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環(huán),陳影霞,梁桂秀,陳翠瑜
(江門市新會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江門529100)
兩種入針角度穿刺橈動脈的效果
林玉環(huán),陳影霞,梁桂秀,陳翠瑜
(江門市新會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江門529100)
目的:對比臨床穿刺橈動脈常用的兩種入針角度90°與30°~45°,探索兩種入針角度對橈動脈穿刺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對120例患者進行橈動脈穿刺,其中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穿刺針與腕部皮膚成90°垂直法入針,觀察組60例患者采用穿刺針與皮膚成30°~45°斜刺法入針,統(tǒng)計兩組穿刺角度的成功率。結果:觀察組30°~45°斜刺法入針成功率90.0%,對照組90°垂直法入針成功率為60.0%,觀察組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與皮膚呈30°~45°斜刺法入針角度采血一次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
橈動脈穿刺;進針角度;成功率
血氣分析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技術,橈動脈因其部位表淺,易于暴露,不受體位限制,按壓能有效地避免血腫的形成,操作方便,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一些氣促患者不能平臥,難以配合股動脈穿刺,橈動脈采血就成了首選采血路徑。但是橈動脈血管相對細滑、表淺、不易固定,增加了護士們一次采血成功的難度[1]。工作中我們發(fā)現橈動脈穿刺的成敗不但與穿刺點的選擇和穿刺手法相關,穿刺角度也很關鍵,我科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開展了對臨床常用的兩種角度穿刺橈動脈采血對比研究,發(fā)現觀察組30°~45°斜刺入針穿刺成功率高于對比組90°垂直入針,值得臨床推廣,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對120例患者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標本,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45~86歲,平均年齡65.5歲,均為意識清醒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按隨機入針角度30°~45°和90°各60例采集血標本。兩組均為首次經橈動脈穿刺,且年齡、性別、病種、血壓、橈動脈條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1.2.1 觀察組:按需備采血用物,采血器采用專用動脈采血的一次性采血器,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指導其全身放松情緒,配合操作。將小棉墊放置在患者手腕處(手臂抬高10 cm),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壓,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狀,以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前臂掌側腕關節(jié)上2 cm處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并齊,在已消毒的范圍內摸到欲穿刺動脈的搏動最明顯處,相對固定,以橈骨莖突為基點,向尺側移動1.0 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 cm作為穿刺點[2],右手持采血器與皮膚成30~45°斜刺進針,當針頭進到1/3~1/2時,即進入橈動脈,待血回沖至所需血量,迅速拔針,針頭刺入軟塞隔絕空氣,局部按壓5~10 min,采血后搓動采血器使血液與抗凝劑混合,填上體溫和氧濃度立即送檢。
1.2.2 對照組 準備工作同觀察組相同,穿刺點以橈動脈搏動最強處定標點進行穿刺,操作者左手示指腹面平放并固定橈動脈,右手持動脈血氣針垂直90°刺入橈動脈,見鮮紅色血液回至血氣針所需量時,即拔出針頭刺入軟塞隔絕空氣,局部按壓5~10 min,采血后搓動采血器使血液與抗凝劑混合,填上體溫和氧濃度立即送檢。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性刺進血管并抽出足量動脈血液),未拔針試穿2~3次成功率(反復在皮膚內試探穿刺,直到抽出足量動脈血)及失敗率,總成功率=[(一次成功例數+未拔針試穿2~3次成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種不同角度采血方法比較,觀察組一次成功30例,未拔針試穿2~3次成功6例,總成功率90.0%,對照組一次成功21例,未拔針試穿成功僅3例,總成功率60.0%,觀察組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種不同穿刺方法比較
3.1 對照組90°垂直法進針,針頭易刺透對側血管壁,造成穿刺失敗。穿刺橈動脈入針呈90°角,穩(wěn)定性相對較弱,該處血管滑,不易固定,影響穿刺效果。垂直進針時,注射器在操作者食指和中指間進針,針頭與手指極易接觸,增加感染的機會。觀察組30°~45°入針時針尖與血管有較大接觸面,在向前斜行穿刺時可利用食指觸壓覺判斷動脈深淺度和走向,而且克服了左手不能繃緊皮膚和固定橈動脈等弊端,如一次穿刺不成功,可退針,改變進針角度或調整進針方向,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穿刺需注意的問題及技巧 (1)進行橈動脈穿刺前要向病人說明穿刺目的和操作方法,穿刺動脈的痛覺比穿刺靜脈高,因此要對患者說明,使其有所準備,以免在穿刺時疼痛突然回縮影響操作,造成穿刺失敗,但解釋時亦不要夸大造成患者恐慌,因為緊張的情緒會使疼痛敏感性增加[3],加重病人的痛苦。(2)抽血時操作者應避免使用消極的詞句,使用各種方法使患者安靜,體位舒適,不緊張。因為患者憂慮對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的影響較大:緊張可致血管收縮,并且當針頭觸及動脈時,??沙霈F動脈痙攣,可致血管搏動不明顯而影響穿刺成功率;病人情緒緊張,可引起呼吸和心率的改變,由于害怕取樣,有些患者呼吸急促,可引起pH值、PO2增加,PCO2減少,而瞬間憋氣則會使 pH值、PO2減少,PCO2增加[4]。(3)進行穿刺時除了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進針角度,還要選擇細小的采血針頭,減少接觸面積,減輕患者疼痛。前臂遠側由于皮下組織少容易刺到骨膜,而骨膜上有較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對疼痛敏感性高[5],所以穿刺時定位要準確。(4)許多家屬和患者由于病情緊急,往往緊張焦急,給護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操作者要有嫻熟的穿刺技術和較強的抗壓性,注意力集中,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5)選擇橈動脈穿刺要確定患者橈動脈搏動明顯,對于一些脈搏細弱及房顫的患者就不適合。
通過臨床實踐我們發(fā)現橈動脈采血30°~45°斜刺入針,穿刺成功率高于對比組90°垂直入針,值得臨床推廣,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穿刺針和皮膚所成角度不是絕對固定不變的,穿刺針與皮膚的角度應根據病人的胖瘦和動脈的深淺而定,一般是越瘦越表淺其角度越小,同時與橈動脈粗細有關,橈動脈偏細,進針角度要相應偏小,這樣穿刺鋼針在細小動脈腔內的走行就相對延長,回血機會更高一些。
[1] 陳丹.橈動脈穿刺采血中進針角度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32):4206-4207.
[2] 朱曉莉.兩種進針角度在橈動脈采血中的效果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7):25.
[3] 張文敏,趙炳朕,李書敏,等.兩種穿刺法在經橈動脈套管針穿刺置管中的對比觀察[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S1):42-43.
[4] 宋愛梅,劉璇,葛永春.兩種穿刺方法在橈動脈采血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全科護理,2013,11(18):1650-1651.
[5] 張燕.兩種橈動脈采血方法的對比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6):52-53.
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