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醫(yī)話醫(yī)案
齊元富教授運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治療胃癌經驗舉隅
劉文佳齊元富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以脾胃虛弱型胃癌1則治療驗案為引,探討臨床常見胃癌病的病因病機與治則,分析總結齊元富教授運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該病的經驗。
胃癌;香砂六君子湯;經驗舉隅
胃癌是源于胃上皮的惡性腫瘤,為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全球癌癥死亡原因的第二位,男性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多于女性,40~60歲多見[1]。早期胃癌多無癥狀,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癥狀,進展期胃癌可有上腹痛、餐后加重、納差、乏力、貧血、消瘦等癥狀,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檢測手段,如胃鏡檢查、病理活檢等可明確診斷。中醫(yī)將胃癌歸屬于“胃脘痛”、“積聚”“胃反”、“噎膈”、“癥瘕”等范疇,《金匱要略》首次出現(xiàn)“胃反”稱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并認為其病機是“脾傷而不磨”。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噎膈反胃》中明確指出噎膈的病機為“脘管窄隘”,該理論對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齊元富教授從事中西醫(yī)結合防治腫瘤工作近30載,對腫瘤的早期診斷、復發(fā)及治療有豐富的經驗,現(xiàn)將齊元富教授治療胃癌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西醫(yī)學認為,胃癌的發(fā)病與環(huán)境、感染、遺傳、基因調控、癌前期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2]。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不節(jié),或正氣不足日久逐漸形成積聚,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運行不暢,津液代謝紊亂,最終使瘀血、痰濁、邪毒相互搏結而發(fā)病。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損傷則正氣虛弱,以致衛(wèi)外之氣無處以生,邪毒內侵,蓄結不除,可導致癌瘤產生。如李東垣有“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脾胃元氣散解,不能滋養(yǎng)百脈,灌溉臟腑,衛(wèi)護周身之所致也”的論述?!稘健しe聚論治》曰:“憂、思、喜、怒之氣,人之所不能無者,過則傷乎五臟,……留結而為五積”。說明情志因素對胃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除精神因素以外,宋·嚴用和《濟生方·噎膈》認為:“倘或寒溫失宜,食飲乖度,七情傷感,氣神俱擾……結于胸膈,則成膈,氣流于咽嗌,則成五噎”。指出飲食、酒色、年齡均與本病密切相關[3]。齊元富教授認為,胃癌的形成是由于正虛邪進,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或因飲食失節(jié),脾胃受傷,或因腫瘤對胃的直接侵犯,但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正氣虧虛、邪毒內盛,其病機特點與胃癌發(fā)病部位的功能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歸納中醫(yī)治療腫瘤的四大原則:“堅者消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損者益之”。胃癌的病機特點以正虛(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為本,邪實(氣滯、血瘀、濕濁、邪毒)為標,胃痛常為其主要表現(xiàn),治療上根據“損者益之”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臨床辨證施治,分別予以健脾、益氣、補血及氣血雙補之法。肝胃不和者,疏肝和胃止痛,齊老常選柴胡、白芍、青皮等藥,以疏解肝郁,調達肝氣;痰濕凝結者,豁痰化濁止痛,常選半夏、南星、茯苓等藥,使?jié)駸o所聚,痰無所生;瘀毒內阻者,化瘀和絡止痛,常用桃仁、紅花、當歸等藥,使瘀血去,新血生,氣血調暢,疼痛得止。齊元富教授認為,調理脾胃為治療腫瘤的核心,正所謂“得脾胃者得中央,得中央者得天下”。脾胃功能的強弱是決定元氣盛衰的關鍵。
臨床辨證用藥時齊元富教授非常注重脾胃的調理,指出健脾、益氣、補虛、抗癌應參合運用。針對胃癌術前患者,以健脾益氣養(yǎng)血為主,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術后患者,多元氣大傷,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并酌情加入抗癌解毒之品。如《丹溪心法》云:“脾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謂無病”。又如《醫(yī)權初編》:“治病當以脾胃為先,若脾胃他臟兼而有病,舍脾胃而治他臟,無益也”。齊元富教授善用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等藥以健脾益氣,顧護脾胃,并適當加入砂仁、茯苓、豆蔻等醒脾化濕之品,使氣旺血生,臟腑形體四肢百骸得以濡養(yǎng),取“四季脾旺不受邪”之用。
香砂六君子湯出自《古今名醫(yī)方論》,方以益氣健脾、行氣化痰為基本原則,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組成,為齊元富教授治療脾胃虛弱型胃癌的常用方。該方以四君子湯為君,以益氣健脾,固護脾胃正氣,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理氣降逆,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燥濕除痰,以疏脾土之濕氣;木香行氣止痛,以行三焦之滯氣;砂仁健脾化濕,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賁郁可開也,諸藥合用,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4]。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湯可抑制胃腸黏膜的水腫、瘀血等病理改變,減輕上皮化生和炎癥細胞浸潤,調節(jié)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改善術后胃癌患者的生存質量[5]。
孫某,男,69歲,2016年6月9日初診?;颊?016年1月10日因“胃脘部隱痛伴食欲下降”于當?shù)蒯t(yī)院行電子胃鏡,結果示:1.胃角潰瘍,2.慢性萎縮性胃炎,并于胃角處取活檢1塊。2016-1-15病理示:(胃角)低分化腺癌。2016-01-17 行胸+全腹強化CT示:1.慢性支氣管炎,2.胃壁增厚,符合胃癌表現(xiàn),3.肝臟多發(fā)囊腫及鈣化灶,4.右腎囊腫。后于當?shù)蒯t(yī)院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畢Ⅱ式吻合),術中取病理示:(胃)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細胞癌(后者約占10%),潰瘍型,腫瘤切面積5cm×2cm,浸透漿膜達周圍脂肪組織,查見脈管內癌栓,上下切緣未見癌。術后患者因化療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嚴重胃腸道反應,拒絕再行化療,遂給予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癥狀好轉后出院。半月前患者出現(xiàn)胃脘隱痛,時有泛酸、燒心,無惡心嘔吐,無心慌胸悶,周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納差,眠可,大便日行1次,欠成形,無黑便,小便調,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滑。辨證為脾胃虛弱證,治宜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藥用:木香12g,砂仁9g,黨參15g,炒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2g,半夏9g,薏苡仁30g,瓦楞子30g,山藥15g,雞內金15g,甘草6g,共14劑,水煎服200mL,日1劑,并囑患者少食辛辣油膩之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2016年6月23日二診:患者自訴胃部疼痛較前明顯緩解,偶有泛酸,無燒心,納一般,眠可,大便日行1次,質可,小便調,舌淡紅,苔白稍膩,脈濡滑。齊元富教授認為現(xiàn)患者身體狀況較前明顯好轉,健脾益胃同時應加入抗癌之品,守上方改炒白術為生白術15g,加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醋莪術9g。如上法煎服,繼服20劑。1月后復診,患者一般情況穩(wěn)定,未訴明顯不適,要求長期中藥調理。
后以上方為基本方隨癥加減,病人訴納眠可,二便調,無明顯不適,遂每2月復診1次,門診隨訪至今,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無胃部不適,飲食、二便如常,腫瘤標志物降至正常,定期復查電子胃鏡及CT均未見復發(fā)及轉移征象。
按語:齊元富教授在胃癌治療時以扶助正氣、調理脾胃為主,并適當加入抗癌解毒之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同時又注重顧護胃氣,講究藥物配伍,選藥平和,主張攻而不過,補而不膩,溫而不燥,寒而有度,謹守病機,恰當?shù)靥幚砗昧朔稣c祛邪的辨證關系。香砂六君子湯為臨床治療脾胃虛弱證的基本方,加入山藥、雞內金、薏苡仁可增強醒脾和胃之功,瓦楞子抑酸止痛,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醋莪術扶正抗癌,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醒胃消食、抗癌解毒之效,使脾氣健運、胃氣和降、痰結消散,則機體正氣恢復,抗病能力增強。
胃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機特點以正虛為本,邪實為標,病變多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臨床上癌腫能否得以控制,是否惡化及轉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邪正相爭的結果?,F(xiàn)階段,手術、化療雖是胃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在祛邪的治療過程中能進一步損傷機體正氣,如未能及時護衛(wèi)正氣,常會導致正虛邪愈盛,因此恢復正氣是鞏固腫瘤治療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89.
[2]湯釗猷.現(xiàn)代腫瘤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847-848.
[3]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13.
[4]段少華,彭波,楊仁旭.四君子湯及類方應用考析[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1,25(3):85
[5]于慶生,張琦,潘晉方,等.中藥芪黃煎劑對大鼠胃癌術后早期免疫功能和腸黏膜屏障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9,15(2):163-166.
R735.2
A
1007-8517(2017)19-0049-03
2017-08-04 編輯:程鵬飛)
投稿注意
劉文佳(198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疾病的研究。E-mail:wujiapiii@163.com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作者單位名稱及郵政編碼列在作者姓名后面。如多位作者之間用“,”隔開,不同工作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shù)字序號,并在其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與作者姓名序號相同的數(shù)字,各工作單位之間連排時以分號“;”分開。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