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燕,楊 靜,楊佳佳
(1.北京建筑大學 文法學院,北京100044; 2.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3.哈爾濱學院 文法學院,哈爾濱 150086)
?
【教育教學研究】
析當代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現狀
曲 燕1,楊 靜2,楊佳佳3
(1.北京建筑大學 文法學院,北京100044; 2.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3.哈爾濱學院 文法學院,哈爾濱 150086)
近幾年,女大學生頻頻發(fā)生失聯被害的惡性事件,暴露出一些女大學生的自我人身保護的社會問題。女大學生的自我人身保護缺失嚴重影響著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可否認的是,社會治安管理不力,社會資源缺乏等都是造成危害在校女大學生的因素。外在的因素的是一方面,內在的因素尤其不可忽視。通過對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現狀的調查和分析,探討當前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存在的不足,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政策建議。旨在加強女大學生保護的建設,從根本上預防女大學生人身傷害,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穩(wěn)定。
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社會風險感知和應對;安全教育
自2014年以來,發(fā)生了一系列女大學生失聯被害案件,該社會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于女大學生人身傷害與保護的多重思考?!吨袊嗄晟鐣茖W》在2015年第一期“青年關注”欄目中刊登了3篇關于女大學生失聯事件研究論文。通過對女大學生群體的受害原因、案件背后的社會根源等因素的解讀,從社會結構、安全教育、個體社會化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在校女大學生失聯事件頻頻發(fā)生,有的正在遭受身心的痛苦,有的或已經遇害。面對高學歷的在校女大學生這樣的群體頻頻受害,不僅對于女大學生的身心有很大的傷害,同時也給社會帶來很惡劣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社會結構演變之中,存在社會失范現象。引發(fā)了社會公眾思想觀念深刻而又劇烈的變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家庭、學校教育尤其是針對女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存在明顯的缺位。同時,大學生群體的個體社會化程度也存在不足,且防范意識與社會公共安全意識薄弱。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女大學生頻頻受害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大學生作為青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自身的安全問題歷來受到社會和人們的高度關注。而女大學生在風險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更加凸顯,雖然有著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她們涉世未深、思想單純,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能力薄弱。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內容是女大學生自我保護。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可以獲取較為直觀、全面的數據和資料。同時,通過查閱和整理前期有關于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的相關文獻資料和政策文件等,了解前期研究的現狀和有關理論。本課題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收集資料,抽樣總體即為安徽省所有高校的在校女大學生,共發(fā)放185份問卷,有效回收180份,有效回收率為97.29%。由于總體人數較多且分布較為分散,采用整群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抽樣方法抽取樣本。樣本抽取完成后,對其質量、代表性等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后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資料。通過整群抽樣從安徽省高校在校大學生中抽取調查樣本,采用調查問卷進行資料的收集,運用SPSS數據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文獻資料分析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女大學生風險感知能力、應對能力采用相關分析。旨在加強女大學生保護的建設,從根本上預防女大學生人身傷害,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穩(wěn)定。
(一)女大學生的風險感知
所謂“風險”,就是“一種應對現代化本身引致之危害和不安全的系統(tǒng)方式”[1]。現代化風險在發(fā)展中國家積聚得更快,因為對于貧窮地區(qū)的人而言,化工廠里錯綜復雜的管道和箱罐就是現代化的象征。從物質匱乏中解放出來,是謀求現代化的人們最為關心的事情[2]?,F代化風險是一種人為制造的風險或具有不確定性,且已然超出了人類的掌控。在風險社會中,不確定性的風險后果是影響社會發(fā)展的主導性力量。
當下中國逐漸進入高風險社會,幾乎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影響到宏觀層面的國家安全,而且影響到公共安全空間,進而在微觀層面影響到每個個體的安全。調查顯示,有52.10%的女大學生明確認為自己沒有發(fā)生過安全問題。29.22%的女大學生確定自己曾經發(fā)生過安全問題,還有18.18%的女大學生對于“是否曾經發(fā)生過安全事故”不清楚。能夠從側面折射出當前女大學生的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幾率較高,同時對于安全事故的認知不足?!昂凇背鲎獾某霈F,是一種非正規(guī)的經營途徑。乘坐不正規(guī)的交通工具,首先是人身安全的保障問題。不正規(guī)的交通工具就其本身來說,多沒有經過定期的維修和保養(yǎng),出現零件老化等現象。就駕駛員來說,同樣存在多種不安全因素。如:駕駛員的駕車技術不嫻熟,甚至是沒有駕照;駕駛員的人品素質有問題等。明知“黑”出租是不安全的交通工具,依然搭乘的女大學生不在少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乘坐“黑”出租的原因主要是方便、便宜、趕時間。
在調查的180個在校女大學生中,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較好和很好的占75.66%,有1.67%的被調查者認為自我安全意識較差,這1.67%的被調查者是受傷害的高風險潛在者。27.22%的被調查者曾發(fā)生過安全事故,主要有:受騙、被盜、交通事故、火災、人身傷害。在其認為自己發(fā)生安全事件的主要的原因有欠缺防范措施、自己安全意識差、社會治安差,屬外來侵害。分析的數據可以得出:雖然有近3/4的調查者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較好,僅有1.67%的調查者認為自我安全意識較差,但仍有27.22%的調查者曾發(fā)生過安全事故,且主要是受騙和被盜。受騙與人的心理息息相關,有些騙局的技術并不見得高超,騙局的發(fā)生一般是依據上當受騙者的心理,一步一步的誘導進行的。體現出個體對周圍各種社會風險感受和認知的能力缺失。調查得到的數據來看,認為自己發(fā)生安全事件的原因中大多是與自身有關,體現了女大學生對于安全意識與自我防范相關性的認識的方向正確,并沒有把所遭受到的安全事故僅僅看成是外來因素,完全推及社會。
(二)女大學生的風險應對能力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現代社會有一個較簡單社會中幾乎完全沒有的特征:依賴陌生人。在當代世界,我們的健康、生活以及財富受到我們從未而且也永遠不會謀面的人的支配。我們打開包裝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遙遠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們不知道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們的任何情況。我們搬進陌生人——我們希望是精巧地——建造的房子?!盵3]隨著中國熟人社會的衰退、陌生人社會的增強,使得社會風險無處不在。風險又是一種連接現在與將來的方式,風險成為一種驅趕人的力量,其思維強迫人們活在將來,它不僅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使生活在現在的人們不得不去考慮它的準備[4]。
在當代中國,財富分配思維完全支配著風險分配思維。若是從我國的風險生產原因角度來看,由于趨利避害主義、自我主義伙同GDP發(fā)展政策主義相互結合,使得當代中國的各種社會風險不斷地擴大。在趨利避害主義和自我主義的驅動之下,各種社會風險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以個別利益犧牲公眾利益,以自然和社會風險換取私人利益和地方利益。在感知人為風險時,問及晚上獨自一人返校,發(fā)現有人跟在后面,3.33%的被調查者假裝鎮(zhèn)定,慢慢走;3.33%的被調查者朝黑暗的地方走;92.78%.的被調查者迅速朝光亮、誘人的地方走。折射出大多數女大學生對于尾隨人員的有較為理性的風險應對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女大學生的社會風險應對能力基本維持在“一般”層面上。風險應對能力的缺失將會直接導致女大學生在面臨風險時不能做出行之有效的理性行為,最終的結果是使得女大學生的安全受到侵犯。在風險感知之下,女大學生遭受到的安全事故中,火災、交通和被盜的意外不在少數,與表1中顯示的自我測評有一定的出入。也就說,在女大學生自我感知良好的方面,依然會遭受到侵害。從側面折射出,女大學生對于當前一些常見的社會風險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對其應對能力不足。
(三)女大學生的安全教育現狀
在校女大學生的風險教育的獲知途徑60.56%來自學校的宣傳和教育, 52.78%來自電視、報紙、網絡,47.22%來自家庭的影響,33.89%來自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在校女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主要來自學校和電視等媒介,家庭的教育影響弱于倆者。究其原因,大學生的生活空間主要是在學校,大學校園既是學習的場所,又是生活的場所。這時的女大學生已經遠離家庭,從家庭中獲取的安全知識的比重下降,學校的教育此時是重要的來源。女大學生的風險教育的獲知途徑 60.56%來自學校的宣傳和教育的數據驗證了這一點。信息時代下,媒體的宣傳對于女大學生的安全教育亦是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調查數據顯示,雖然學校是在校女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場所,但僅有34.44%的女同學在所在的學校參加過專門針對女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活動(表2)。
在問及女大學生學校安全意識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時,75%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理論性教育多,實踐性教育少;49.44%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的教育形式老套,手段單一;26.11%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教育內容陳舊;26.25%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教育資源少。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的安全教育側重于理論,忽視實踐。然而,任何理論上的教育最終要回歸到實踐上。紙上談兵的教育在于提升在校女大學生的社會風險意識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當其真正的面臨風險時,應對風險能力就會嚴重的缺乏,不利于女大學生及時有效的應對社會風險。
經過對女大學生的社會風險感知,風險應對能力及當前安全教育現狀的分析,在校女大學生對于社會風險的感知能力和應對能力明顯不足。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新的社會風險的增加,要求女大學生能夠迅速地感知社會風險的臨近。由于女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行為依賴,心理脆弱,思想不成熟,社會意識缺乏,再加上高中時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女大學生過于專注學業(yè),本身就缺乏對社會風險的感知,缺乏應對風險的能力。轉入大學,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明顯落后于社會發(fā)展變化的現實,女大學生自衛(wèi)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都相對薄弱。
表1 關于女大學生的其他風險應對能力的自評 %
表2 對高校安全教育的評價 %
(一)加強女大學生社會化場所的教育
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是人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誰都不能保證能避免時時存在的隱患。作為大學生,擁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高招;也是立足于人生的考驗,正視一切困難的必然要求。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5]。個體社會化,是一個人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習得社會規(guī)則、掌握社會規(guī)范和適應社會生活必須經歷的過程。個體社會化作為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重要推力,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整個過程。個體社會化,不僅是特定個體維持日常生活方式、適應社會生活與秩序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文化得以繼承和交替的重要媒介,更是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女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要求在校的女大學生要積極的進行社會化,適應社會的變遷,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過渡轉型。
家庭、學校和社區(qū)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環(huán)境。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中的三大主體教育模式。社會教育,一般是指“學校和家庭教育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6]在校女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場所主要集中于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中。其中,女大學生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學校,個體社會化的進行自然主要由學校來承擔。由于學校安全教育中存在實踐教育缺失、教學內容手段單一、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要著重解決。第一,學校的教育要不斷更新,形式多樣,在注重教授安全教育理論的同時要關注與實踐的結合。第二,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把交際交往、安全教育、能力提升等社會性需求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其次,家庭的教育是女大學生社會化的開端。第一,家長務必要轉變對于女性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注重女性安全意識的教育與引導。第二,重視自我安全教育、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具備健全人格的同時,能夠辯證的認識他人、認識社會,塑造的女性氣質要與中國的現狀相適宜。再者,社會是一個息息相關的生活共同體,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需要社會其他資源的彌補。針對學校資源和實踐教育的缺失,可以與相關的部門進行合作,如公安部門,消防部門及社區(qū)。不要只拘泥于辦講座,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女大學生參與這些部門中的工作,讓其切實了解安全事故發(fā)生時的應對措施,進行多方聯動,增強在校女大學生的危機應對能力。
(二)構建社會規(guī)范體系
社會規(guī)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和遵守的共有的行為期望準則,是一種有義務形式的觀念,包含兩種形式。
一種是社會中約定俗成的,具有非強制性。多指被眾多人反復不斷地長期模仿、遵循而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它發(fā)揮作用不需要外部壓力,如道德、習俗、宗教、儀式等;因此,可以建立社會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是在身份的基礎上,所考慮到的人類交往中相互識別對方的行為模式,是交往雙方認知了對方的身份后形成一致認同的行為規(guī)則,屬于自發(fā)自生的互動規(guī)則[7]。心理契約是在互動雙方相似價值的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心理契約的建立,首先需要當代女大學生構建其他行為主體的身份認同,包括互動對象的身份認同。在與他人的交流互動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對互動對象的身份認同。一旦心理契約規(guī)范形成,就會內化為女大學生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準則,形成自我保護機制。
第一,要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大學生的經歷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社會經驗不多,思想較為單純,對社會的陰暗面和復雜性知之甚少。大學生對自身安全關注不夠,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要做一個善于自我保護的有心人。第二,要切實加強防范意識。防范意識不僅是自身安全的有效屏障,而且是現代人必備的一種素養(yǎng)。第三,要提高應變能力。女生大都身單力薄,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很容易成為不法傷害者的對象。遇到不法傷害者侵害時,女大學生往往孤立無援,而對方身強力壯,人多勢眾,這時若一味硬拼,不僅難以脫離險境,而且會危及生命安全,最好的方法是在有限的條件下,與之周旋,用智慧擺脫壞人,避免不法傷害。心理契約的建立過程中,有可能會發(fā)生“角色混淆”的問題,因此需要女大學生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在對自己的身份有良好的定位后,再形成心理契約可以有效地感知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提升自我應對安全事故的能力。
社會規(guī)范的另一種形式是人為制定的,具有強制性。是由國家、政府或組織制定的,需要施加外部壓力才能發(fā)揮作用,如規(guī)章制度、法律條文等。當前我國向陌生人社會轉型與熟人社會所依賴的社會力量不同,當前我國社會更多地依賴社會制度、社會規(guī)則與規(guī)范。然而,與現代社會之理想類型目標不相匹配的是,因為制度建設滯后,社會成員規(guī)范意識與法治意識不強,現代社會不僅有社會結構變遷所帶來的風險,也有制度原因而導致的風險[8]。
針對女大學生所處的社會背景,社會要進行專業(yè)指導,制定對女大學生專門保護的有效措施。第一,加強社區(qū)安全活動對于女大學生的吸引,促使女大學生自愿加入到社區(qū)規(guī)范的建立中。第二,對于社會的規(guī)范進行積極的宣傳,正確引導。第三,嚴厲打擊各種潛在危害女大學生的違法犯罪活動,為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塑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第四,加強社會的綜合服務管理體制,實現交通、治安等公共服務全覆蓋,努力清除危害女大學生的不安全因素。
風險社會中,在頻頻發(fā)生女大學生失聯被害事件的背景下,通過對安徽某高校在校女大學生的調查和分析得出:事件的發(fā)生與當前在校女大學生的風險感知能力不足、社會風險應對能力缺失、學校的教育存在不足有關。在校女大學生的風險感知能力的不足,不僅與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的特殊期,社會問題復雜多樣有關,還與女大學生自身有很大關系。在校女大學生危機警覺程度不夠、危機防范意識不高,社會意識缺乏,心理依賴性強,對于社會風險的感知不足。應對能力的缺失將會直接導致女大學生在面臨風險時不能做出行之有效的理性行為,最終的結果是使得女大學生受到侵犯。剖析現存在校女大學生的教育現狀,狀況令人堪憂。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變化速度不同步,使得在校女大學生在進行自我保護時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撐。因此,需要社會、學校及自身的多方聯動改變現狀,將在校女大學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1] Ulrich Beck.Risk Society: Towardsa New Modernit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2] 成伯清.“風險社會”視角下的社會問題 [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7(2):129-135.
[3] 高鴻鈞.清華法治論衡[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05.
[4] 楚江亭.風險社會視野中大學生自殺問題的省思 [J].人文雜志,2010(1):177-185.
[5]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04.
[6] 劉海民.教育原理 [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3.
[7] 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37,259-264.
[8] 何紹輝.社會結構轉型與女大學生受害及其防治 [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1):19-24.
(責任編輯張佑法)
安徽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現狀的調查研究”(SK2016A0404)
曲燕,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組織機構管理;楊靜,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楊佳佳,社會學碩士,研究方向:青年社會學。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44
曲燕,楊靜,楊佳佳.析當代女大學生自我保護現狀[J].重慶與世界,2016(12):137-140.
G64
A
1007-7111(2016)12-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