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婷 楊 宇
(廣西師范大學(xué),廣西 南寧 530000)
林半覺詩詞藝術(shù)研究
封 婷 楊 宇
(廣西師范大學(xué),廣西 南寧 530000)
林半覺不僅是廣西文化界的“一把刀”,還在詩詞上造詣頗深。其詩主要為贊美家鄉(xiāng)美景、記敘交友軼事與感懷時事政治三大類,本文主要選取這三大內(nèi)容進行賞析,旨在對林半覺詩詞藝術(shù)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林半覺;詩詞;研究
林半覺(1907—1983),廣西融安人,原名林泉,字半覺,別號天曉、缽園居士,著名的文史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其在詩詞上碩果豐存。詩歌清新典麗,樸實自然,偶有用典之比,純粹而不秾麗。
1.扁舟夜泊畫山村,三五人家畫里論
樹影欹斜江水靜,漁舟隱約晚煙輕。千尋峭壁圖難繪,百丈寒潭舸影橫。遠浦一身傳欸乃①,峰頭銀漢②玉盤清。
林半覺既是著名的金石學(xué)家、篆刻家,也是詩人和畫家。該詩為其作畫所感,可惜林半覺畫作俱已失傳,從其描繪的詩情與詩景來看,其畫藝絕非一般。詩人泛舟夜泊外出寫生,化身漁舟唱晚的樵夫,聽江水靜謐,看晚霞炊煙,畫興所至,一副寫意山水畫就呼之欲出了。再看詩中所寫“千尋峭壁”與“百丈寒譚”,可以想象出畫中是有峻山與深水的,點墨暈染,一副明媚動人的桂林山水畫就誕生了。
最后一句的“欸乃”,為用典之筆,這也與桂林地區(qū)的桂柳方言頗相似,顯得生動可愛。尾聯(lián)最后一句為該詩妙筆,“峰頭銀漢云盤清”這一句既把一泓漓江水比作縹緲一瀉千里的銀河,又把它比作一斛翡翠白玉盤,顯示出漓江水的清澈無暇與浩渺純潔。
2.不見驊騮不得駒,其緣俗眼太模糊
分明一副摩詰③畫,妙語爭傳九馬圖。
雖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莫雷特”,但藝術(shù)的審美是基于一定的藝術(shù)涵養(yǎng)的,詩人在詩中的反諷十分有趣到位。王維首創(chuàng)水墨山水畫,詩畫融合,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風格獨具的水墨山水竟會被人謠傳為任仁發(fā)的《九馬圖》,也著實可笑。反觀現(xiàn)在的書壇,一些“江湖體”書法作品崛起壯大,出現(xiàn)了不少擁護者,有些甚至掛上了某某書協(xié)的名號,實在令人唏噓。真正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應(yīng)該是追本溯源、開拓創(chuàng)新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銳意進取,而不是由斷裂的線條和扭曲的造型鑄成的。
瀕江巖竇月輪娟,百尺寒潭錦鯉眠。寄語舟人輕打漿,恐驚龍女④弄清弦。
水月洞天,月出纏綿,路過的漁夫輕輕哼著歌兒,劃著槳,不忍心打擾龍女入眠。這類旖旎的畫面,使人遐想出漁夫和龍女間的些許曖昧情愫,夜半槳聲息,月掩佳人影,當神話傳說中的龍女緩緩踏入現(xiàn)實,這又何嘗不是一段值得祝福的美好愛戀。詩人借用“龍女”之典,描繪了一個動人凄美的愛情故事。
1.太陽一出萬峰低,凈掃陰霾也未遲。扭轉(zhuǎn)乾坤在人事,花開金雀上林枝。
2.天開云散豁清眸,真諦長存據(jù)上游。老去游人思雁陣⑤,頻吹簫管到融州。
春日的勝景令人充滿希望和想象,花開富貴,雀上枝頭,詩人因此生發(fā)出“扭轉(zhuǎn)乾坤在人事”的感慨,這是一大樂景。第二首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也描繪春日勝景,撥開迷霧,萬物疏朗,一切俱是春日美好瑰麗的景象,點出詩題的“喜”字,但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話鋒一轉(zhuǎn),提到回歸的雁陣和蕭瑟的簫聲,詩人睹物傷情,在春景里突然生發(fā)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希望通過蕭聲陣陣和回歸的大雁帶去對故鄉(xiāng)的盼望與和對親人的思念。
縱觀二詩,樂景頗多,但結(jié)局突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
林半覺雖然居于廣西桂林,但他交友廣泛,其受教于黃賓虹、郭沫若,受知于徐悲鴻,其篆刻風格也受到師友的一些影響。其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到與友人的交往軼事。
高軒蒞止桂臨江,駘蕩東風萬象新。嶺表詞壇王況⑥盛,壁間碑木宋唐珍。涪翁⑦曾著榕溪跡,李氏⑧能傳藝苑神。留得樓頭佳話在,湖山千載屬詩人。
林半覺與郭沫若頗有淵源,1938年郭沫若駐桂林,與林半覺一同探討甲骨文字。后重游桂林,林半覺帶其參觀桂林地方歷史文物,此詩題點名時間與地點,一目了然。詩中談及桂林自古以來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既有王半塘,況周頤的名篇,又有李唐的碑刻;既留存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足跡,也有桂林著名畫家李吉壽的梅花圖綻放華彩。豐神毓秀的一方水土,滋養(yǎng)了無數(shù)詩人、畫家,他們用文字與繪畫抒發(fā)心情,蕩滌靈魂。詩人寫下此詩時心情想必是自豪激昂的,家鄉(xiāng)的美,如詩如畫,令人迷醉。
七十為詩興不低,君家底厚莫嫌遲。落牙無礙咬文字,禿頂何妨唱竹枝⑨。
此詩為林半覺七十歲所作,其與友人歡宴時有感而發(fā)。人言“七十古稀”,世人難免生出“廉頗老矣”“美人遲暮”之感。詩人一反俗言,迸發(fā)出積極向上的感覺。這句“君家底厚莫嫌遲”是他最有力的辯白,其少時家貧入私塾讀書,從小積攢深刻的文學(xué)與篆刻功底,后外出與諸多學(xué)界巨擘交流學(xué)藝,他的學(xué)藝更加精進,之后從事書法教育與桂林石刻的保護與研究,林半覺的藝術(shù)人生是豐富多彩且底蘊深厚的,因為“家底厚”所以“莫嫌遲”,頸聯(lián)和尾臉用簡單的借喻使該詩充滿了樂觀之精神,令人動容,這也鼓舞我們學(xué)藝道路不辭勞苦,笑面前行。
榕門負笈憶髫年⑩,歷經(jīng)滄桑幾變遷。自恨殘軀何所用,尚存一息傲霜研。
此時詩人正在病中,憶及友人同窗情誼,突發(fā)感慨,悲從中來。文人的傲骨不允許其自怨自艾,所以詩人自擬凌霜傲雪的凜梅,尚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種執(zhí)著與操守,詩如其人,林半覺就是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藝術(shù)家。
金田揚大纛,正氣掃空霾。赴義三千眾,殺妖十萬雄。石鐘留偉績,羽翼逞英風。大渡河邊恨,丹心耀彩虹。
白龍洞為廣西宜州著名景點之一,具有歷史文化印記。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詩人在翼王石達開百日誕辰之際,寫下此詩。
金田起義,太平軍揚起農(nóng)民起義的大旗,打響了反抗清王朝的第一槍。詩人首先是肯定了農(nóng)民起義的積極影響,“大纛”可以看出太平軍的英勇,“掃空霾”直接撼動了清王朝腐朽的統(tǒng)治,頷聯(lián)展示了太平軍所向披靡的姿態(tài)。其中翼王石達開創(chuàng)下了赫赫功勛,但天京事變讓太平天國走向末路。尾聯(lián)感嘆一番,雖然農(nóng)民運動存在局限性,遭遇了失敗,但是農(nóng)民英雄之壯舉值得紀念。風沙淹沒,千秋功過,任憑何人說。
自力更生創(chuàng)奇跡,科技卓越難與匹。
原子一鳴驚宇環(huán),高擎馬列世無敵。
時為詩人1964年10月14日所作,中國,一個歷經(jīng)百年蹂躪,滿身風霜的東方古國,經(jīng)過自身不倦的努力,科技發(fā)展終于與西方列強齊頭并進,擁有了第一顆原子彈。這一組詩,雖然樸實無華,但處處洋溢著詩人濃郁的愛國熱情,讀來十分感染人。
河山大好嘆支離,新舊分歧國運衰。
南宋稱臣從此起,千秋遺恨黨人碑。
在桂林的龍隱巖中,保留著一塊元祐黨籍碑,詩人對石刻的研究甚深,感悟甚多。古代的政治紛爭使許多文人遭受迫害,這些殘破的石刻就是歷史的印記,銘記歷史,才能使人正身、凈心。
林半覺其他類型的詩不多做贅述了。篆刻家林半覺的詩詞多為隨興所作,簡單真摯,有的贊美家鄉(xiāng)風景;有的記敘交友軼事;還有的感懷時事政治,充滿了文人關(guān)懷,這些淳樸又瑰麗的文字,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充滿才情、鮮活生動的缽園居士林半覺。
注釋:
① 欸乃,為擬聲詞,典出唐代柳宗元的“欸乃一聲山水綠?!?/p>
② 銀漢,典出秦觀《鵲橋仙》 :“銀漢迢迢暗度?!?/p>
③摩詰,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論。
④龍女,典出《唐逸史》。
⑤雁陣,雁飛如行陣,故云。典出《易林》:“九雁列陣”。
⑥ 王況,王,指王半塘;況,指況周頤,清代桂林著名詞家。
⑦涪翁:指南宋詩人陸游。
⑧ 李氏:指桂林畫家李吉壽,擅長畫梅。
⑨ 竹枝,樂府名。參見《唐音癸簽》。
⑩髫年,指幼年。
[1]林漢濤.缽園談藝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
[2]林棲鳳.林半覺篆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郭永旭.林半覺生平游與其藝術(shù)成就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6.
I207.22
A
2017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XYCSW2017022)。
封婷,女,廣西賀州人,廣西師范大學(xué)書法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楊宇,女,河北承德人,廣西師范大學(xué)書法研究生,創(chuàng)作方向: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