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70075;2.山西省針灸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7
“太陽雙透刺”法治療無先兆型偏頭痛60例臨床體會
沈麗1朱少可2
1.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70075;2.山西省針灸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7
目的觀察“太陽雙透刺”針灸療法治療無先兆型偏頭痛的療效。方法采用“太陽雙透刺”針法,治療無先兆型偏頭痛患者60例,30號2.5寸毫針,先從太陽進針,刺入淺筋膜,45°角向下透刺下關,針下得氣,局部有酸麻放散感,行瀉法。再取同規(guī)格毫針從太陽進針15°角向后平刺,透向率谷,針下得氣,行瀉法,留針30~50min,10min行針1次。其它配穴按辨證行補瀉手法。結果60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轉32例,未愈3例,全部病例隨訪半年,總有效率為95%。結論“太陽雙透刺”法治療無先兆型偏頭痛,能有效緩解癥狀,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太陽雙透刺;偏頭痛;無先兆型
無先兆偏頭痛是常見的偏頭痛類型之一,是發(fā)病前沒有明顯的先兆癥狀的一種常見神經血管性疾病。頭痛多緩慢加重,疼痛反復發(fā)作在一側或雙側額顳部。我國偏頭痛的發(fā)病率約為4.2%~14.6%,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 1∶4。近年來, 偏頭痛發(fā)作呈上升趨勢[1]。筆者采用“太陽雙透刺”法治療無先兆型偏頭痛患者6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為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針灸醫(yī)院針灸三科門診收治,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18~65歲,病程1月至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頭痛學會(IHS)2013制定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ICHD-Ⅲ(β版)的無先兆型偏頭痛診斷標準[2]。A.有符合B-D特征的至少發(fā)作5次;B.頭痛發(fā)作(指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的)持續(xù)4~72小時(兒童2~72小時);C.有下列至少兩項頭痛特征:①單側性;②搏動性;③中或重度疼痛;④日常體力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會加重頭痛或頭痛時避免此類活動;D.頭痛過程中至少伴隨下列一項:①惡心和/或嘔吐;②畏光和畏聲;E.其他ICHD-Ⅲ診斷不能更好解釋。同時由器質性病變引起頭痛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治療前30天內用過血管活性藥物及治療頭痛藥物者;偏頭痛發(fā)作時血壓高于160/100mmHg的患者。凡具有上述任何一項的患者,即予以排除。
1.2 治療方法
1.2.1 操作過程 主穴:患側太陽、下關、率谷。配穴:肝陽上亢頭痛證取太沖(雙)、風池(雙)。瘀血頭痛證取合谷(雙)、隔俞(雙)。痰濁頭痛證取中院、豐隆(雙)。氣血虧虛頭痛證取心俞(雙)、脾俞(雙)。腎虛頭痛證取腎俞(雙)、太溪(雙)。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或者仰坐位,頭部在椅背上靠好,全身放松。以取仰臥位最佳。施術穴位用75%酒精消毒處理后,取漢醫(yī)牌30號2.5寸毫針,先從太陽進針,刺入淺筋膜,45°角向下透刺下關,刺入2寸許,針下得氣,局部有酸麻放散感,行瀉法。然后再取同規(guī)格毫針從太陽進針15°角向后平刺,透向率谷,刺入2寸許,針下得氣,向前額、枕部、頂部傳導, 以患者覺溫和的酸麻脹痛為好,行瀉法,留針30~50min,10min行針1次。其它配穴按辨證行補瀉手法。1次/d,7次/療程,療程間休息2d。
1.2.2 針刺注意事項 ①嚴格消毒。針刺部位血管分布豐富,且與顱內血管相通,如果感染則可能漫延至顱內,造成嚴重后果。②針刺深度不宜過深,針刺時應始終在淺筋膜內行進。深部的感覺神經漸少,針刺過深時,對神經的刺激減弱,針感與療效都會隨之降低。③行針宜緩。針刺部位圍有豐富的淺動、靜脈分布,易刺破血管,形成血腫,行針、進出針宜緩,出針后用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
1.3 療效評價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頭風治療療效指標[3]。治愈:頭痛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頭痛減輕,發(fā)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頭痛癥狀及血壓等無變化??傆行?治愈率+好轉率。
本研究60例患者,最短療程為針刺1次治愈,最長3個療程。一般針刺1個療程見效。全部病例隨訪半年,治愈25例,好轉32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達95%。
患者劉某,女,46歲,主因無先兆性偏頭痛20余年,于2015年8月來診?;颊咴V每遇到勞累、失眠、精神緊張,受風寒后發(fā)作性偏頭痛,兩側交替進行,以右側為甚。每發(fā)即頭痛欲裂,痛苦不堪,夜間加重,需連服止痛藥十多小時,方可漸漸變緩。此次發(fā)作以右顳側前頭部跳痛為主,頭痛欲裂,惡風寒,夜間痛甚,舌紅苔白質暗,脈弦緊。證屬正虛風寒阻絡,日久脈絡瘀阻之證。治以疏風散寒,通絡之痛。取太陽穴,率谷穴、下關穴為主穴,行太陽雙透針法,用瀉法,使針感從病所向頭整個顳側放散。配風池、外關穴,以疏風散寒,配足三里、血海,益氣活血,用補法。留針50min,10min行針一次。連續(xù)治療7次,患者癥狀全消,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偏頭痛屬于中醫(yī)學“頭痛”、“頭風”范疇,本病可由風、痰 、瘀、正虛等多因素致病?,F代醫(yī)學對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尚未無明確定論,目前西醫(yī)多認為,本病由多種內外因素作用于神經及血管,而使中樞神經伴血管功能失調所致[4]。西藥治療偏頭痛雖然獲得部分臨床依據,但效果仍不甚理想[5]。針灸治療頭痛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針灸療法經濟、安全、操作方便,療效明顯,后遺癥較少,是目前較好的保守性治療方法之一[6]。
筆者選用太陽、率谷、下關為主穴治療偏頭痛,一是疼痛局部取穴,太陽、率谷位于偏頭痛疼痛發(fā)作部位,并且此二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顯示神經、血管分布豐富,主要有三叉神經、面神經等腦神經和其分支分布,以及伴隨顳淺動脈走行的交感神經。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7]。此部位血管分布又與神經分布吻合較多,有顳淺動靜脈的額頂支、耳后動靜脈和眶上動靜脈小支等。下關穴解剖局部也分布有面神經、耳顳神經經分支,直接刺激上述神經、血管,產生較明顯的針感,從而抑制痛覺沖動的產生,調節(jié)植物神經,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代謝,調整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等,各方面協同作用達到疏通經絡氣血,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作用,使氣血通暢,“通而不痛”[8]。二是辨經取穴。偏頭痛疼痛部位多在足少陽膽經、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經過的顳、 額、眼眶等區(qū)域, 從上述經絡循行部位可看出偏頭痛屬手、 足少陽經范疇。率谷穴是足少陽經穴,又是足少陽、足太陽會穴,疏風活絡、鎮(zhèn)驚止痛,主治偏頭痛。太陽為經外奇穴,出于《圣惠方》,有“理風,赤眼,頭痛眩,目澀”功效。針刺太陽穴可調和氣血,醒腦開竅,清利頭目,疏風泄熱,為治療偏頭痛的經驗用穴。下關穴屬陽明經穴位,其循行并未經過側頭部,但《靈樞·厥病第二十四》:“厥頭痛……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后取足少陽陽明?!泵鞔_指出針刺治療偏頭痛,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同樣重要?!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亦載:“黃帝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笨梢娽槾剃柮魑附浭菑母瓷蟻碇委熎^痛[6]。下關穴又為足少陽與足陽明的交會穴,針刺下關亦可使兩經脈氣相通,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共奏清經泄火,通關利竅之功效。配穴選擇亦是遵從辨證取穴及局部取穴的原則?!侗怡o神應針灸玉龍經》曰:“偏正頭風痛難醫(y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已明確“一針兩穴”的針刺方法在治療頭風中的應用?!夺樉拇蟪伞分刑岬皆谥委燁^風無痰飲時“合谷針到勞宮”,頭風有痰飲時“風池刺一寸半,透風府穴,此必橫刺方透也”。透刺療法舒經通絡、調暢經氣,具有刺激強烈、取穴精簡、創(chuàng)痛輕微、溝通表里經及鄰近經脈氣血之優(yōu)點。筆者在臨床中主穴采用“太陽雙透刺”針法治療偏頭痛,即兩針同從太陽穴進針,分別直透刺至下關和橫透刺至率谷,是在已有治療偏頭痛的透刺療法及取穴上新的臨床經驗?;诮馄驶A理論。采用雙透刺法可同時刺激各組血管神經束,其作用優(yōu)于針刺單個穴位,增強針刺感應,改善局部血管神經狀態(tài),多獲奇效,且鎮(zhèn)痛效果明顯。
[1]趙敏枝.偏頭痛的診斷與防治[J].內蒙古中醫(yī)藥, 2008(2):26-27.
[2]Society HCCOH.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beta version)[J]. Cephalalgia, 2013,33(9):629.
[3]《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2(02):57.
[4]王景閣. 偏頭痛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 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01):55-56.
[5]張艷梅,陳瑞玲.偏頭痛的發(fā)作機制及藥物治療策略[J]. 中國藥師,2008,11(9):1108-1110.
[6]馮菲菲.針灸治療偏頭痛選穴組方規(guī)律的文獻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
[7]儲開博,何麗清.從解剖學關系探討“太陽透率谷”治療偏頭痛的機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6(23):288-289.
[8]宋旦旨.遠近配穴針刺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J]. 針灸臨床雜志,2006(06):25-26.
沈麗(198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針灸調整神經內分泌免疫研究。E-mail:13881739269@163.com
R747.2
A
1007-8517(2017)21-0095-03
2017-09-13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