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的老師經常會感到:老師就像一個牽引著一頭犟牛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前往稻田的農夫,雖汗流浹背卻前行艱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沉重的負擔呢?是佶屈聱牙般的艱澀深奧,還是清湯寡水式的索然無味,抑或是語文老師腹中的詩書太有限?是高中語文教材與現實社會價值取向脫節(jié)過于嚴重,還是教材內容過于傳統(tǒng)死板?凡此種種,涌現在語文老師頭腦里的思緒太多了,在此實不能一一陳說。筆者針對上述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困惑,繼承性地創(chuàng)新高中閱讀教學方法,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為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涵養(yǎng)學生閱讀品質,做了如下探索:
一、營造和諧氛圍,搭建學習平臺
正常的師生關系以民主平等為基礎,它有利于師生構建共同探索的學習模式,對質疑解惑、指路導航、拓展延伸大有裨益,有利于教學主體地位的鞏固。唯此,語文課堂才能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形成形象思維、再造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良好互動。在此基礎上,教師方能正確地分類指導,恰當點撥,因材施教,因生施教。這種做法,利于打消學生心存芥蒂或者心理不自由,有效療治“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弊端。
二、課前攻堅字詞,消除閱讀障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學生,認字釋詞的能力不容小覷。古典文言,詩詞課文和抒情散文的閱讀,教師盡可能要求學生對不懂的字、詞、句眉批圈點,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初步形成理解,有利于師生在閱讀互動中形成共通共鳴。教師可通過漢字音、形、義以及組詞結構等知識的講座來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的釋讀方法,這樣做,對閱讀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揣摩課文美點,助力形象思維
學生的閱讀障礙一解決,教師要水到渠成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一)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作此文的(寫作角度)?(二)作者寫了哪些事情?并要求學生從作者描寫的人、物、事等方面予以敘述(情節(jié)構思)。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訓練他們的形象思維,又可以稍加梳理后窺探出作者的構思技巧和文章架構。然后,對該文結構、層次、脈絡以及作者匠心、藝術特點、作者情思加以體味。如對《我的空中樓閣》中的兩段文字的品味:“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薄靶∥菝杂陟F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作者在極力營造一個空靈的境界,并以多情的語言突出表現自然的美,小屋的美,心靈的美,從而感染讀者對幸福美好的熱愛和憧憬。以美為核心,對本文的“美”咀嚼、鑒賞、玩味、向往,則語文教學智育和美育得以有機銜接,給人以美的熏陶和浸染,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了美的形象。
四、咀嚼語言特色,咂摸文本情感
膾炙人口的語言使文章繪聲繪色,情景交融,以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征服讀者。在教學中要善于剖析,從而啟發(fā)學生的再造思維,使他們從多種感覺器官獲得美的享受,進而提升學生的能力,使他們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全面發(fā)展。“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薄耙磺芯罢Z皆情語?!苯處煈獙ξ谋镜那苍~造句、表現形式、修辭手法、寓意所在等設置鋪墊性疑問,發(fā)動學生再造思維,對文章精華進一步地研讀、切磋、琢磨、大膽推敲并提出見解。疑難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教師可擇機拋出討論熱點并及時鼓勵、點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如《我的空中樓閣》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作者語言有哪些特點?(二)本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三)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了小屋的特點?(四)這段話反映了作者怎樣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例如:“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花是美麗的,樹的美麗也不遜于花。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樹的美在于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別致出色,乃是由于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討論的過程,是師生一道閱讀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條分縷析式的深入學習。
五、聲情悟三結合,方能厚積薄發(fā)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從不同角度概括出閱讀的重要性。筆者不得不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要初讀有聲,再讀有情,三讀有悟,對文本進行真情實感的語言模擬和演練,或輕重緩急,或抑揚頓挫,或變換情感朗讀,并輔以朗讀的神態(tài)、表情、手勢等。同時輔以小組讀、齊讀、范讀、對讀的形式,讓聽者感受更上一層樓。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閱讀興趣,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
聲情悟三結合,注入情感朗讀課文,配以眼看,口到,心想,多種器官并用,切實做到心領神會,開啟思維。好的課文,美的片斷,反復誦讀,縈之于口誦之于心之后學生自會甄別高劣,文學積淀和領悟必然提升,寫作水平必然提升。
六、瞻于前顧于后,縝密聯系
高中學生語文閱讀難處在于學生閱讀素質相對低下和對已知材料的固步塵封,沒有活學活用,故而不能將閱讀到的材料相互聯系。材料處于僵死概念或者故事存封于腦海中,多次提及,反生枯燥乏味感。倘若不能將所學用于實際,又不能表現出學生刻苦學習的成績。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能動性自然遭受打擊,以致惡性循環(huán)。
要扭轉這一現狀,作為高中語文老師,就必須幫助學生構建聯想平臺,激活聯系積淀的方式。古人說:“合抱之木,起與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透咧姓Z文教材而言,書中仍不乏廣泛聯系的事例。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以及《重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的一前一后的安排,實編者有意而為。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聯系中獲得新知識,在聯系中讀到新見解,在聯系中有所思考。又如同寫學習一事,荀子在《勸學》中以純理論式的文字勸勉后人學習,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卻以活脫脫的事例教育大家學習的重要性。又如同寫荷花與荷塘,朱自清將其寫的空靈而朦朧,柔和而細膩,深沉而雋永,加上了濃濃的政治背景,淡淡的心理哀愁,而季羨林卻將其寫的閑適而恬淡,愉悅而歡快,并有效融入作者對生活的信念。
故而,普遍聯系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并將其有機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實現形成知識系統(tǒng)的愿景。所謂“厚積薄發(fā)”,就是指廣泛聯系并有所思有所發(fā),同樣能涵養(yǎng)閱讀品質,助推寫作靈感。
七、條分縷析,對比閱讀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在橫向學習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縱向對比。避免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引導學生體驗新鮮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中外文化和科技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不創(chuàng)新,就要被動接受的道理,在學生胸中點燃創(chuàng)新之火。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更是語文老師的神圣使命。
就高中閱讀教學而言,閱讀教學上要想取得好的收獲,就必須進行對比分析,沒有對比,就沒有進步,沒有對比,就沒有見地。對同一問題或者不同問題進行條分縷析式的分析,不難發(fā)現有很大的收獲。如同寫登山游記,教材中所選到的文章也同中有異:《雨中登泰山》和《游褒禪山記》都是以游蹤為順序組織全文的,但前者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在描繪泰山多姿多彩的怡人風景時,將登山過程中的生命美學包含其中,如生命應充滿活力,不斷進取等,而后者在敘述介紹褒禪山景點的同時,議論指出事物的成功取決于“志”“力”“物”三者的相結合,并旨在引出后文的生活哲理:“深思慎取”。又如同是封建臣子寫給君王的奏章或借古諷今的文章,雖同是“憂思”之作,但諫議結果卻天壤之別。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到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諫太宗十思疏》和《六國論》。三篇文章同屬建議性奏折,同為封建臣子效力朝廷的文事,但前兩篇文章從直觀性結果看,都收到了恰當的效果,而后者則無力挽狂瀾于既倒。
八、以興趣促閱讀,以閱讀激興趣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極強。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證明,語文教師首先對文本內容熟悉并使講解通俗化,講出語文味,這樣才能讓聽者覺得有味,才會慢慢地回歸到誦讀文本的興趣上來。
含英咀華,品賞美文,須抓住興趣這一最好的老師,毫不夸張地說,失去了興趣就失去了一切。高中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離不開文筆精華的熏陶和感染。文筆精華往往是千百年來世人所推崇的文學精品,它是作者千錘百煉,字斟句酌,后人千挑萬選而被流傳下來的精神財富。如入選課本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再別康橋》《致橡樹》《桂平西山美如畫》等,無論是章法結構的構建還是蘊涵意義的表達,都體現出作者駕馭語言的嫻熟程度。語文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引領。因為閱讀是語文教學回歸成功的最佳途徑;閱讀是豐富閱歷、增長知識、提高修養(yǎng)的最有效的方式;閱讀既是傳統(tǒng)教育強調的重要讀書經驗,又是信息時代人們所必備的學習素質。
九、引導發(fā)散思維,涵養(yǎng)閱讀品質
發(fā)散思維是一種“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聯想活動。發(fā)散思維即求異思維。它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它對于實現精神自由,涵養(yǎng)閱讀品質異常重要。
要進行發(fā)散思維,就得把握發(fā)散點的特質,思接千載。發(fā)散思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fā)散點本身蘊涵的內容,是發(fā)散思維的依據。有效地突破思維定勢,變單項思維為多項思維,才能提高思維的獨特性。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需重視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水”“月”“花”等意象,藉此為發(fā)散思維的基礎。比如“水”可暗示時間的一去不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可暗示世易時移,朝代更替;如王勃《滕王閣序》,“閣中帝子今何在,唯見長江天際流”,可暗示歷史的不可逆轉性;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演義》片首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可暗示事物盛衰變化。再如柳永《八聲甘州》,“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動流”;李煜《浪淘沙》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彼嗫勺鳛榍榫w愁思的意象不勝枚舉。
又如“月”,是語文教學中出現次數頻繁的事物。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一輪明月貫古今,發(fā)千古對時間浩嘆,追問過去,現在將來,探索宇宙、自然、人生的真諦。它營造出一種清麗淡雅的境界。月可表達落寞孤寂及對人的深深思念。月還可以憑寄鄉(xiāng)愁。而“花”則可指代女子,表現傷春、惜春的情緒,可表現對離人的追憶、留戀。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庇挚梢杂脕肀磉_對個人身世的傷感。如《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笑香斷有誰憐?”也還可以表示世事的變化,“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引導發(fā)散思維,涵養(yǎng)閱讀品質,需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鼓勵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探索,敦促創(chuàng)新。教會學生辯證思考問題,如對陶潛的歸隱探索:是消極遁世?是個體修身?是光陰虛擲壯志難酬的精神苦悶?還是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體現?凡此種種,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任何一件物事,教師切忌硬塞,否則將窒息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摧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以致使一千個“莎士比亞”只能變成一個“哈姆雷特”。最后,涵養(yǎng)閱讀品質,引導發(fā)散思維,需潛心凝慮,持之以恒。發(fā)散思維是一項艱苦而又縝密的腦力活動,創(chuàng)造之花結出智慧之果需要創(chuàng)造者的汗水來澆灌。淺嘗輒止的思維,則難以形成獨特見解。只有意志堅強、有毅力的人才敢于追求價值較大而難于達到的目標。語文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耐力勞動,沒有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的情懷,想一蹴而就地學好語文是萬不可能的。另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創(chuàng)造意識與其觀察、認識、情感、知識、人格等都有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把握好與此相關的因素,因勢利導,注意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自覺性、頑強性。
總之,高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塊深挖深翻的黑土地,它需要我們適時加以應對,針對不同的班級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依循常理,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進行,并小心呵護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張衛(wèi)濤,教師,現居廣東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