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婚姻法和物權法都是我國的法律,它們是在不同的時期在統(tǒng)一的民事法律體系下頒布實施的。對于這兩部法律來說,它們在財產關系上的分工是很明確的,但是也存在著相互重疊的內容,所以如何確保兩部法律能在運用的過程中更好地進行銜接成為了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這兩部法律的關系應在理論上弄清楚,以便于在實踐中更好地應用,避免出現沖突,維護我國法律的權威性。
關鍵詞 婚姻法 物權法 民事法律體系
作者簡介:劉穎,遼寧同澤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119
自我國的物權法頒布實施以來,人們發(fā)現它與現行的婚姻法存在不少重疊的部分,所以出現了法律上適用困難的情況。在財產關系上,婚姻法和物權法各自都有自己的明確分工,對于物權法來說它涉及到很龐大的物權關系,雖然包括了物主體在內的各種共有財產關系,但是對于婚姻法中所涉及的夫妻共有財產它是不可以代替的,所以這兩部法律不可以出現沖突,否則無法確保其執(zhí)行。在婚姻法和物權法中容易出現重疊的內容是關于共有財產的規(guī)定,但是這部分內容又不能明確將其界限劃分出來,很多案件在實踐中確實是存在重疊的,加上兩部法律的先后實施,人們難以找到適合的法律條文進行處理。人們對這兩部法律也存在不同的建議和看法,有人理解這兩部法律的關系問題,有人難以理解這兩部法律該如何相互適用。所以,應該對這兩部法律的關系和適用的銜接問題應進行詳細的探討。
一、婚姻法和物權法的關系
(一)婚姻法和物權法
婚姻法和物權法都是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表1所示。物權法主要是針對財產權的歸屬和靜態(tài)保護的財產關系,涉及到債的關系時主要是財產的動態(tài)流動,在民法財產關系調整中,物權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婚姻法主要用于調整男女主體間的身份關系,這其中就包括財產關系,所以它所涉及到的是夫妻雙方和家庭內部間的財產所有權問題,涉及到債務問題時主要指家庭外部關系,也就是所謂的家庭債務。而家庭內部的有債財務關系指的是未履行自己相應身份需要擔負的法定義務,比如夫妻間的撫養(yǎng)義務,這包括婚前和婚后,如果這一義務沒有履行就會涉及到雙方債情請求權問題等。所以,對于婚姻法和物權法來說,在靜態(tài)財產關系上可能會存在相互重疊。
表1
(二)婚姻法和物權法的適用范圍
對于物權法來說,它的適用范圍是因為利用物和物的歸屬問題而產生的。它主要用來保護國家、集體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而我國的婚姻法主要是用來維護男女雙方的婚姻關系,它用來處理男女雙方因為婚姻關系而產生的各種財產和人身關系。物權法是因為物而產生的各種關系,而婚姻法是因為人和人而產生的各種關系,所以物權法涉及到的人屬于權利人,而婚姻法涉及的人屬于自然人,所以兩部法律在法律性質上有著明顯的不同。
(三)婚姻法和物權法的分工
對于婚姻法和物權法來說,它們所涉及到的財產關系有著明確的分工。物權法主要保護私人物權,所以一般會涉及到家庭關系相關的物權的利用、歸屬及保護。但是具體的保護內容又體現在了婚姻法中,婚姻法對家庭內部的財產歸屬問題進行規(guī)定,所以在兩部法律的適用過程中應將其分開適用。
二、婚姻法和物權法的銜接問題
(一)婚姻法和物權法的分工不同,各自適用的法律關系也不同
可以用婚姻法解決的問題就不需要使用物權法來解決,可以用物權法解決的問題就不要使用婚姻法。比如,夫妻雙方在婚后購買的房產登記在了其中一方的名下,就不應該適用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認為該方經過依法登記,擁有了該房產的物權。而應該按照婚姻法的規(guī)定來進行相關的處理,該房產應該屬于夫妻共有財產。即使沒有明確的約定,也不能按照物權法的規(guī)定進行處理,應當按照婚姻法的固定,依法認定其歸夫妻雙方所共有。
(二)對于一些在婚姻法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出的問題
比如對共有物的管理和分割等,因為物權法已經根據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所以婚姻法受到物權法的很大影響。還有一些是因為婚姻法和物權法銜接而導致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物權法的司法解釋來處理,或是通過婚姻法的相關司法解釋來處理,但是應本著適用便利的原則。比如,對于家庭身份關系問題的解決,因為該問題涉及到的是家庭內部關系問題,所以可以用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來解決;對于一些不涉及到家庭關系的問題,可以用物權法及其司法解釋來明確。
(三)家庭財產問題
家庭財產的概念最早是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但是并未規(guī)定家庭財產的范圍和涵義。之后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試行的民法通則中也對財產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都是針對家庭關系而作出的。在婚姻法和物權法中并沒有直接對家庭財產進行規(guī)定,物權法中規(guī)定了以家庭單位為主體的土地經營承包和家庭共有物,婚姻法中僅在規(guī)定家庭成員的法定義務時涉及到了家庭財產。夫妻財產就包括在家庭財產之內,但是關于它的規(guī)定要比家庭財產更加的清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家庭觀念和家庭形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同一家庭中,夫妻財產、父母子女財產,雖然都是家庭共有財產,但是在使用上的職能不同,在管理共有財產和家庭債務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區(qū)別,確實有“你我”之分。如果單純用婚姻法來處理,是很困難的,所以物權法的規(guī)定及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都是可行的。
(四)夫妻雙方共同財產的處分效力問題
共有人在共有財產的存續(xù)期間,擅自劃分財產份額、對共有財產進行處理的視為無效。共有共用的性質決定了應由共有人對共有財產進行處分,在這樣的處理原則之下,也需要例外保護善意第三人。夫妻共有財產在處分上具有其特殊性,這就是夫妻雙方在結婚后要共同生活,共同承擔撫養(yǎng)孩子和贍養(yǎng)老人等義務,所以在日常家庭事務的處理過程中可以相互代理。但是沒有明確界定其代理權界限,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所以沒法用金額來界定,應根據各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在夫妻雙方共有財產的處分過程中需要遵循一般性的原則,同時還需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在具體的實踐中,一般是夫妻雙方的共有房產處分問題出現的問題較多,因為房產的價格變動較大且市值較大,同時對夫妻雙方和第三人的影響較大,在處理的過程中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則。夫妻雙方名下的房產,未經一方允許另一方不能擅自進行處分,否則認定無效。所謂的對善意的第三人的保護,還需要判斷第三人是否是真的善意,應從主觀、客觀兩方面進行。第三人首先應該不知道處分人是無權處分,如果第三人事先已經知道處分人的處分會損害到共同所有人的利益,這個第三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善意第三人。其次,處分需要是有償的,是按照當時市場的正常價格進行的,如果價格比市場價格低損害到共有人的利益,那么他就不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善意第三人。
三、結語
我國的婚姻法和物權法同屬于民事法律體系,它們是在不同的時間頒布的法律,在財產關系方面兩者既存在明確分工,同時又存在內容重疊的情況。所以,在具體的適用中需要確保其能良好的銜接,分別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適用,以此來確保我國法律的權威性和統(tǒng)一性。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王利明等.民法新論(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楊大文、曹詩權.婚姻家庭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楊大文.婚姻家庭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