿出補片處2~3 mm位置穿過補片,退出注射器后,將之前的絲線套入后穿入的絲線內,拉出腹壁外,收緊絲線并打結,固定補片,線結埋入皮膚表面切開約1 mm左右小切口內。用同樣的方法將補片固定于腹壁,固定若干針,直到讓補片平鋪于疝囊下方,擋住疝環(huán)口。緩慢撤放氣腹后,腹壁腹帶保護3個月。
12例手術均取得成功,術中發(fā)現(xiàn)疝環(huán)直徑3.5~8.5 cm,平均5.7 cm。手術時間55~100 min,平均70 min。住院時間3~9 d,平均5.2 d。12例隨訪3個月~4年,中位時間3年2個月(>2年10例),無復發(fā)。
腸造瘺口旁疝是指與腸造瘺口有關的腹壁切口疝,由各種原因使小腸或結腸經造瘺口側方脫出所致,是結腸及小腸造口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可達48%[1]。多數(shù)造口旁疝患者可以保守治療,不需要手術治療,保守方式一般有應用疝帶、減肥、腹帶加壓包扎、避免負重運動等。對于因疝囊過大導致排便困難、腸道梗阻、疝嵌頓,或影響造口袋密封者,可手術治療。造瘺口旁疝發(fā)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造瘺口導致局部的腹壁缺損,特別是當用于造瘺的腹壁造口的孔洞偏大時更容易形成疝?;颊吆喜I養(yǎng)狀況不良、腹脹、劇烈咳嗽、排尿困難等使腹內壓升高的因素時,會增加造瘺口旁疝的發(fā)生率。
在疝外科,腹腔鏡逐漸得到更多的應用,目前腹腔鏡造瘺口旁疝修補術主要有3 種方法[2]:①Sugarbaker法,與腹腔鏡切口疝補片修補術有相似之處,用適當?shù)难a片將造瘺口腸管及其旁疝同時予以覆蓋修補。②鑰匙孔法。 將補片剪一個側口,近補片中央處剪一與造口腸管相當?shù)目紫叮a片圍繞造口腸管將疝環(huán)予以修補[3]。本組患者采取此法。③三明治法。先用一適當?shù)难a片用鑰匙孔法將旁疝予以修補, 再使用Sugarbaker法用一略大的補片將造口腸管及另一張補片全部覆蓋[4]。
腹腔鏡疝修補一定要開放建立氣腹,由于既往手術的影響,患者一般都有腹腔內的粘連,采取密閉的方式建立氣腹損傷腸管的幾率較大,如果腸管損傷有糞便流出,就會污染腹腔,需要放置人工材料的補片在腹腔內,若引起補片感染,可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分離腹腔內粘連的時候,建議用超聲刀。用超聲刀松解造瘺腸管周圍與腹壁及網(wǎng)膜粘連的腸管時,粘連較為致密,難以辨認腸管與腹壁間的間隙,松解的時候一般遠離腸管,且采取銳性分離,超聲刀過于靠近腸管易導致?lián)p傷。同時要注意造瘺腸管系膜血管的保護,以免損傷后造瘺口缺血。補片在修建時,中間的孔一定要仔細測量,孔太大容易導致術后疝復發(fā),孔太小容易導致術后出血補片擠壓腸管,引起患者排便不暢。對于補片的固定,目前大多采取在疝環(huán)邊緣和補片邊緣各釘合的方式固定[5],我們用絲線打結的方式固定,這種固定方式既可以為患者節(jié)省螺旋釘槍相應的費用,也避免釘合補片的釘子脫落的風險。
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腹壁切口疝以及造口旁疝較傳統(tǒng)開腹手術具有更低的復發(fā)率[6]。術中修建出大小合適的孔,補片的妥善固定,術后腹帶保護有利于降低術后復發(fā)。我們認為腹腔鏡造瘺口旁疝修補的學習曲線雖較長,但通過一定的訓練,能夠熟練掌握。腹腔鏡造瘺口旁疝修補安全、可行,微創(chuàng)優(yōu)勢突出,臨床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1 Leblanc KA,Bcellanger DE. Laparoscopic repair of paraostomy hernias:early results.J Am Coll Surg,2002,194(2):232-239.
2 姚琪遠.腹腔鏡造口旁疝補片修補術的應用.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7):487-489.
3 LeBlane KA,Bellanger DE.Laparoscopic repair of paraostomy hernias:early results.J Am Coil Surg,2002,194(2):232-239.
4 Berger D,Bientzle M.Laparoscopic repair of parastomal hernias:a single surgeon’s experience in 66 patients.Dis Colon Rectum,2007,50(10):1668-1673.
5 胡炳仁,唐 兵,蔣飛照,等. 腹腔鏡造口旁疝修補術13例報告.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2,12(11):1034-1036.
6 Pierce RA,Spitler JA,F(xiàn)risella MM,et al.Pooled data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vs.open ventral hernia repair:14 years of patient data accrual.Surg Endosc,2007,21(3):378-386.
B
1009-6604(2017)12-1140-02
10.3969/j.issn.1009-6604.2017.12.024
*通訊作者,E-mail:yangzhidoc@163.com
2016-09-09)
2017-03-15)
李賀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