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殿師
論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傳播方式的圖像化轉向
馬殿師
圖像化作為個體認知世界的方式被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者充分利用,它推動了西方社會思潮傳播從“文本敘事”向“圖像敘事”的轉變,從“顯性灌輸”向“隱性滲透”的轉向,增強了西方社會思潮傳播的隱蔽性,從而加大對它的辨識難度,因此從圖像化的視野去審視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認清西方社會思潮傳播的基本形態(tài),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的鞏固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思潮;圖像化;傳播方式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傳播正處在由文字為中心的時代向以圖像為中心的時代轉變之中。圖像時代首先從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上改變了傳統的文字閱讀方式,進而改變著人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使得作為主體的人逐漸處于圖像的包圍之中。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正是基于人們認知方式的這一變革,抓住了圖像的意識形態(tài)承載功能,通過圖像的形式對我國社會大眾進行思想觀念的“灌輸”,從而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效果。面對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圖像化傳播的新方式,如何從認知主體的視角出發(fā),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有效,消除和抵制西方社會思潮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解構,需要對西方社會思潮的“圖像包裝”進行分析,使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圖像化話語中占據絕對的主動權。
圖像時代的西方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理論觀點、思想潮流,傳播具有廣泛性、潛隱性和現實干預性等特點,通過把握圖像化時代人的存在方式和認知方式,把社會思潮滲透于人的生活過程中。“相對于以文字為敘事話語的時代,圖像逐漸改變個體在語言敘事邏輯中所構建起來的‘自我’認知方式。一方面,主體認知世界的方式不斷地傾向于以圖像化的方式來進行,甚至圖像本身就已經成為主體認知的方式和內容?!盵1]進而圖像本身也就成為西方社會思潮內容本身的構成。
(一)作為個體認知世界方式的圖像
語言、文字、圖像作為生成人和文化的符號方式,是溝通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如果說,話語符號是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時間思維模式,圖像符號則是以視覺為中心的空間思維模式,它意味著個體認知世界的方式由“思”轉向“觀看”、由“話語”轉向“圖像”,從而與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理性批判”中的“思”相區(qū)別,構成人認識世界的圖像化方式。[2]
海德格爾提出“世界圖像”轉向。在海德格爾看來,這個圖像與藝術的繪畫圖像、電影影像不能等同,它具有看的內容、看的方式和看的主體等多重意蘊,并通過圖像生成個體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皬谋举|上,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3]
從個體把握世界的方式以及人與圖的互動關系來說,我們正處于一個“世界成為圖像和人成為主體”的全新讀圖時代,人們習慣于圖像敘事的話語方式,習慣于通過“讀圖”去感知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圖像作為人們把握和認知的客體,其一方面通過改變人的認知方式使以圖像符號為要素的圖像話語成為人們的話語方式,另一方面,圖像因為被賦予了圖像意義也成為其話語本身主要內容。首先是從文字方式向圖像方式的轉變,其次是從抽象方式向形象方式的轉變。網絡表情包的興起以及網絡直播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主體形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形象的圖像符號實現抽象語言文字敘事的功能。所以作為個體認知方式的圖像既滿足了主體認知的思維習慣,同時也為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契機。
(二)作為社會思潮內容本身的圖像
圖像由于承載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使得圖像本身也作為社會思潮的內容而存在。人們在觀看和對圖像解碼的過程中,所能理解到圖像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從而使“讀圖”具有了超越圖像本身的意義。法國著名攝影家吉澤爾·弗倫德在《攝影與社會》一書中也提道,“攝影對客觀事物進行記錄的內在能力賦予其紀實的效能——它看起既客觀又公正。攝影比起其他任何媒體來都能更好地表達統治階級的意志,并以那個階級的觀點來解釋事件?!盵4]圖像本身在還原與重塑的過程中加入了作者的價值觀傾向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已經具有了新的含義,其通過圖像的“意識形態(tài)”編碼,把本不屬于圖像的思想元素融入圖像之中,使得圖像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
在西方的許多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把其國家和民族的一些文化象征作為電影或電視劇的插圖背景,作為其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典型象征符號,如法國的艾菲爾鐵塔、巴西的基督山、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大本鐘、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正是通過這些典型的圖像符號使它與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相銜接,使中國觀眾在觀看這些影片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被其思想觀念所滲透。而這些經過特定選擇和包裝的圖像化產品儼然已成為西方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中立性的圖像表達實現西方價值觀念的無形“嫁接”。
(三)作為社會思潮傳播媒介的圖像
在信息網絡化背景下,西方社會思潮主要依托于網絡平臺,借助于以影視文化作品為代表的圖像化滲透的方式進行,借助圖像時代的“讀圖”化傾向,使文本話語的宣傳逐漸向圖像話語滲透的方式轉變。向我國社會民眾進行傳播,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工作以及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作為社會思潮傳播媒介的圖像抓住了大眾的認知習慣和接受心理,把西方的社會思潮寓于圖像當中進行傳播。一方面由于圖像本身具有“中立性”和“觀賞性”的特點,相對于語言文字的直接敘述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使得西方社會思潮在抓住人們接受心理的基礎上實現傳播力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圖像能夠大規(guī)模的復制粘貼,在質和量方面都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廣泛而快速地被受眾所獲取,增強了西方社會思潮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正是抓住社會個體的心理傾向,試圖通過影視作品、攝影作品、文藝節(jié)目和一些能夠被社會大眾接觸到的媒介進行滲透。所以作為社會思潮傳播媒介的圖像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了滲透力強、傳播范圍廣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
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傳播方式的圖像化轉向主要是基于圖像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功能和社會群體的讀圖心理,通過對圖像的意識形態(tài)編碼進行思想觀點的滲透。主要表現為內容上的從“文本敘事”到“圖像敘事”的轉變,方法上的從“顯性灌輸”到“隱性滲透”的轉變。
(一)從“文本敘事”向“圖像敘事”的轉變
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語詞與圖像在人們的生活中充當著敘事的工具或手段。而“圖像本身”并非作為一種價值性的存在,其價值在于滿足人們的需要程度,不同時代的人受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賦予圖像和詞語的功能不同。在以文本敘式的思維方式中,圖像更多的是被賦予一種藝術欣賞的價值,而在圖像時代圖像不僅能滿足人類的藝術欣賞需求,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基于“文本敘事”效果的減弱,西方社會思潮傳播者轉向借助網絡媒體,通過“圖像敘事”的方式進行思想觀念滲透,用“看”的方式打破了中西方文化差異、語言差異所帶來的隔閡,越過語言文字障礙,使西方社會思潮的滲透具有了廣泛性的特點。
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背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讀圖”的過程中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例如好萊塢的《變形金剛》《美國隊長》《肖申克的救贖》等影視作品,通過把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個人英雄主義等思想嫁接到電影的敘事過程中,并以鮮活的圖像元素展示出來,不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被其圖像化的敘事方式所“感染”。這種結合了“故事性”、“興趣性”和“思想性”的敘事方式正是西方社會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主要方式,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高度警惕。
(二)從“顯性灌輸”向“隱性滲透”的轉向
西方社會思潮的“顯性灌輸”主要通過與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方式相結合,通過進入課堂的形式向學生灌輸西方的思想觀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正是利用“灌輸”這一方法,通過對其意識形態(tài)進行包裝,直接地對學生群體施加影響。而這種方式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部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者思想的西化,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不堅定所造成,或者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和學生交流項目對學生群體進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但這種顯性的灌輸方法顯然無法滿足西方國家的要求。
于是他們利用影視文化作品,把顯性灌輸逐漸轉換成“隱性滲透”,這種方法由于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難被“觀者”意識。美國影視作品以其震撼的視覺畫面和精良的特技制作受到我國廣大群眾的追捧,例如《變形金剛》《阿凡達》《緋聞女孩》等等,這些作品都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這些影片表面上是突出對個人努力的一種肯定,其實質上是對集體主義的消解以及個人主義的推崇。另外,美國的影視文化作品中推崇過度消費和拜金主義,經常標榜金錢萬能,極力渲染品牌、時尚、豪宅、名車等奢侈品,極度挑起觀眾的物欲。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作為資本主義的典型的思想觀念,它通過影視作品進行“隱性滲透”,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這些影視作品本質上充當了西方社會思潮傳播的傳播話語,并且在我國青少年中占據一定的話語地位。如何通過解構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圖像化滲透,成為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要內容。
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圖像化的轉向使其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具有受眾群體聚焦、傳播途徑類聚的特點。受西方社會思潮影響最大的群體主要是高校大學生。面對西方社會思潮傳播方式的圖像化轉向,其主要應對措施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引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國家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渠道,承載著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的重要功能。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引領其旨要在于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圖像資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賦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領當代大學生,使其正確認識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形式和本質意圖,建構起當代大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
把圖像資源正確的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既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方式,同時也是認清西方式社會思潮傳播方式圖像化轉向的主要手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所采用的圖像資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賦予,使其所運用的圖像資源除了具有“美”的主體感受外,還應該具有“真”和“善”的價值意蘊,減少因讀圖知識的碎片化和對圖像意義的曲解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地位的弱化。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引領,不僅在目標上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更應該對圖像資源進行價值賦予,使學生能夠從讀圖的過程中清晰的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要求,自覺建立起抵制西方社會思潮的心理防線。
(二)增強網絡媒體圖像化資源的監(jiān)督管理
增強網絡媒體圖像化資源的監(jiān)督管理核心在于塑造“網絡圖像原型”和對圖像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解碼,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西方社會思潮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圖像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可能性。如何對網絡媒體上的一些圖像進行正確的解構,消解圖像本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遮蔽是其監(jiān)督管理的重要方面。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因為在不斷地從“文本敘事”向“圖像敘事”轉變,所以傳播的形態(tài)更加隱蔽,更具有迷惑性。它不再是簡單的以“好”或“不好”的方式去進行正面的灌輸,而是通過把意識形態(tài)蘊含在圖像中,讓讀圖者在對圖像解碼和還原的過程中感受西方社會思潮,試圖潛移默化地把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內化到讀圖者的思想意識中。
西方社會思潮傳播方式的圖像化轉向對于傳統的以“文本化”的網絡媒體監(jiān)督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面對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傳播方式的圖像化轉向,對網絡媒體的監(jiān)督管理不應再是簡單的否定或肯定,而是應該在正確鑒別的基礎上進行圖像的“解碼”,即通過對大量的圖像資源進行意識形態(tài)解剖,讓社會大眾在讀圖的過程中所看到的圖像資源已經是被解碼過的圖像,而不再是隱藏著西方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圖像。要對圖像資源的意識形態(tài)性進行嚴格的審查,使一些具有明顯宣傳西方社會思潮的電影電視等圖像資源在網絡媒體上“失聲”。網絡媒體要充分發(fā)揮網絡的便捷作用,共同樹立起更多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圖像原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媒體的圖像話語中發(fā)出強有力的聲音。
[1][2]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的圖像化轉向[J].思想理論教育,2017(1):53.
[3]【德】馬丁·海德格爾(孫周興譯).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91.86.
[4]【法】弗倫德(盛繼潤,黃少華譯).攝影與社會[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7.
(責任編輯 胡愛敏)
馬殿師,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郵政編碼 400715)
G206.2
A
1672-6359(2017)03-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