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清
(吉林醫(yī)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圖式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閱讀理解
王曉清
(吉林醫(yī)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近年來,各種相關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這些理論的作用就是為了提高英語閱讀水平。本文通對圖式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的簡單介紹,分析它們對閱讀的影響和作用,并依此提出圖式理論和關鍵理論在閱讀中的具體使用過程中的具體方法,以期提高閱讀者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準確性。
圖式理論;關鍵理論;閱讀
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于詮釋人的心理認識過程的一種理論,它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而現(xiàn)代圖式理論中的“圖式”這一概念一般認為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在1932年提出來的。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進一步深化并豐富了圖式理論。他指出,我們在認識和理解新東西的時候,需要把新東西與舊知識、舊概念以及過往的知識和背景結合起來。對于新東西的解釋依賴于人的思維中已存在的圖式,全部認識必須與已有的知識吻合。如果不匹配,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接收的東西。到了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把圖式理論使用于英語教學中來,用來分析并解釋英語學習和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由此形成了圖式閱讀理論。
20世紀70年代,很多學者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對關聯(lián)和關聯(lián)性進行不同的解釋。到了80年代,人們對關聯(lián)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關注。從那以后,關聯(lián)理論對我國語用學界影響變得非常重要。但運用關聯(lián)理論來解決英語閱讀問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而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有關人類交際和話語理解的認知理論,這使研究者不再簡單地討論如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而是通過對認知的分析研究閱讀理解,進而幫助改善閱讀理解教學。
Sperber和Wilson認為關聯(lián)信息就是那些值得聽話人注意的信息。人類認知是和關聯(lián)聯(lián)系的。人們的每一個交際行為都要求對方注意自己的交際行為。通常人們只會關注那些不太費力氣就能充實自己語境的假設,即與行為關聯(lián)的嗎信息。研究人員指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語言進行理解時,會不自覺地利用示意和暗示這一心理過程,遵照一定的推理完成認知。就是說話者提供明示或暗示關聯(lián)信息,聽話者選取關聯(lián)程度最大的信息進行假設推理進而理解對方的說話意圖。
閱讀是一種交際活動,是和讀者進行的一種書面上的交流活動,它同口語交際一樣,也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語言交流的原則和規(guī)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用關聯(lián)理論研究閱讀,是因為這突顯了人的認知特點,它實際研究的是讀者的交際能力,放在閱讀中,就是說研究讀者的閱讀能力,它試圖研究大腦中處理信息的機制,在實際交警活動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這一能力在閱讀當中的體現(xiàn),就是作者在閱讀的時候要能夠得出不同理解,并依據(jù)關聯(lián)原則從中獲得語言和語境的最佳聯(lián)系,從中挑選一個最佳關聯(lián)理解的能力。人們可以能夠無障礙地交流,原因在于人類頭腦中具備進行推理能力的系統(tǒng)。理解是人進行主動思考、積極認知的推理過程,是讀者盡自己最大能力關聯(lián)最佳信息做出最佳理解的心理過程。
關聯(lián)理論認為,在語言交流中,聽話者對世界的假設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大腦中,構成用來處理信息的認知語境,然后再通過認知語境的三種信息:邏輯信息、詞匯信息和百科信息做出語境假設,進而獲取最佳的語境效果。話語的內(nèi)容環(huán)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者對話語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聽話者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全部準確地理解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聽話者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因此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為其設想最佳的關聯(lián)性,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理解說話者意圖。Sperber和Wilson認為人們在交際時收到的的信息和正在進行的交流雙方的認知猜想的語境中間是通過三種聯(lián)系來產(chǎn)生語境效果的。一是新的信息和語境相融合;二是用新的信息加強已有假設;三是新的信息與已有假設互為沖突或排斥。當認知假設的語境和話語之間達到合理的一致時,話語所提供的信息才被看作是有關聯(lián)性的。而且在相同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大,關聯(lián)性越強,處理努力越小,關聯(lián)性越強。
很多教育學者研究人員都希望學生能夠從認知角度來提高閱讀能力,從而摸索出更加有效的提高閱讀能力的策略。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反映,讀完文章后感覺能夠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但令學生困惑的是,做題準確率依然不高。這說明學生忽略了推理能力的使用,無法把握文字之外的內(nèi)在信息。一般來說,借助語言知識學生不能理解明示信息,但對于暗示的信息,卻需要學生具備通過最佳關聯(lián)獲取最佳理解的推斷力。學生的困難概括起來就是脫離單詞、句子、文章的內(nèi)在整體關系,只知道單詞的詞典意思,無法掌握句中的語用關系,把句子與段落分離開來,無法辨別和理解句中各種修辭格,嚴重影響學生閱讀的準確性,所以學生才會出現(xiàn)前面提到的困惑,都看明白了,卻依然對問題束手無策??梢?,關聯(lián)理論在閱讀中是有必要學習和使用的。
既然閱讀中關聯(lián)理論的應用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運用呢?一句話,就是利用關聯(lián)理論理解語篇中詞匯的意思,理解各種修辭在篇章中具體表達的意義,說白了就是要參透各種字里行間的隱藏意義。首先,對詞匯的關聯(lián)。詞匯除了有自身明確的意思外,它更依賴的是所處的語境,因此單從字面意思無法從根本上理解其意義,況且中國學生學習的英語都是為了方便起見附上相應的漢語意義,實際上英語本身是沒有對應的漢語的,所以關聯(lián)詞匯所依存的語境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其次,關鍵理論也有助于各種修辭手段的理解。各種修辭,各種對比,各種反語的理解與話語間的隱性信息的理解關系很大。與字面上直接明示的話語理解相比,對隱喻、反問等修辭的理解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甚至有目的地滲透關聯(lián)理論知識,不斷培養(yǎng)學生閱讀技巧,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此外,作者在撰寫文章的時候收受簡潔性或寫作目的的限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信息空缺現(xiàn)象,這樣就增加了讀者尋找關聯(lián)的困難,換句話說,讀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整理信息,其中之一就是閱讀時間的延長。再加之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差異的影響,尋找關聯(lián)的難度又增加了,因為作者會在寫作過程中略掉那些他認為讀者會共有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識,他認為讀者會在文中根據(jù)語篇中的某些信號獲取。這些無疑都加大了讀者閱讀的難度。
圖式閱讀理論中讀者的閱讀能力有下面三個分類∶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閱讀者對所給的閱讀資料中的語言知識的認知程度,內(nèi)容圖示是作者對篇章所探討的主要議題的了解程度,形式圖示說的是閱讀者對篇章寫作結構和風格等的了解狀況。大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已經(jīng)到了相當程度,因此語言圖式在閱讀中的作用在慢慢減弱,而內(nèi)容圖式作用不斷加強。從魯梅哈特提出交換作用的理論模型后,圖式理論在閱讀中的使用受到了重視。魯梅哈特認為,圖式是認識的基石,閱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信息處理過程,除了要分析新的信息還要借用大腦中已有信息的應用。讀者所具備的圖式一般有以下幾點作用:吸收文章、推理、信息加工以及搜索記憶重組原始信息等。閱讀前,圖式發(fā)揮預期作用,閱讀過程中,圖式成為意義表現(xiàn)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后,圖式起到儲存信息并提取到組織的作用。圖式閱讀具體體現(xiàn)在閱讀中是這樣的:以學生做一篇普通的閱讀文章為例,大量的生詞和復雜的篇章結構讓學生一頭霧水,然后即便在解決了詞匯干擾的情況下,學生對于某些段落和句子的理解依然無頭緒,根本無法和文章其他部分有機結合起來。實際上,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應在頭腦中建立一個邏輯圖,把各種關系串聯(lián)到圖式中,把圖式各部分的內(nèi)容提煉并逐步充實起來,這樣文章整個內(nèi)容便清晰地以圖式的形式儲存在腦中。雖然圖式的內(nèi)容會因人而異,因文化不同而差異很大,但圖式與圖式之間的關系構成語義連貫性,即理解的線索。如果閱讀者具備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閱讀者語言知識水平的不足。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圖式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在閱讀中都有著極強的理論依據(jù)和應用價值,為教師和學生解決閱讀上的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論性指導。此外,因為人們的知識結構和程度、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知識等掌握程度不一樣,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只有通過不斷的知識積累和百科知識的學習補充,彌補信息上的空缺,才能構建起更豐富飽滿的認知圖式,提高跨文化知識的閱讀能力。只有把文化背景認識和語言承載的語言文字結合起來,含義才能明顯,理解才能準確,閱讀的交際目的才能實現(xiàn)。
[1]彭宣維.閱讀教學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2]魏在江.閱讀教學中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朱永生.閱讀教學中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H319.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