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正 姚衛(wèi)靈 賈開紅 周曉卿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2.鄭州市中醫(yī)院
周曉卿針藥結合治療偏頭痛臨床經(jīng)驗總結
王 正1姚衛(wèi)靈1賈開紅2周曉卿2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2.鄭州市中醫(yī)院
周曉卿;偏頭痛;針藥結合;經(jīng)驗總結
周曉卿,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醫(yī)30余年,擅長治療中醫(yī)內科雜病,尤其精通針藥結合治療頭痛、眩暈、癡呆、頑固性咳嗽等疑難雜病。筆者有幸侍診在側,獲益良多,現(xiàn)將導師針藥結合治療偏頭痛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
偏頭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神經(jīng)血管疾病,中青年時期達發(fā)病高峰,女性多見,具有遺傳特點。該病屬于中醫(yī)“頭痛”“腦風”“首風”等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頭部單側或雙側反復出現(xiàn)脹痛、鈍痛、跳痛、刺痛等癥狀,發(fā)病原因復雜[1]。周曉卿老師認為肝腎虧虛是該病發(fā)病的病理基礎,情志不疏、外邪侵襲是發(fā)病的始動因素,氣機不暢、痰瘀阻絡是導致頭痛的關鍵病理環(huán)節(jié)。周曉卿老師辨證施治,多采用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
頭痛昏蒙,或頭痛如裹,伴胸脘痞悶,不欲飲食,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滑。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中脘、印堂、陰陵泉、下關、天樞、神庭、膻中、三陰交、解溪、合谷、局部阿是穴。手法:諸穴施以瀉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惡心嘔吐者,可加竹茹、枳實、旋覆花;若頭重不欲舉者,可加葛根、川芎、藁本。
頭部脹痛,甚或兩側跳痛,額顳部多見,常連及顛頂,喜怒易煩,夜不能寐,面紅目赤,口干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太沖、陽陵泉、印堂、俠溪、蠡溝、局部阿是穴。手法:諸穴施以瀉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選天麻鉤藤飲加減。頭痛劇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黃者,加夏枯草、大黃、龍膽草;頭昏目澀、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白芍、山茱萸。
頭痛昏蒙,脅部疼痛,口干口苦,食欲減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地機、率谷、豐隆、足三里、局部阿是穴。手法:諸穴施以瀉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選龍膽瀉肝湯加減。目赤目腫者,加青葙子、木賊;小便黃赤量少者,可加豬苓、茯苓;苦寒藥物過重時,可酌加陳皮、麥芽。
頭痛屢發(fā),部位固定,痛如針刺,入夜較甚,經(jīng)久不愈,且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脈細或澀。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血海、行間、后頂、膈俞、內關、曲池、三陰交、申脈、足三里、局部阿是穴。手法:諸穴施以平補平瀉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選血府逐瘀湯加減。瘀血明顯者,加水蛭、虻蟲;頭痛較劇、久痛不已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鱉蟲搜風剔絡止痛;活血藥物使用過久應適當補氣,可加黃芪、白術、太子參。
頭痛隱隱,刺痛時作,且部位固定,遇勞加重;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或晦滯,舌質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澀。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脾俞、腎俞、氣海、局部阿是穴。手法:諸穴均施以補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若頭痛劇者,加蔓荊子、川芎;若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若夾陰傷者,加五味子、麥冬。
頭痛且空,遷延難愈,伴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滑精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太溪、三陰交、腎俞、氣海、太沖。手法:諸穴施以平補平瀉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以大補元煎加減。畏寒、面色白、四肢不溫者,加菟絲子、鹿角膠;頭痛而暈、頭面烘熱、時伴汗出者,可去人參,加黃柏、知母。
患者,女,46歲。主訴:左側顳部反復發(fā)作性頭痛1個月余。病史:1個月前因大怒后引起左側顳部頭痛,為陣發(fā)性跳痛,持續(xù)數(shù)分鐘,每日發(fā)作十余次,當?shù)蒯t(yī)院查腦電圖、頭顱CT均未見異常,先后行中、西藥治療,癥狀稍有改善,但情緒不暢時仍有加重,伴有脅部脹悶??淘\:左側顳部陣發(fā)性跳痛,每日發(fā)作6~7次,伴兩脅部脹悶,偶感口苦,夜寐差,入睡困難,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血壓:142/90 mmHg。診斷:偏頭痛(肝陽上亢型)。針刺治療取穴:五主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太陽穴、百會穴),加太沖、陽陵泉、印堂、俠溪、蠡溝、局部阿是穴。施以瀉法,強刺激不留針,得氣后出針,每日1次。中藥以天麻鉤藤飲加味:天麻12 g,鉤藤12 g,梔子9 g,黃芩9 g,川芎9 g,川楝子9 g,石決明30 g,桑寄生20 g,夜交藤30 g,茯神30 g,大黃6 g,甘草12 g。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當日,左側頭痛減輕,每日發(fā)作4~5次,夜寐好轉。3日后,疼痛持續(xù)時間縮短,每日發(fā)作1~2次,夜寐安,大便好轉。持續(xù)治療10 d后,諸癥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偏頭痛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高,給患者帶來精神痛苦的同時也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形成惡性循環(huán),危害極大。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主要是應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及曲坦類、麥角胺類藥物。此外,鹽酸氟桂利嗪、普萘洛爾、丙戊酸鈉及托吡酯等也常用于該病治療。但上述藥物存在副作用,且有些本身還可引起藥物性頭痛,停藥后復發(fā)率甚高。心理及物理治療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療效不穩(wěn)定[2]。針灸及中藥治療偏頭痛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針藥結合是周曉卿老師治病的一大特色,針刺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取效神速,而中藥在整體調節(jié)患者體質、控制病情方面效果良好。中藥應用體現(xiàn)辨證施治,可依據(jù)患者疾病證候不同辨證治療。在針刺治療時,周曉卿老師注重針刺手法和刺激量,在針刺時強刺激不留針,針刺得氣后出針,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發(fā)揮針刺行氣、活血、通絡的作用,達到通其“不通”、榮其“不榮”的功效。針藥結合治療偏頭痛具有見效快、療程短、療效好、經(jīng)濟實惠、安全等優(yōu)勢,便于人們接受,值得深入研究與臨床廣泛推廣。
[1]李園媛,王德亮,吳會玲.偏頭痛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36):4099-4102.
[2]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頭面痛學組.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1,17(2):65-86.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