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春
(遼寧丹東市婦女兒童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丹東 118002)
宮頸液基細胞學與巴氏涂片在宮頸病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
侯立春
(遼寧丹東市婦女兒童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丹東 118002)
目的探討宮頸液基細胞學與巴氏涂片在宮頸病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行子宮頸病變篩查的210例受試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受試者根據(jù)不同的檢查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05例,對照組行巴氏涂片檢查,研究組行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比較兩組的診斷結果。結果研究組炎癥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5.59%、82.37%及94.28%,CIN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3.62%、92.31%及89.76%,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均為100.00%,對照組炎癥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3.62%、52.64%及66.37%,CIN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43.78%、78.59%及64.38%,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50.00%、97.68%及96.53%,研究組炎癥、CIN的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而研究組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雖略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診斷準確率顯著優(yōu)于巴氏涂片檢查,能有效的篩查宮頸病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宮頸液基細胞學;巴氏涂片;宮頸病變;診斷準確率
宮頸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隨著社會環(huán)境、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的變化,近年來宮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長,且趨于年輕化,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選取我院疑似宮頸病變進行篩查的210例受試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宮頸液基細胞學與巴氏涂片在宮頸病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行子宮頸病變篩查的210例受試者為研究對象,且排除子宮切除、宮頸錐切史、急性生殖道炎癥以及盆腔放化療史者,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年齡21~63歲,平均(40.37±3.18)歲;孕次1~4次,平均(2.12±0.36)次,產次0~3次,平均(2.73±0.51)次,將所有受試者根據(jù)不同的檢查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0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巴氏涂片檢查,于患者宮頸口外刮取脫落細胞均勻涂抹于玻片上,采用95%乙醇固定15~20 min后常規(guī)巴氏染色、鏡檢。根據(jù)巴氏診斷標準將分級Ⅱ級以上者為涂片陽性[2]。研究組行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受試者充分暴露宮頸,采用棉簽擦拭較多分泌物后于子宮頸管插入宮頸毛刷并使其與子宮頸完全接觸,于黏膜面旋轉3~5圈后取出毛刷治愈保存液中送檢。根據(jù)TBS分類診斷標準將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及以上病變者為陽性。同時以陰道鏡檢查及活檢為診斷標準,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級及以上為組織學陽性[3]。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性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研究組105例受試者中,病理結果顯示炎癥65例,CIN39例,SCC1例,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顯示炎癥68例,CIN36例,SCC1例。
2.2 巴氏涂片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對照組105例受試者中,病理結果顯示炎癥63例,CIN41例,SCC1例,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顯示炎癥70例,CIN33例,SCC2例。
2.3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宮頸病變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比較:研究組炎癥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5.59%、82.37%及94.28%,CIN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3.62%、92.31%及89.76%,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均為100.00%,對照組炎癥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3.62%、52.64%及66.37%,CIN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43.78%、78.59%及64.38%,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50.00%、97.68%及96.53%,可見研究組炎癥、CIN的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而研究組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雖略高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宮頸癌病理進展時限較長,其中CIN發(fā)展成為宮頸浸潤癌大約需要10年的時間,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宮頸病變的患者能爭取更多的時間,減少宮頸癌的發(fā)生率[4]。巴氏涂片檢查是臨床上傳統(tǒng)的篩查方法,但假陰性率較高,為50%~90%,其主要原因為有效細胞量少,涂片等因素會影響細胞形態(tài)改變,從而影響檢查結果[5]。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安全性及準確性高,目前已成為臨床上篩查宮頸癌的主要檢查手段,與巴氏涂片比較,不僅能充分保留采集樣品,有效避免細胞干枯變形,另外還可通過電腦控制技術清除雜質,使涂片細胞表現(xiàn)為單層排列,有助于檢測人員分辨細胞結構變化,提高診斷準確率[6-7]。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炎癥、CIN的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而研究組SCC靈敏度、特異度及診斷符合率雖略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診斷準確率顯著優(yōu)于巴氏涂片檢查,能有效的篩查宮頸病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陶彩霞,周曉艷.宮頸液基細胞學與巴氏涂片在宮頸病變檢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3,22(6):6-8.
[2]王慧.比較液基細胞學和巴氏涂片檢查對宮頸病變篩查的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16):83-84.
[3]朱燕華,王建霞,徐可,等.宮頸液基細胞檢查聯(lián)合陰道鏡檢查在宮頸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4,35(12):88-90.
[4]柯希銀.比較液基細胞學與傳統(tǒng)巴氏涂片在檢查宮頸病變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56):93.
[5]孟慶華.宮頸巴氏涂片與液基細胞學檢測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J].新疆醫(yī)學,2014,44(3):51-52.
[6]薛晶晶.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與巴氏涂片檢查在宮頸癌普查中的應用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2,18(30):98-99.
[7]章春曉.液基細胞學和巴氏涂片檢查對宮頸病變篩查價值對比[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23):119-120.
R737.33
B
1671-8194(2017)04-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