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玲
魯中民間喪葬飲食中的文化符號解讀
——以萊蕪為例
呂曉玲
魯中萊蕪民間喪葬飲食中的文化符號表達出人們的敬畏與希望——敬畏逝者、食物,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期盼未來生活更美好;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不舍與哀思;并體現(xiàn)出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宗法觀。魯中民間喪葬民俗活動有以下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社會整合、情感撫慰、社會教化。對喪葬民俗活動所體現(xiàn)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繼承。
萊蕪;喪葬飲食;文化符號;心理學(xué);文化功能
喪葬飲食中的文化符號,指喪葬民俗活動中與飲食有關(guān)的詞語及其所負載的民俗文化意義,喪葬飲食詞語是喪葬民俗事象語言符號化的載體,它不僅包括生者的飲食,也包括逝者的飲食,還包括與喪葬飲食事象相關(guān)的一些詞語。喪葬飲食詞語本身便是一種民俗事象,它屬于民俗,是民俗的載體、表現(xiàn)形式,是一個地區(qū)的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媒介。本文所記喪葬,為漢族正常死亡(包括壽終正寢和因疾而終)之人的喪葬。
萊蕪市地處魯中山區(qū),東鄰淄博市南鄰泰安市北鄰濟南市章丘。人口約125萬,面積約2268平方千米。作為一個重大的民俗事象,整個喪葬過程其實就是一場儀式,其中必然包括一系列的民俗。我們僅擇其要者,尤其是選擇與喪葬飲食有關(guān)的詞語進行探究。
(一)喪禮之前喪葬飲食中的文化詞語
喪禮之前,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如絞長錢、掛長錢、做白褂、砍拄把棍子、裱鞋、給逝者穿送老衣、移床、報喪等。所有的民俗事象多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指揮操辦。這個階段中涉及到的飲食有以下:
1.打狗餅子:由面粉摻雜頭發(fā)、笤帚苗和面,按逝者的年齡——每個餅子代表一歲的數(shù)量分好面劑子然后搟成直徑大約兩公分的薄餅,再用鍋或鏊子略烙,然后用線把一個個餅子串起而成,依照“男左女右”放于逝者的袖筒里。
2.拐棒:由面粉摻雜頭發(fā)、笤帚苗和面,將面團做成拐杖形狀,約十公分長,再用鍋或鏊子略烙而成,其功用除了作拐杖用外,最主要的功用是途經(jīng)“狼牙山”時打惡狗用。“拐棒”和“打狗餅子”分別放于逝者的左右袖筒中。
3.手搭子:由給逝者做壽衣時裁剪下來的藍色布料縫制而成,兩頭寬大中間狹小,將磨面時得到的麥麩以及普通的小米分別裝進“手搭子”的兩頭,然后放于逝者的袖筒。
4.五谷囤子:早前一般用甘草擰成囤子,用來盛放豆子(黃豆)、蜀黍(高粱)、小麥、棒槌子(玉米)、谷(小米)等五谷雜糧,喪禮結(jié)束后放于墳冢,表示逝者死后也會一直有東西吃?,F(xiàn)在五谷囤子改為用白布縫制而成。用來填五谷囤子的五谷剩余的要留好,圓墳時由逝者的兒女撒向墳冢及挖墳挖出的土上。
(二)喪禮之中喪葬飲食中的文化符號
在逝者逝去的清晨或次日清晨,由一位年老女性長輩引領(lǐng)逝者的兒女為逝者梳頭、凈面、大殮。之后,是等“喇叭匠子”?!袄冉匙?吹鼓手)”都為男性,一般有五六個人,二至三人負責吹一種特制的喇叭,兩人負責打“篩”,一人負責敲鑼,一人負責打镲。吹鼓手們到“主家”后,喪禮就正式開始了。在喪禮中,一般由本家族及親戚家的女性在靈屋或外場守靈、哀哭,男性在院子里或外場磕頭、作揖、謝客。
1.潑湯指路:找個鐵質(zhì)的筲(水桶),倒半筲水,抓進幾把小米,然后由兩位逝者的男性子輩用木棍抬著,走在最前面。
2.咸食罐子:吃飯時逝者的兒女等很親近的人要夾些菜、揪些饅頭放于“咸食罐子”,午飯也是如此,意為逝者如生者一樣,也要吃飯。喪禮結(jié)束次日圓墳時,要將“咸食罐子”一起放于墳冢,意為逝者依舊有飯吃。
3.靈棚飯:靈屋門口的東側(cè)會搭靈棚,供人祭拜。靈棚內(nèi)設(shè)有一木桌,上有供品,桌子正中央是一束三四十公分長的甘草,甘草的根數(shù)由逝者的年齡來決定,一根甘草代表一歲。甘草的一端用麻線捆住,另一端則散開,罩住一碗半熟的、上插一雙筷子的小米飯,意為罩住逝者的靈魂,讓其在此享用飯菜。
4.迎領(lǐng)豆腐:即把豆腐拿回家,午飯后不久會“起靈”,即把停尸的門板抬起運至戶外路上后將門板放在兩個木質(zhì)板凳上,把逝者送出家門,同時要把“迎領(lǐng)豆腐”迎進家門,豆腐代表“?!保饧窗选案!庇M家。把迎進家的豆腐放于盤中,放在之前的靈屋,等喪禮結(jié)束,逝者被運走火化、逝者親人回到家后要拿筷子吃幾口“迎領(lǐng)豆腐”,意為“吃?!?。
5.神食:神食一般指餅干等點心,不太講究,價格無須太貴,一般幾塊錢一包的即可。午飯后的起靈使得喪禮由家中轉(zhuǎn)至戶外的路上,一般會在一個比較開闊的地方,擺上幾張高腳的木桌,桌上擺放知己親戚送的神食,這里的神食比較有講究,一般分“筲”,幾個菜就是幾“筲”,必有的是雞、魚、肉方子(一大塊方形的豬肉),“筲”為單數(shù),三、五、七、九、十一都可。
6.福饃饃:放于入殮好的逝者身上的大饅頭。一般為三個,在喪禮臨結(jié)束時,會提前找好拖拉機來運尸體,在幫忙的人往拖拉機上抬運尸體時,由逝者的兒子搶著將“福饃饃”收起來,放于自己的折起衣角的白大褂中,回家后放于自家的糧囤中,表示逝者給自己留下了“?!?,來年的莊稼一定好收成?!案px饃”放糧囤一兩天后一般被吃掉,謂“吃?!?,一般人家會特意讓年齡小的孩子吃一點,希望小孩吃了“福饃饃”后,逝者會在天堂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三)喪禮之后喪葬飲食中的文化符號
喪禮之后,還有圓墳、燒五七,以及到逝者的忌日、逢年過節(jié)時的祭拜,其中涉及到的飲食有以下幾種:
1.供養(yǎng)子:除喪禮之中的“神食”,凡是為逝者提供的吃喝的東西都叫“供養(yǎng)子”?!肮B(yǎng)子”多為炒或煎的菜,比如芹菜、豆腐(一般用三頁,即三大塊豆腐,約大人巴掌大小,切成長方形,略煎),還有時令水果,比如桔子、蘋果(一般不用桃,民間一般用桃枝辟邪,桃也被看作辟邪之物),想隆重些就加雞、魚或肉方子。此外,逝者的忌日,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比如春節(jié)的年初二、農(nóng)歷七月十五、寒食節(jié)要帶著“供養(yǎng)子”去上墳,正月十五要去墳上“上燈(在墳前空地上點三根或六根紅色小蠟燭)”。
2.燒五七之“扎菜”:即各式各樣的紙扎?!皥A墳”一個月零兩三天后,要“燒五七”,這也是一項重大的民俗事象。“燒五七”也就是燒各種各樣的“扎菜”以及逝者生前的衣物、所用的物件,以期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得安詳、富足。性別不同,“扎菜”也有別:主要體現(xiàn)為,如果逝者為女性,要燒牛,如果逝者為男性,則沒有此項;除此之外的“扎菜”主要有柜子(用粉紅色的薄紙糊成的柜狀物,用火紙包上面、米、茶葉等日常吃喝會用到的東西放里面)、晃錢樹(搖錢樹)、聚寶盆、金山(用金色的錫箔紙做成的山狀物)、銀山(用銀白色的錫箔紙做成的山狀物)、米山(用粉紅色的薄紙糊成的山狀物,上面撒上小米)、面山(用粉紅色的薄紙糊成的山狀物,上面撒上面粉),而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各種新式的“扎菜”也越來越多:電視機、電腦、空調(diào)、手機、沙發(fā)、涼亭、茶具、為逝者服侍的金童玉女。
萊蕪民間喪葬飲食中的文化符號表達了人們的敬畏與希望。喪葬是一種儀式,它既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不舍與哀思,亦寄托了生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體現(xiàn)出中國宗法社會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宗法觀。
(一)喪葬飲食中的敬畏與希望
1.敬畏逝者,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之所以敬畏逝者,是因為人們相信“靈魂不滅”。喪葬儀式中,有些民俗事象即是引領(lǐng)逝者告別人世,走向另一世界,比如“潑湯指路”、“摔老盆”等。喪禮是“五禮”中的“兇禮”,喪禮中,人們在盡情表達對逝者的哀思的同時也要注意諸多禁忌,比如語言方面的,要敬重祖先、敬重神靈;飲食方面的,要吃素、不吃腥油,等等。這其實是一種復(fù)雜、矛盾的情感表現(xiàn):“一面是對于死者的愛,一面是對于尸體的反感;一面是對于依然憑式在尸體的人格所有的慕戀,一面是對于物化了的臭皮囊所有的恐懼,這兩方面似乎是合而為一的,互相乘除的。這種情形,在當前行動的自然流露上可以看得見,在喪禮的程序上也可以看得見。不管在尸體的裝殮或處置上,也不管在葬后的禮儀或祭祀上,都是具有某種程度的反感與恐懼同真誠的愛戀混在一起。”[1]人們相信靈魂不滅,所以對逝者的靈魂有種敬畏心理,一方面是“敬”,敬重它,所以祈求它能保佑家人的安康,能給家人帶來各種各樣的福氣,能福佑后人;另一方面又“畏”,畏懼它,所以害怕它給自己家或家人帶來疾病、災(zāi)害等災(zāi)氣災(zāi)難,所以“潑湯”是讓逝者喝“迷魂湯”,以讓他忘卻回家的路,免得回家給家人帶來災(zāi)氣;“起靈”前要“摔老盆”以讓逝者知道自己已不在人世;“燒五七”時要燒各種紙扎,以滿足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的各種需求,同時逝者生前的遺囑也要一一辦好,免得魂魄回來使家人“招災(zāi)”。喪葬飲食中的“福饃饃”、“迎領(lǐng)豆腐”等民俗事象都表達了人們對逝者能福佑后人的期盼。
2.敬畏食物,期盼未來生活更美好。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傳統(tǒng)經(jīng)濟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這決定了農(nóng)業(yè)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的基礎(chǔ)性地位。古時候一直到解放前甚至改革開放前,食物都是很稀缺的,但是,即使家里再窮,也要讓逝者吃好,走好;并且在“百善孝為先”的儒家思想影響下,即使生者在逝者生前對他不好,死后也要做樣子給周圍人看——這既有偽善的一面,也有一種在約定俗成的作用下使逝者最后能體面地離開,這都體現(xiàn)出了食物的重要性。上個世紀70年代前,魚與肉在北方內(nèi)陸地區(qū)都是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得到的美食,而在萊蕪喪葬風(fēng)俗中,魚是一整條,雞是一整只雞,肉“肉方子”(臨近的莒縣地區(qū)叫做“方肉”),做得方方正正,既是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食物的神圣感。再比如,將“福饃饃”先放于自家糧囤一兩天后再吃掉,“五谷囤子”要埋于墳冢,用來填“五谷囤子”剩下的五谷要在圓墳時由逝者的兒女撒向墳冢及挖墳挖出的土上,這都是希望來年的莊稼能夠有個好收成,只有這樣,才能使日子越過越好。至于喪葬飲食中的“福饃饃”、“迎領(lǐng)豆腐”等民俗事象,更直接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生者對逝者的不舍與哀思
喪葬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做“送老衣裳”到“凈面”等等,都體現(xiàn)出生者對逝者的哀思。不管兒女對生前的逝者如何,喪禮及之后的“燒五七”等儀式必得盡量辦得場面,方方面面為逝者考慮周全,使他/她到了另一個世界后也能生活得很好。喪禮時“靈屋”的地上鋪滿甘草,眾人坐在甘草上哀哭,以贖罪,也為報恩,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體現(xiàn)出濃厚的孝道觀。除此之外,喪禮時兒子悲痛的程度、兒媳及女兒嚎哭的程度都成為人們衡量兒女輩們是否哀思逝者、是否孝順的標準。至于“燒五七”時不惜任何代價大肆置辦“扎菜”,花重金為逝者看風(fēng)水選墳、修墳、造墳等等,更體現(xiàn)了一種濃厚的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當然這并不排除要面子、攀比的心理在作祟。
而這些民俗活動既與人們“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有關(guān),也與人們所具有的“生死同理”的觀念息息相關(guān)。死是另一種延續(xù),《禮記·祭義》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禮記·郊特牲》說人死后“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梢?,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把人生活的世界構(gòu)建為人間、天、地三部分,即人世間、天堂和陰間。人死了,“形魄歸于地”,即去了陰曹地府;“魂氣歸于天”,即魂魄去了天堂。人們對死亡的信仰決定了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吧兰捌湟饬x問題在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中占有基礎(chǔ)性、核心性、根本性的地位,哲學(xué)和宗教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人類對死亡命運的反抗和回應(yīng),是解決人的生存焦慮的一種方式,是人面對死亡所產(chǎn)生的文化智慧。質(zhì)言之,沒有人的‘向死而在’性,人就成了神;沒有人因死亡而產(chǎn)生的‘自我意識’,人就成了動物;沒有人對死亡意義的追求,人就喪失了創(chuàng)造哲學(xué)、宗教乃至各種文化的必要性?!盵2]死亡,只是結(jié)束在人世間的生活,到另一個世界,所以人到了晚年,可以從容地自己或囑咐女兒做“送老衣裳”,可以按自己意愿要求做棺材甚至死后葬在什么地方。就生者而言,逝者到另一個世界后仍舊需要生活,于是在喪禮期間,長子要站在板凳上面朝西方為逝者“指路”,要“燒馬”以讓馬馱著逝者奔往天堂,還要備上“打狗餅子”、“麩子”和“小米”等以擺脫路上狼狗、螞蟻和小雞的糾纏;停放逝者門板前的小木桌上,“長明燈”要一直亮著,“供養(yǎng)子”不能斷了;生者吃飯時,要往“咸食罐子”里夾些菜,放些饅頭,以讓逝者也吃飯;眾人前來吊唁時,要帶“火紙”、“神食”。靈魂去了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所以,人死和人活著一樣,都需要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于是,“圓墳”時從先前的挖坑到近幾年用磚、水泥砌幾室?guī)讖d的房子,要把“五谷囤子”、逝者生前常用或喜歡用的小物件一起隨葬;“燒五七”時燒大量的火紙、各種各樣的“扎菜”以及逝者生前的衣物、所用的物件,以期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得安詳、富足。
(三)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宗法觀
1.長幼有序的親屬結(jié)構(gòu)觀。上文我們列舉的喪葬飲食民俗事象,“打狗餅子”、“五谷囤子”等都是由逝者本家較遠的女性婦女來做的,逝者的直系親屬沉浸在悲痛中,不參與這些事情。但在“凈面”等民俗事象中,必是按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然后女兒等人的順序來進行的;在喪禮進行時的靈屋中及“起靈”后室外的喪禮中,與逝者的親疏關(guān)系決定大家的位置——與逝者越親近的,離逝者越近。而最能體現(xiàn)親疏關(guān)系的,莫過于喪服——從男性有無相帽,相帽上有無折角,女性有無塔頭,塔頭的長短,腰間有無麻繩,以及喪服的制作尺寸、樣式都體現(xiàn)了服喪者與逝者的親疏關(guān)系。一般而言,“五服”之內(nèi)的親戚要奔喪,“五服”源出于喪服制,即按與逝者的親疏與輩分決定的所穿喪服級別。這種代表著親屬結(jié)構(gòu)的喪服極為嚴格,誠如費孝通所說,“它體現(xiàn)著一種同心圓式的社會關(guān)系。從‘己’開始,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波紋一圈一圈向外推,越推越遠,越遠越薄,幾個以己為中心的同心圓相互交錯,形成一張錯綜復(fù)雜的親屬網(wǎng)絡(luò)。所謂人倫的倫字,就是從自己推出了和自己發(fā)生關(guān)系的一輪輪波紋差序?!盵3]一個人在這個親屬網(wǎng)絡(luò)中遵循的是長幼有序的原則。
2.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觀。前文我們介紹過,如果逝者為女性,“燒五七”時的“扎菜”比男性多一樣,即“燒老黃?!保盁宵S?!睍r要念叨:老黃牛彎彎角,她娘那窩水你得喝;一口喝個凈,兩口喝個干;撅起那尾巴來往山上竄。受“男主外、女主內(nèi)”思想的影響,“老黃?!钡闹饕饔檬呛鹊襞允耪咴诹硪粋€世界中洗洗刷刷的臟水,這本身便是男尊女卑思想的體現(xiàn)。在喪葬過程中,出嫁的閨女,只是親戚,而不再被視為“家人”,所以整個民俗儀式中,大大小小的事務(wù)都是逝者的兒子有發(fā)言權(quán)、決定權(quán),出嫁的閨女亂發(fā)言會被視為無禮,招來娘家人的嫌棄。在“潑湯指路”時,為逝者指路的是逝者的長子,若長子過繼給他人,則次子替補,若逝者無兒子,則由逝者的哥哥或弟弟家的兒子替代,而非逝者的女兒。這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活動、儀式)在每一事例中,它都實踐著的不同的功能。”[4]喪葬作為民間一項重大的民俗活動,更有著其獨一無二的功能。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一向重視血緣宗法關(guān)系,它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社會人際聯(lián)系的結(jié)構(gòu)形式,“強化并穩(wěn)固這種關(guān)系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在需求,喪葬禮儀在其中充任著重要的角色。”[5]一般認為,民俗具有教化、規(guī)范、調(diào)節(jié)、維系等功能,具體到魯中民間的喪葬民俗,它有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
(一)社會整合功能
只要是重大的民俗活動,都有社會整合功能。在萊蕪農(nóng)村,無論哪家攤上“白公事”,基本全村都要跟著忙活。上“神食”,“上賬”,并主動去主家“領(lǐng)活”。群體參與喪葬活動使得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死這專私的行為,任何人唯一最專私的行為,乃變成一項公共的事故,一項部落的事故”,由此,喪俗“不但專使個人精神得到完整,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得到完整?!盵6]在喪禮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的活是由村里外姓人協(xié)助完成的:大灶、小灶負責做飯,柜房負責開支,有人負責發(fā)放喪服,有人負責迎客,有人負責借木桌、擺神食……這是一項互幫互助的大型民俗活動。人們認為“死者為大”,所以,哪怕生前有極大的矛盾、怨結(jié),有一方去世后,另一方一般會主動或在別人的勸說下放下恩怨,與逝者家人重歸于好。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理念。可以說,喪葬作為一種禮儀,具有化解矛盾、促進人際友好往來及維系家庭、家族、整個村民和諧、和睦共處的功能。
(二)情感撫慰功能
不論什么樣的儀式,都有一種象征意義。喪葬過程中的“打狗餅子”等是為了讓逝者順利升入天堂,“五谷囤子”及各式各樣的紙扎是為了讓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得衣食無憂……大大小小的民俗事象都承載著生者的希冀,這些民俗事象也都成為一種“象征”。卡爾·容格認為:“象征是以外在的感性事物的形象,暗示一種抽象的、普遍的意義。象征所給予人們的或要使人們意識到的,不是這個具體的、外在的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意義,而是以其某些特征所暗示的普遍性意義?!盵7]“拄把棍子”不只是一根小木棍,它更承載著逝者兒孫們的哀痛;“咸食罐子”不僅是一個盛飯菜的器物,它更承載著逝者兒女們的無限孝心;“迎領(lǐng)豆腐”、“福饃饃”不僅僅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民俗事象,它更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福佑后人的期盼;“潑湯”、“摔老盆”也絕不只是簡單的民俗儀式,它更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畏懼,避免逝者來人間招來災(zāi)禍……各種各樣的情感匯集于此,喪葬便具有了情感撫慰功能。
(三)社會教化功能
喪葬作為一種大型的群體參與的民俗活動,是否辦得順利、體面是衡量一個家庭、家族實力的主要體現(xiàn)。因此,羅開玉認為“喪葬是宣傳民族文化、家族歷史、前輩業(yè)績,教育國人、族人、家人團結(jié)奮斗和宣傳各種思想的重要機會?!盵8]而鐘敬文也認為:“民俗現(xiàn)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規(guī)范和促進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鞏固、發(fā)展和得到調(diào)整?!盵9]中國是禮儀之邦,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是喪葬民俗活動體現(xiàn)出來的靈魂觀、宗族觀、孝道觀,還是它所具有的強大的社會整合功能,都在潛移默化中對生者產(chǎn)生影響。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喪葬民俗活動實現(xiàn)其教育認知功能:敬重靈魂、敬重祖先,尊敬長輩,講求孝道,團結(jié)互助,和睦共處。
林語堂認為,家族制度是中國社會的根基,喪葬則顯示出家族以及同心圓式的親屬網(wǎng)絡(luò)間的種種關(guān)系,并展現(xiàn)出濃厚的禮、恕、孝、順等儒家倫理觀念和宗法觀念。習(xí)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象地比喻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對于封建性的迷信、保守、奴化思想,我們要堅決地予以摒棄;對于能夠加強個人修養(yǎng)、促進社會團結(ji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則要大力弘揚?!盵10]就魯中萊蕪民間的喪葬民俗活動而言,其所蘊含的傳統(tǒng)男尊女卑的觀念需要加以摒棄,其所展露的要面子、攀比之風(fēng)需要我們加以引導(dǎo),“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蘊含著自在性、血緣性、自然性、經(jīng)驗性、宗法性等元素,這需要我們加以揚棄?!盵11]而其所具有的社會整合、社會教化功能則需要我們加以強化。這對于繼承傳統(tǒng)文化、構(gòu)建現(xiàn)代文化社會都有所裨益。
[1][4]【英】馬林諾夫斯基(李安宅譯).巫術(shù)科學(xué)宗教與神話(上編)[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2]靳鳳林.死,而后生——死亡現(xiàn)象學(xué)視域中的生存?zhèn)惱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
[5]郭于華.死的困擾與生的執(zhí)著——中國民間葬禮與傳統(tǒng)生死觀[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2.
[6]劉錫城.象征——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M]. 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2.
[7][8]羅開玉.喪葬與中國文化[M].??冢喝h(huán)出版社,1990.
[9]鐘敬文.新的驛程[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10]劉江寧,周留征.當代中國文化認同問題之透析[J].理論學(xué)刊,2013(2).
[11]張傳民.中國古典人文精神的生命理念、文化生成與當代意義[J].理論學(xué)刊,2012(11).
(責任編輯 叢文娟)
呂曉玲,中共濟南市委黨校講師,文學(xué)博士(郵政編碼 250100)
K892.22
A
1672-6359(2017)03-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