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瑋
摘要:大唐多若滿天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fēng)、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fēng),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們一說起李白,就可以想見一個飄然不群的詩仙形象。 其實自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這種定型化了的詩仙形象,也使人們與李白產(chǎn)生了一種近乎膜拜者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一種霧里看花、云中觀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們走入李白心靈的殿堂。本文對李白紀(jì)念館楹聯(lián)進行了賞析,希望可以進一步對李白詩作中表的思想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上五言詩,教先生低首。韓荊州差解士,肯借階前盈尺地,使國事?lián)P眉。
中圖分類號:R25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20-0390-01
這幅對聯(lián)作者為清代著名學(xué)者呉鼒,字及之,又字山尊,號達園,南愚山樵,安徽全椒縣人,嘉慶四年進士,著有《夕葵書屋集》。1978年重修太白樓時邀請安徽省書法協(xié)會理事葛介平書寫此聯(lián)?,F(xiàn)懸掛在太白樓思詠廳楹柱。上聯(lián):“ 謝宣城”是指南齊著名詩人謝眺,謝眺工五言詩,與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前后齊名,世稱“小謝”,他曾在宣城當(dāng)太守,故稱:“謝宣城” 。謝眺任宣州太守期間,常往返于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中途駐足于馬鞍山。當(dāng)涂大青山的雄峻秀麗,青山河的嫵媚寧靜、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使得每每到此的詩人流連不已,并把這里稱之為“山水都”。謝眺以山水五言詩見長,清醒自然,新穎俊秀,細(xì)致入微,生動逼真,富有想象,李白生前尤其敬重賞識謝眺其人其文,曾多次到金陵、宣城、當(dāng)涂大青山尋訪遺跡,追蹤謝眺,并寫下許多懷念和贊美謝眺的詩句。如:在游宣謝眺樓時賦詩寫到:“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辈浑y看出,李白對暌隔幾百年的這位詩人余韻流風(fēng)的極大敬仰和無限緬懷,而且還似有步其后塵,承其余緒的謙恭和赤誠?!敖衔逖浴痹娂粗钢x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詩句:“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鬒不變?”這樣清新秀逸的詩句和詩中所描繪的光明純潔的境界正適合李白的美學(xué)觀。因此李白也就自然將謝眺視為千古知己,一生低首謝宣城。
下聯(lián):韓荊州是指唐代的韓朝宗,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
襄州刺史。此人是個伯樂,喜拔后進,曾推薦崔宗之、嚴(yán)武做官。當(dāng)時社會上一些有志之士都喜歡投奔他的門下,而且社會上還還盛傳著“生不用萬戶候,但愿一識韓朝宗”??梢婍n朝宗是一個很有威望的的長史,年輕的李白對韓朝宗尤為崇拜,他在《與韓荊州書》中寫到“而君候何借階前盈尺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如果您不相信我的才華,我李白可以“倚馬相待,日試萬言?!蔽铱梢栽谝蝗罩畠?nèi)揚揚萬言,盡現(xiàn)才華,但明智的韓朝宗卻沒有接受李白,這也就成了千古遺憾。后來史學(xué)界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說李白的個性決定了李白不能從政,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來衡量,讀書就是為了出仕或者成為將相,才不會虛度此生,而后人就是用這種心態(tài)來評價李白,為李白鳴不平。但他們不知道如果李白真的當(dāng)大將軍,當(dāng)宰相去了,他也就不會有今日的輝煌成就。所以韓朝宗善于鑒識人才,詩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詩冠盛唐,用詩歌的火炬照亮了大唐的文明與輝煌,感動了千古讀者。震撼了千古詩壇。
這副對聯(lián)是用大篆寫的。大篆又叫石鼓文,全聯(lián)立意高深,構(gòu)思精巧,對仗工整,語言自然本色。作者在這幅對聯(lián)中評論了謝眺、韓朝宗,給人以寓意深長的回味,意在反襯詩人李白一生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悲憤。這正是呉鼒的匠心所在。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慷慨自負(fù),不拘常調(diào)。“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彼形漭p儒,脫略小節(jié)輕財好施,豪蕩使氣。這就養(yǎng)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詩歌中,他從無數(shù)古代英雄的風(fēng)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xiàn)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草澤,際會風(fēng)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fā)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jīng)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fēng)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dāng)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如草芥的義士。這反映了他敢于反對封建秩序,不畏強權(quán)的游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zhèn)淞巳宓纻b禪各家的特質(zh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儒家的傲岸堅強;“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道者的避俗離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俠者的任性狷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禪者的玄思獨絕。真是難以想象,在一個人的身上,怎能呈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景觀,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從心靈深處透出來的一種融合萬物,順應(yīng)自然的美。也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著各種流派的影響,各種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交鋒,有的被殺死,更多的是在沖突中走向融合。
參考文獻
[1]子規(guī). 唐人為何要將李白杜甫并稱為“李杜”[J]. 文史雜志. 2006(02)
[2]劉明華,吳增輝. 杜甫對李白的解讀歷程——兼論李杜友誼[J].社會科學(xué)研究.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