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應用于不銹鋼客車車體表面特殊處理技術(shù),為生產(chǎn)及科研提供技術(shù)參考。
關(guān)鍵詞:不銹鋼;客車;車體表面;處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1.001
1 材料簡介
不銹鋼因其具有高強度、耐磨性及優(yōu)越防腐性能而倍受消費者青睞,故廣泛用于機電、化工等行業(yè)。常見不銹鋼從金相組織結(jié)材分類:有奧氏體不銹鋼,例如:1CR18NI9TI,1CR18NI11NB等。馬氏體不銹鋼,例如:CR17,CR28等。客車用車體材料以奧氏體不銹鋼為主。
2 不銹鋼車體特殊處理原因
2.1 運營環(huán)境
雖然是不銹鋼,但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如中國南方、東南亞、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等類似地理位置的沿海地區(qū),防護不當,車體表面會受到強烈腐蝕。因為這些地區(qū)雨季較多,尤其熱帶海洋性氣候,紫外線照射強,高溫、高濕且空氣含鹽份。同樣車輛在港口存放及海上運輸過程中,由于蒸發(fā)和風浪,在沿海和海洋上空形成了不同含量的海水氣氛,尤其氣溫變化達到露點時,含有鹽分的結(jié)露可加速對車輛表面的侵蝕,甚至在短時間內(nèi)(10-90天)金屬表面就可以發(fā)生大面積腐蝕。
2.2 生產(chǎn)過程
在車體進行焊接組成過程中,鋼板打磨之后及焊縫熱影響區(qū)易生銹;后焊接的吊梁、底板會生銹;緊固件螺栓、螺母擰緊過后會生銹。接地座板、端子和緊固件;線管接頭、制動管接頭沒有防護也會生銹。
2.3 功能要求
客車車頂受電弓區(qū)域需要涂絕緣層。車頂部分或整個區(qū)域需進行防滑處理。
3 不銹鋼車體底架表面處理
不銹鋼車體表面,需輕微打砂或采用堿洗、酸洗、打磨、電化學等手段,去除其表面上的油污、油脂、氧化物、鈍化層等,增加車體表面附著力[1]。
3.1 底架地板
不銹鋼車體底架通常為波紋地板,根據(jù)實際,一般采用打砂方式,打砂后的粗糙度應不小于Ra1.6um以下。隨后按涂裝體系要求進行施工,由里向外依次為底漆、厚漿涂料、底架面漆。
3.2 底架吊梁卡和其它焊接件的處理
底架下部的螺栓、螺母等緊固件要調(diào)整、拆卸,需刷涂防護蠟防護。防護蠟是不干型涂層。鋼結(jié)構(gòu)打磨區(qū)域,焊縫熱影響區(qū)域,焊接的吊梁、底板座,緊固后的接地端子座表面,管接頭等件噴涂金屬保護劑,其是干性成膜涂層。
4 不銹鋼車體側(cè)墻、端墻表面處理
處理方式分為兩類,一種為涂防護蠟;另一種為表面鈍化。
4.1 防護蠟涂裝
防護蠟種類很多,就固化類型分為干性蠟和不干性蠟。目前使用的硬質(zhì)車蠟屬于干性車蠟,主要成份由丙烯酸,硅樹脂,含氟聚合物組成,使蠟保護層不易分解,長時間保持表面光亮如新、抗紫外線、酸雨,光亮效果長達3到6個月,并富含清香,北京地鐵十四號線曾應用。兩年后復查,蠟層保存完整,光澤明亮。
工藝流程:車體清洗-涂蠟-搽試-鍍膜-搽試-涂蠟-搽試
具體要求:車體涂覆后的物理狀態(tài)是車體底材和外界隔離,形成保護膜,高光潔度,不氧化,耐磨,穩(wěn)定。用手觸摸,有蠟質(zhì)感。
4.2 鈍化工藝
不銹鋼表面鈍化主要有酸性、堿性、電化學鈍化等方式。車體側(cè)墻、端墻表面處理方法是用化學鈍化液人工鈍化處理。鈍化液PH值11,超過規(guī)定的PH6.5-8.5的要求,需用草酸中和。之所以采用堿性鈍化,主要是弱堿性對人危害性相對較小。鈍化膜有效期一年以上。 巴西里約EMU地鐵項目、香港沙中線一期等項目均采用。
工藝流程:飽和蒸汽清洗-刷、噴涂鈍化-飽和蒸汽清洗-壓縮空氣吹干
具體要求:飽和蒸汽壓力要達到12MPa、溫度180℃,用噴槍將蒸氣噴向車體表面以清除掉油脂和污物。鈍化時間不小于20分鐘。
5 不銹鋼車頂表面處理
5.1 抗電弧涂層
接觸網(wǎng)輸送高電壓,故其對應的車頂區(qū)域涂裝抗電弧涂料。施工周期為3-4天。
工藝流程:前處理-底漆-中間層-底漆-中間層-防滑粘接劑-防滑橡膠粒-面漆。
具體要求:涂層總厚度以4mm左右為宜。適用于帶受電弓的地鐵、有軌電車等車型。
5.2 防滑涂層
此工序相對復雜,施工工期為2-3天。
工藝流程:打磨-清潔-底漆-主涂層-一遍頂涂層-硅粉粒-二遍頂涂層。
具體要求:涂層總厚度以1.42—3.02mm左右為宜。適用于大型鐵路客車。
5.3 防滑貼
為防止空調(diào)機組座區(qū)域人工操作時打滑,使用黑黃相間的防滑膠貼,其一面是砂粒覆蓋,一面是不干膠,貼附后起到防滑作用。
6 結(jié)束語
不銹鋼客車作為一種高檔、耐用的產(chǎn)品備受矚目,表面處理技術(shù)的提高,拓展了廣闊的應用空間。
參考文獻:
[1]陳天玉.不銹鋼表面處理技術(shù)[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光陽(1968-),男,吉林長春人,工學學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油漆涂裝技術(shù)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