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信
摘 要:自菩提達摩祖師將佛教傳入中國,歷經(jīng)幾千年歲月的洗禮,佛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不斷被吸收、借鑒、融合,逐漸地被中國本土化,由此也就產(chǎn)生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佛教流派——禪宗,并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重要組成部分。禪宗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本文以宋代山水畫為例,從宋代山水畫中分析禪宗思想對其的影響,并從中分析思考,以探索禪宗對整個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關鍵詞:禪宗;中國山水畫;宋代山水畫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192-02
一、禪宗與中國山水畫的淵源
禪宗,又名佛心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其起源于由菩提達摩祖師傳入中國的佛教,經(jīng)六祖慧能門下發(fā)展成為五宗六派,而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不斷吸收儒道兩家的思想元素,在借鑒的基礎上將佛教本身的唯心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不斷融合,融合的同時又進行思考以及創(chuàng)新,從而發(fā)展成為具有濃郁中國本土特色的禪宗,以適應中國民眾的宗教文化需求。
禪宗雖類屬于宗教范疇,但在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中禪宗并不僅僅扮演著宗教信仰這一單一角色,在提供宗教信仰的同時,禪宗還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的重要美學理論來源,從而對傳統(tǒng)社會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思想及主張產(chǎn)生影響,由此影響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也正因此,禪宗對中國藝術各個門類都影響巨甚,而作為中國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山水畫亦在其中,而且禪宗所倡導所擁有的悠遠曠達與超然懷襟更是易于與蕭疏清曠的中國水墨山水融為一體,因而禪宗的思想精神在中國山水畫中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甚至可以說禪宗對整個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國山水畫中尤以宋代山水畫為最,而在宋代山水畫中禪宗的痕跡處處可見,禪宗對于其之影響可見一斑。
二、宋代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史上,宋代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宋代時期,禪宗得到了最充分的發(fā)展,在這個時期內(nèi)它將佛教其它諸宗會通融合,從而逐漸成為融合型的中國佛教的主體,而在此時期佛教文教事業(yè)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而且不同于北周對于佛教嚴加限制的政策態(tài)度,宋代朝廷在維持儒家正統(tǒng)地位的同時對佛教采取的信奉和支持的態(tài)度的,并出于政治目的對佛道二教采取對等態(tài)度,有時甚至對佛教更為優(yōu)待,宋贊寧的《大宋僧史略》中便有此類記載:“每當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廷,僧東道西,間雜副職;若遇效天,則道左僧右”,由此,禪宗在宋代的發(fā)展背景可見一斑。
不單是宋代朝廷官方態(tài)度如此,就是宋代皇帝中也有不少贊頌推崇佛教的,他們甚至不辭辛勞親自注釋佛經(jīng),將之廣布朝野,以宣揚佛教,其中亦有不少流傳后世,例如宋太宗所著的《妙覺集》,宋真宗所著的《崇釋論》、《御制釋典法音集》、《御注四十二章經(jīng)》、《御注遺教經(jīng)》,還有南宋孝宗所撰的《原道論》等,都是宋代天子之尊信仰推崇佛教,為宣揚佛教所作。作為封建社會領袖的皇帝都對佛經(jīng)如此推崇,上行而下效,朝野上下響應皇帝的號召,對禪宗文化也就更加熱衷,禪宗的思想精神也就愈發(fā)滲透進文人墨客的詩作、畫作中來。
三、宋代山水畫家的書畫主張及其畫作風格
宋代山水畫家極多都喜于參禪悟道,甚至對于“禪”之一道造詣頗深,而且他們將禪意融于所畫的山水之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有的意境。宋以前,大多數(shù)畫家更加注重的是寫實,追求的是形似,意圖將所繪之物筆筆勾勒,絲絲細刻,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受禪宗文化的影響,宋代山水畫家的書畫主張逐漸發(fā)生轉變,不再過分地追求形似,反而更多地追求神似,追求一種畫之中,畫之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其作品也就更加灑脫,更加淡泊。
宋代的山水畫名家有很多,如李成、范寬、許道寧、郭熙、李唐、劉松年等等,都在書畫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們的畫作都各有其特點,有著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獨有風格,但于其迥異之間又有其共通之處。
(一)李成——氣象蕭疏,煙林清曠
李成,字咸熙,祖上為唐代皇族宗室,自幼飽讀詩書,博學多才,且心懷壯志,奈何形勢所迫,始終未能出仕,滿身才華無處施展,滿腔抱負不得實現(xiàn),抑郁之余,只能寄情于詩書酒畫,忘情于山水之間,故而其山水畫頗享盛譽。其繪畫主張借大自然之景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而因其壯志未籌,總是郁結于心,多惆悵傷感之懷,故其山水畫多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風格特點,其代表作之一的《讀碑窠石圖》所描繪的便是“荒原空曠,土地寒瘠,老樹枝枯葉散”之景,盡是一派蕭寒景象,獨有一種清曠寂寥之感。
(二)范寬——雄闊壯美,氣勢磅礴
范寬,又名中正,字中立,其性疏野狂放,嗜酒好道,擅長于繪畫,尤精于山水,為山水畫領域中的“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寬早年師從李成,卻沒有沿襲其師李成的一貫風格,反而形成了與其師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其畫風雄闊壯美,氣勢磅礴,所表達的雄闊意境與其師之清曠意境可謂是兩個極端,其繪山水畫重視寫生,主張重視山川景物的觀察與體驗,把握其微妙之處,力圖“畫山畫骨更畫魂”,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圖》中所繪的“山頭矗立,飛瀑如練,雜樹叢生,樓閣依稀”,神魂具在,委實別有一番行旅趣味。
(三)李唐——蒼勁古樸,氣勢雄壯
李唐,字晞古,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三人并稱"南宋四大家",其人擅畫山水、人物,曾以賣畫為生,于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其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影響,開創(chuàng)了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其用筆峭勁,立體感強,畫風蒼勁古樸,氣勢雄壯,其所著的《萬壑松風圖》中一派“深山萬壑,氣勢磅礴,岡巒郁盤,峭壁懸崖,蒼松疊翠,白云繚繞”的景象,美好河山的無限風光躍然紙上。
宋代山水畫家及其佳作不勝枚舉,筆筆勾墨,篇篇畫作,皆是畫中精品,畫作之中山水有盡而意無盡,山水有窮而言無窮,隱隱還帶著禪宗那說不清道不明的禪意,可見禪宗對其影響之深!
四、宋代山水畫對后世的影響
宋代是我國山水畫的高峰時期,由于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宋代山水畫不再過分追求表“象”,而是對于“象”外之“意”更為看重,并逐漸由形的物質(zhì)表象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正是由于這樣的轉變,宋代山水畫一改傳統(tǒng)的匠工畫風,不再刻意追求對所繪之物的完全復制,而是對于畫作的畫面布局更為注重,在行畫之時講究主次,注重虛實,而且總是于畫作之中刻意留白,通過筆墨濃淡深淺的不同,在虛實之間于畫中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相較于宋之前的那些傳統(tǒng)工筆書畫而言,這實在是一種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之舉,開辟了中國山水畫的新篇章。也正因為此,宋代畫作對于山水畫的書畫主張以及其在山水畫的空間布局上的巧妙處理,都對后世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五、結語
禪宗之于中國山水畫,影響深矣,此文未能盡詳概之,實為嘆事!賞宋代山水畫作,沉溺其中,自然之清靈,禪宗之空靈,畫家之思靈,于中國山水畫中自然交融,渾然為一體,幸甚哉,幸樂哉!
參考文獻:
[1]丁厚祥.從“破執(zhí)”探索禪宗對中國畫的影響[J].視覺·經(jīng)驗,2008(12).
[2]楊曾文.宋代的社會和佛教、禪宗[J].禪,2006(07).
[3]于川東,高蕾.飄逸與空靈——中國文人畫的禪道意境[J].山東,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4(04).
[4]聞靜. 淺談宋代山水畫對后世山水畫的深遠影響[J].新視覺藝術,2009(11).
[5]袁紅宇.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