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要】杜甫,才華橫溢,滿腔報國熱忱,一生顛沛流離、漂泊無依,卻又惦念國事、心憂黎民。萬古青蒙蒙的群山,永遠伴隨著他——我國古代偉大的歌手和他的歌聲,從漫漫黑夜,直到光輝燦爛的黎明。
【關(guān)鍵詞】杜甫;詩歌;知人論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杜甫的詩歌的內(nèi)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dāng)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fā)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我們初中階段一共學(xué)到了他的四首詩歌《春望》《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孤雁》《望岳》。如果結(jié)合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就更容易理解他在這些詩歌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一、《春望》——叛亂京都的傷時恨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時間一晃杜甫已到了而立之年,可是他空有一身濟世才華和報國的滿腔熱忱卻不能被朝廷重用,當(dāng)時政治腐敗,皇親國戚把持朝政,皇上只顧享樂,戰(zhàn)亂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杜甫親眼看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境況,這在杜甫心中掀起了萬丈波瀾。天寶十四年,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唐玄宗帶著百官逃離長安,京城陷落。那一年杜甫35歲,他逃離叛軍的營地回到了自己在杜陵的舊居。生活在淪陷下的長安,真是度日如年??!每當(dāng)月白風(fēng)清的秋夜,他總是懷想著流落鄜州的妻子兒女;每到亂云急雪的冬日,他又為官軍遲遲不能反攻而獨自愁吟。春天來了,他更為遠在延州以北的盧子關(guān)擔(dān)憂,因為那里防守空虛,萬一山西的叛將史思明和高秀巖率兵攻下這一關(guān)口,就可以直搗鳳翔,一下子摧毀反攻的根據(jù)地,大唐就真的岌岌可危了。三月里,陷落的長安城春光格外明媚,杜甫居住的杜陵一代,春草長得很茂盛,綠油油的如煙似霧;五顏六色的雜花,仿佛星星和寶石嵌在綠草叢中。清晨起來,翠鳥在枝頭鳴叫,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使人好像進入了一個纖塵不染的境界??墒谴汗庠矫髅?,杜甫的心情也是悲涼。望著晨露未干的花朵,他覺得也在為艱難的時事暗自流淚;聽著千啼萬囀的鳥語,他覺得鳥兒也在為人們的生死離別心驚膽戰(zhàn)。戰(zhàn)火已經(jīng)燒了兩個暮春三月,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此時此刻感傷時事、嘆恨離別、家音難覓各種復(fù)雜的情感一起涌上心頭。一陣春風(fēng)吹亂了他的鬢發(fā),他隨手抓了抓,感到白發(fā)越來越短,差不多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這首《春望》里,詩人通過望見的長安城春天草木叢生的荒涼景象,寫盡了這位忠貞愛國、憂國憂民的詩人的所有傷感與悲憤。
二、《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凄風(fēng)苦雨下的濟世最強音
經(jīng)歷了長安逃難、麻鞋見天子、北征、棄官西行等層層磨難,48歲的杜甫終于在四川成都城西三里的地方建了一所簡陋的草堂,算是有了一個暫時安身的居所,在成都草堂的這一年是杜甫人生中少有的一段閑適時光。然而好景不長,第二年秋天的一個下午,一場暴風(fēng)雨席卷而來,吹走了草堂屋頂?shù)拿┎荩沟貌萏梦萋o干處。自從戰(zhàn)亂以來杜甫為國事?lián)鷳n,很少能睡安穩(wěn)覺,今夜更是翻來覆去不能安眠,粗布的棉被,又冷又硬,加上兒子的睡相不好,早把被子蹬的七零八落,屋里四處漏雨,沒有一絲暖氣,可是在這窮困交加的夜晚想得更多的卻是普天之下更困難、更貧苦的讀書人,想想他們今夜的處境,要是能有成千上萬寬敞的屋子讓他們住進去,再大的風(fēng)雨也搖撼不動,那該多好??!杜甫甚至想到什么時候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高大的房屋,就是他一家的茅屋破了,自己受凍死去也是心甘情愿的。想到這些,杜甫靠在枕上吟出了這首《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可見,結(jié)合杜甫當(dāng)時的貧苦經(jīng)歷,卻還能在凄風(fēng)苦雨的夜晚為天下寒士慨然呼喊,他這種胸懷天下、心憂黎民的博大胸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不能不讓后人由衷的敬佩。
三、《孤雁》——漂泊無依的悲苦哀鳴
杜甫草堂的閑適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隨著好友嚴武的去世,杜甫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只得帶著一家老小坐船從岷江順流東下,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漂泊。杜甫坐在船頭看到一只離群的孤雁發(fā)出凄厲的哀鳴,仿佛在急切地呼喚同伴,此情此景讓他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處境,自從嚴武去世好,杜甫又陸續(xù)得到了蘇預(yù)、高適、鄭虔、李白去世的消息,親人也大多不在人世了,好友親朋的一個個離去,他更加覺得孤苦無依。加上自己體弱多病,心里更是悲痛不已。于是提筆寫下了這首詩《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全詩以孤雁象征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只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四、《登岳陽樓》——岳陽樓上的人生絕唱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杜甫一路漂泊,準備直下衡州去投奔韋之晉,途經(jīng)岳州,烏篷船停在了洞庭湖邊的岳陽樓下。這年八月,吐蕃貴族進攻鳳翔,長安又面臨威脅,杜甫北歸的計劃終成泡影。漫天的雪花紛紛揚揚飄落下來,天和水都變成了灰蒙蒙的一片。杜甫望著萬頃湖波,心情像墜了鉛塊似的沉重,載著茫茫天地間,有哪一個親友還在牽掛自己,能捎來一封安慰的信???又有誰想到吐蕃貴族不斷侵擾,國家一天比一天衰弱能像自己這樣愁腸百結(jié)呢?站在岳陽樓上,杜甫望著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觸景生情,《登岳陽樓》便脫口而出: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這首詩既有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歌頌,又有對自己漂泊天涯、孤苦無依的悲苦,更有對時局動蕩的無限感慨
這就是杜甫,才華橫溢,滿腔報國熱忱,一生顛沛流離、漂泊無依,卻又惦念國事、心憂黎民。萬古青蒙蒙的群山,永遠伴隨著他——我國古代偉大的歌手和他的歌聲,從漫漫黑夜,直到光輝燦爛的黎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