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冰玉
(蘇州市吳江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江蘇 蘇州 215221)
止嗽散治療小兒外感咳嗽的效果分析
翁冰玉
(蘇州市吳江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江蘇 蘇州 215221)
目的分析止嗽散治療小兒外感咳嗽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感咳嗽患兒9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隨機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患兒。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與祛痰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止嗽散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治療有效33例,治療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治療有效42例,治療總有效率93.33%。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χ2=5.120,P=0.024<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止嗽散聯(lián)合常規(guī)抗感染與祛痰治療小兒外感咳嗽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效果。
止嗽散;小兒外感咳嗽;療效
小兒外感咳嗽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中醫(yī)認為其病因主要是風寒、風熱、風燥、暑濕之類的外邪入侵,以秋冬兩季發(fā)病率為最高。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咳嗽、咳痰、甚至喘息等[1]。西醫(yī)治療以控制緩解發(fā)病癥狀為主,只治標不治本,療效不盡如意。中醫(yī)治療講究由表及里、分清虛實、辯證施治、對癥下藥[2]。本次研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在抗感染與祛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止嗽散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門診的外感咳嗽患兒9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隨機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患兒。對照組中男性患兒23例,女性患兒22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4.3±2.6)歲;病程3~9 d,平均病程(2.8±0.6)d。觀察組中男性患兒22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4.6±2.9)歲;病程3~10 d,平均病程(2.9±0.8)d。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臨床癥狀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咳嗽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部分伴有發(fā)熱、出汗、鼻塞流涕等,望診可見舌苔薄白或黃膩,舌尖紅。聽診肺部未及明顯干、濕啰音。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正?;蚱摺?/p>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與祛痰治療。
1.2.2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止嗽散治療?;痉剿幗M成:荊芥10 g、百部10 g、白前10 g、陳皮6 g、紫菀6 g、桔梗6 g、甘草3 g。隨癥加減:①風熱犯肺:咳聲粗亢,痰黃黏稠,咯痰不爽,咽喉疼痛,身熱頭痛,惡風汗出,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加黃芩、魚腥草、牛蒡子、蒲公英、連翹等。②風寒襲肺:咳聲重著,痰白而稀,有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骨節(jié)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加蘇葉、麻黃、杏仁等。③風燥傷肺:咳聲嘶啞,咽喉干痛,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伴有頭痛、鼻塞、微寒熱,舌尖紅,苔薄黃干,脈細數(shù)。加桑葉、蟬蛻、川貝、沙參等。
服用方法:①煎劑:加水300 mL,浸泡20 min,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20 min,倒出藥汁,在藥罐中再加水300 mL,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20 min,倒出藥汁與頭次藥汁混合。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 mL,早晚分2次空腹溫服。②顆粒劑:方中各味中藥顆粒混合后加水200 mL,攪拌溶解,早晚分2次空腹溫服。兩組患兒以3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后對療效進行。
1.3 觀察指標[2]:①治愈:所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②有效:所有臨床癥狀基本減輕。③無效:所有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采樣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痊愈13例(28.89%),有效20例(44.44%),無效12例(26.67%),總有效33例,治療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治療痊愈22例(48.89%),有效20例(44.44%),無效3例(6.67%),總有效42例,治療總有效率93.33%。觀察組的臨床療效要明顯好于對照組,χ2=5.120,P=0.024<0.05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咳嗽的病因相對復雜,西醫(yī)統(tǒng)稱為因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等,治療以抗感染、祛痰、緩解支氣管高度過敏狀態(tài)等治療為主,達到消除炎癥、止咳化痰的目的。中中醫(yī)將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種,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入內可致咳嗽?!秲冉?jīng)》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在肺也”[3]?!队子准?咳嗽證治》指出:“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初傷于肺,繼動脾濕也。”小兒為稚陰稚陽體質,形氣未充,營衛(wèi)稀疏,寒溫不能自調,遇外邪侵入,肺首當其沖,使肺氣失于宣發(fā)肅降而為咳。小兒臟腑嬌嫩,忌峻藥猛投,遣藥宜清靈為貴,以調理肺氣宣發(fā)肅,消解濕熱痰濁邪為要[4]。止嗽散出自清代名醫(yī)程鐘齡所著《醫(yī)學新語》,主要組成為:桔梗、荊芥、百部、紫菀、白前、陳皮、甘草,以止咳化痰、疏表宣肺為主要功效。方中百部、紫菀、白前肅于肺氣、止咳化痰;桔梗善開肺郁;荊芥發(fā)散余邪;陳皮理氣化痰;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性味平和,有宣、降、潤化之功效,可隨癥加減,辯證施治,非常適合治療小兒外感咳嗽[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止嗽散聯(lián)合抗感染及祛痰治療小兒外感咳嗽治療有效率達到93.33%,研究結果與前人有相似性[4-5],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楊軍民.加味止嗽散治療小兒外感咳嗽48例[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2,41(2):29-30.
[2]練春萍.止嗽散加味治療小兒外感咳嗽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1(14):106.
[3]曹淑梅,秦懷仁.止嗽散治療小兒外感咳嗽30例[J].河南中醫(yī),2011,31(2):173.
[4]劉清澤.止嗽散加減治療小兒外感咳嗽的臨床分析[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4,36(12):30.
[5]劉小娟.止嗽散加減治療小兒外感咳嗽90例[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29.
R256.11
B
1671-8194(2017)33-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