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薛松 李鄭 江蘇省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揚州 225009)
3.0T核磁共振對椎管腫瘤的診斷及臨床價值分析
何慧 薛松 李鄭 江蘇省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揚州 225009)
目的:探討和分析3.0T核磁共振對椎管腫瘤的診斷及臨床價值。方法:研究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間在本院進行檢查的46例椎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核磁共振檢查,隨訪并總結患者的診斷結果。結果:入選的46例患者中,經(jīng)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出有11例患者為星形細胞瘤(23.91%)、9例患者為轉移瘤(19.57%)、8例患者為脊膜瘤(17.39%)、8例患者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為神經(jīng)纖維瘤(17.39%)。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為星形細胞瘤(23.91%)、10例患者為轉移瘤(21.74%)、9例患者為脊膜瘤(19.57%)、8例患者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為神經(jīng)纖維瘤(17.39%)。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為標準,核磁共振診斷正確率為95.65%(44/46)結論:在椎管腫瘤的診斷中,3.0T核磁共振的臨床價值確切,診斷準確率為95.65%,為患者早期確診、治療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jù)。
椎管腫瘤 核磁共振 診斷 臨床價值
在臨床上,椎管腫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在發(fā)病早期并不存在典型癥狀,致使診斷的誤診率很高,也影響到后續(xù)治療[1]。目前,在臨床診斷中許多先進影像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因獨特的無創(chuàng)性及優(yōu)越性被廣大醫(yī)生及患者所接受[2]。為了探討和分析核3.0T磁共振對椎管腫瘤的診斷及臨床價值,研究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本院進行檢查的46例椎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訪患者術后的病理結果。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間在本院進行檢查的的46例椎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21~67歲,平均(42.25±4.06)歲;15例患者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例13患者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4例患者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12例患者表現(xiàn)為脊神經(jīng)根痛、2例患者表現(xiàn)為肌肉萎縮。
所有患者均進行3.0T核磁共振檢查:使用西門子3.0TVerio磁共振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取T1加權像、T2加權像、T2抑制脂肪序列、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橫斷位以及冠狀位、矢狀位進行掃描,在發(fā)現(xiàn)病灶區(qū)域之后,進行增強掃描,按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量的造影劑劑量,對椎管腫瘤的位置、大小、信號以及形態(tài)等進行重點掃描,獲取采集數(shù)據(jù)及圖像后,分別由兩位放射科診斷醫(yī)生進行閱片,得出影像學診斷,如有意見不一致的病例,再次閱片,得出一致診斷結果。
對患者的診斷結果以及隨訪的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研究。
SPSS19.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診斷結果(%)表示,經(jīng)χ2檢驗,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經(jīng)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出有11例患者為星形細胞瘤(23.91%)、9例患者為轉移瘤(19.57%)、8例患者為脊膜瘤(17.39%)、8例患者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為神經(jīng)纖維瘤(17.39%)。
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為星形細胞瘤(23.91%)、10例患者為轉移瘤(21.74%)、9例患者為脊膜瘤(19.57%)、8例患者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為神經(jīng)纖維瘤(17.39%)。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為標準,核磁共振診斷正確率為95.65%(44/46)。
在臨床上,椎管腫瘤是常見的一種疾病,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占比為15%左右,根據(jù)病灶位置可把椎管腫瘤分成:髓外硬膜外、髓內(nèi)硬膜下以及髓外硬膜下[3]。其中,髓外硬膜外腫瘤的核磁共振成像特點為:在T1WI上呈高或者等信號,而T2WI上呈高信號。腫瘤可向內(nèi)而對脊膜囊產(chǎn)生壓迫,也可向外生,在硬膜外部分腫瘤可見腫塊影,也能見到相應的椎體被破壞。髓內(nèi)腫瘤的核磁共振成像特點為:T1WI上呈混雜信號或者低信號等信號,而T2WI上呈高信號或者較高的信號。顯示腫瘤部位界限不清,在病灶上下方均能見到大小不一的空洞,腫瘤可存在囊性改變。對髓內(nèi)腫瘤來說,在椎管腫瘤占比為15%左右,室管膜瘤和星形細胞瘤比較常見,在中青年群體中多發(fā),臨床癥狀主要為疼痛、感覺異常和運動障礙等,進而有四肢無力以及肌肉萎縮等出現(xiàn),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麻痹癱瘓,在患者頸胸段多發(fā),患者的頸胸部位發(fā)生結節(jié)樣改變或不同程度變粗[4];對髓外硬膜下腫瘤來說,在椎管腫瘤占比為60%左右,神經(jīng)鞘瘤、神纖維瘤以及脊膜瘤比較常見?;颊吲R床癥狀主要是神經(jīng)根疼痛,且病程長,還存在較多的并發(fā)癥。在老年人群中多發(fā),卻進展速度比較快,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疼痛、感覺障礙、神經(jīng)根受壓迫。對髓外硬膜外腫瘤來說,在椎管腫瘤中占比25%左右,幾乎都是淋巴瘤和轉移瘤。在患者的臨床首發(fā)癥狀為疼痛,之后逐漸開始表現(xiàn)截癱、肢體無力、肌張力、肌肉萎縮以及健反射異常,因早期椎管腫瘤不存在典型特征,致使診斷的誤診率高,進而導致診斷、治療比較困難[5]。
以往臨床上主要是通過X射線平片、CT、椎管造影等方式對椎管腫瘤患者診斷,在實際的診斷過程中,往往無法診斷實際病情,同時也可能出現(xiàn)漏診、誤診等,阻礙了患者的治療,甚至可能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最終發(fā)生醫(yī)患糾紛。而傳統(tǒng)影像在椎管腫瘤的診斷中,椎動脈造影對動脈畸形、阻塞、受壓以及粥樣硬化檢查時,需注入一定造影劑,給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受到損害,并且該方法是有創(chuàng)檢查,患者通常都無法耐受。目前,隨著我國的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核磁共振得到了廣泛應用,也別是對脊柱疾病進行診斷中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并且,核磁共振對傳統(tǒng)檢查方法缺陷進行了彌補,可更清楚顯示腫瘤的形態(tài)、脊髓受壓情況等,為術前定位提供了的依據(jù),在臨床應用效果良好,而且對患者而言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6]。為了探討和分析核磁共振對椎管腫瘤的診斷及臨床價值,研究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間在本院進行檢查的46例椎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出有11例患者為星形細胞瘤、9例患者為轉移瘤、8例患者為脊膜瘤、8例患者為室管膜瘤、8例患者為神經(jīng)纖維瘤。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為星形細胞瘤、10例患者為轉移瘤、9例患者為脊膜瘤、8例患者為室管膜瘤、8例患者為神經(jīng)纖維瘤。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為標準,核磁共振診斷正確率為95.65%。
綜上所述,3.0T核磁共振對于椎管腫瘤的診斷有著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為椎管腫瘤患者的早期確診、治療提供準確的診斷及手術參考依據(jù)。
[1] 姜明,劉廷斌.核磁共振檢查對椎管腫瘤診斷的臨床價值評價[J].中外醫(yī)療,2017,36(4):180-181,184.
[2] 蔣偉,靳冬梅,曹斌,等.椎管腫瘤運用核磁共振診斷的臨床價值探討[J].醫(yī)學信息,2015,35(29):257.
[3] 于清太,李玉梅,谷瓅,等.核磁共振對椎管腫瘤診斷的臨床價值研究[J].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2015,28(4):14-15.
[4] 黃廣全.核磁共振對42例椎管腫瘤診斷分析的臨床價值[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2,6(11):43-44.
[5] 楊仁平.核磁共振對椎管腫瘤診斷分析的臨床價值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41(20):4219,4222.
[6] 姚進經(jīng).椎管腫瘤患者應用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6,22(19):41-42.
Analysis and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3.0T MRI of the Spinal Tumors
HE Hui XUE Song LI Zh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of Jiangsu Province (Jiangsu Yangzhou 225009)
1006-6586(2017)15-0072-02
R739.4
A
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