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信箱(特別聲明:本信箱的解答僅代表本刊觀點)
問: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逐步實行律師代理申訴制度的意見》后,在實踐中哪些申訴人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申訴人應當如何申請法律援助?
答:最近,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逐步實行律師代理申訴制度的意見》(法發(fā)[2017]8號)(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就申訴法律援助工作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申訴人申請獲得法律援助有了明確的操作規(guī)范。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決定不服提出申訴,因經(jīng)濟困難沒有委托律師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首先,申訴人申請法律援助應當符合《法律援助條例》、地方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法律援助經(jīng)濟困難標準和事項范圍。這是申請獲得法律援助的一般條件。在此基礎上,考慮申訴案件的特點,《意見》規(guī)定還需具有法定申訴理由及明確事實依據(jù)。此外,《意見》提出,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進一步放寬經(jīng)濟困難標準,使法律援助范圍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體。對于咨詢事項,法律援助機構安排律師免費為申訴人就申訴事項提供法律咨詢。
一般情況下,申訴人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作出生效裁判、決定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提出。如果申訴已經(jīng)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受理的,應當向該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為方便申訴人尋求法律援助,《意見》提出依托公益性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機構,運用網(wǎng)絡平臺、法律服務熱線等多種形式提供多元渠道。
(本刊編輯部)
問:社會組織可以從哪些方面參與幫教刑滿釋放人員?
答:刑滿釋放人員是特殊群體,他們刑滿釋放后在回歸家庭、融入社會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需要各方面的關心和幫助。近年來,一些地方積極動員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基金會、社會中介組織以及城鄉(xiāng)社區(qū)社會組織,參與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教育幫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問題,促進了刑滿釋放人員順利融入社會。2016年10月,司法部會同中央綜治辦、民政部、財政部研究出臺了《關于社會組織參與幫教刑滿釋放人員工作意見》?!兑庖姟访鞔_,社會組織可以從六個方面發(fā)揮參與幫教工作的積極作用:通過司法行政部門了解掌握刑滿釋放人員基本信息、家庭狀況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教方案;對刑滿釋放人員開展遵紀守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宣講形勢政策;開展人際關系指導、社區(qū)公益活動等社會適應性教育和訓練;開展心理評估、心理咨詢與治療等心理教育工作,幫助刑滿釋放人員走出陰影,培養(yǎng)健全正常的人格;向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刑滿釋放人員介紹社會救助相關政策和申請的條件、程序等;向就業(yè)困難且有勞動能力和就業(yè)愿望的刑滿釋放人員及其家屬,推薦就業(yè)崗位,開展職業(yè)技能培訓等。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