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增
(山東省臨胸縣畜牧局城關畜牧獸醫(yī)管理站,山東臨胸 262600)
淺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
郎咸增
(山東省臨胸縣畜牧局城關畜牧獸醫(yī)管理站,山東臨胸 262600)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臨床特征為母豬發(fā)熱、厭食、懷孕后期發(fā)生流產、產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等;仔豬表現(xiàn)呼吸道癥狀和高死亡率。我國在1996年首次分離到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2006年夏季以來,由該病毒變異株引起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我國廣泛流行,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1)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屬于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呈球形,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有囊膜,對乙醚和氯仿較敏感。
(2)該病毒在-70℃可保存18個月,4℃保存1個月,37℃48h,56℃45min完全失去感染力。其pH依賴性強,在pH6.5~7.5間相對穩(wěn)定,高于7或低于5時,感染力很快消失。
2.1 流行特點
豬舍衛(wèi)生條件差,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豬群密度過大,惡劣的天氣條件,均可促進本病的流行。本病常常與其他病原體并發(fā)感染或協(xié)同致病。
2.2 易感性
豬是唯一的易感動物,不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懷孕母豬和仔豬最易感。
2.3 傳染源
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豬感染后可通過唾液、鼻液、精液、乳汁、糞便等途徑向外排毒。耐過豬可長期帶毒并不斷向外排毒。鳥類可能是病毒的攜帶者。
2.4 傳播途徑
豬可通過多種途徑感染該病毒,包括口、鼻、陰道和胎盤等。其中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肺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原發(fā)性靶器官。本病隨風傳播迅速,在流行期間,即使嚴格封閉式管理的豬群也同樣發(fā)病。空氣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
3.1 人工感染
潛伏期4~7d,自然感染一般為14d。病程通常為3~4周,少數(shù)持續(xù)6~12周。本病的臨床癥狀變化很大,且受毒株、豬群的免疫狀況以及管理因素的影響。具有臨床癥狀的流行出現(xiàn)于沒有免疫力的豬群,所有年齡的豬都易感,急性感染的癥狀為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和呼吸困難。在隨后的1~4個月,很多母豬早產,常發(fā)生于妊娠100d后。少數(shù)在懷孕115~118d產仔。分娩的感染胎兒包括死胎、木乃伊胎、大小不等的弱仔以及外表正常的仔豬,一窩中各種類型都有,斷奶前的病死率高。
3.2 豬群流行性感染
沒有免疫力的豬群出現(xiàn)明顯的流行性感染。第一階段約持續(xù)2周,此時出現(xiàn)早期病毒血癥。5%~75%的豬發(fā)生急性全身性癥狀,以厭食和嗜睡為特征,3~7d內迅速擴散,有些病豬停止攝食1~5d,經7~10d擴散到其他豬群中,常被稱為“滾動式厭食”。
3.3 豬群的地方性感染
豬群感染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會引起持續(xù)性感染,由于不斷引入敏感后備豬以及病毒在敏感的斷奶仔豬中不斷復制等原因,可導致該病毒在豬群長期存在,引起地方性感染。
3.4 高致病性藍耳病
表現(xiàn)為體溫明顯升高,可達41℃以上;皮膚彌漫性紅斑;眼結膜炎、眼瞼水腫;咳嗽、氣喘呼吸道癥狀;部分豬后軀無力,不能站立或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仔豬發(fā)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成年豬可發(fā)病死亡。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能引起豬的多系統(tǒng)感染,然而大體病變僅在呼吸系統(tǒng)和淋巴組織出現(xiàn)。其中以新生乳豬的病變最明顯。較大的豬病變較輕。
4.1 新生乳豬
出現(xiàn)明顯的間質性肺炎和淋巴結腫大。肺臟呈紅褐色花斑狀,不塌陷,質地較硬,感染部位與健康部位界限不明顯,常出現(xiàn)在肺前腹側。淋巴結中度到中度腫大,呈棕褐色,肺門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最明顯。
4.2 保育豬
與哺乳仔豬所見病變相似,但病變程度輕和病灶多,最常見的也是標志性的病變是顯著腫大的棕褐色淋巴結。
4.3 生長—肥育豬
與保育圈豬中所見類似,但較輕。常見淋巴結腫大,肺臟病變常由于混合感染而復雜化。肺炎支原體、多殺性巴氏桿菌和豬流感病毒為常見的協(xié)同感染病原,導致肺呈暗紅或褐色,肺前部30%~70%出現(xiàn)實變。與支原體和鏈球菌等細菌協(xié)同感染使呼吸道出現(xiàn)滲出物,病變和未感染肺組織界限清晰。
4.4 公豬、母豬
通常沒有特定的肉眼和顯微損害。
4.5 胎兒
感染該病毒后出生長的仔豬,典型的情況是包含正常胎兒、死胎、棕色和自溶的胎兒,胎兒體表覆蓋一層黏性胎糞、血液和羊水。胎兒中最常見的大體病變?yōu)樘河幸徊糠值饺砍鲅?,腎周和結腸系膜水腫。
4.6 高致病性藍耳病
剖檢可見脾臟邊緣或表面出現(xiàn)梗死灶;腎臟呈土黃色,表面可見針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點,皮下、扁桃體、心臟、膀胱、肝臟和腸道可見出血點和出血斑。心臟、肝臟和膀胱出血性、滲出性炎癥,部分病例可見胃腸道出血、潰瘍、壞死。
(1)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等資料診斷豬只是否感染了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
(2)如果豬群中母豬出現(xiàn)繁殖障礙同時其他豬豬只發(fā)生呼吸道癥狀即可懷疑為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感染。在母豬的繁殖記錄上發(fā)現(xiàn)如下癥狀:流產、早產、死胎、斷奶前死亡率增加以及非生產時間延長等。
(3)進一步確診本病應進行實驗室診斷。如病原分離、間接熒光抗體試驗、血清中和試驗等。還應注意與其他引起繁殖障礙的疾病、呼吸道疾病進行鑒別,還應注意與其他病毒或細菌混合感染的情況。
6.1 預防措施
采取弱毒苗免疫保護與綜合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是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對母豬配種前的免疫和懷孕中期的免疫,以及哺乳仔豬斷奶前的免疫。感染場在流行期間對新生仔豬施行弱毒苗滴鼻法超前免疫,保育圈豬和生長—肥育豬施行弱毒苗緊急免疫接種,可收到良好效果。
6.2 控制措施
發(fā)病后加強消毒工作,對病豬群給予免疫增強劑、抗菌藥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的藥物,經過7~10d的治療,大多數(shù)病豬可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