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芝
杜松海,烈士英名永流芳
杜鴻芝
曾任龍巖縣蘇溪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杜松海,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在國民黨五十六師劉和鼎部重兵圍攻龍巖縣城時,杜松海在率隊阻擊敵軍的戰(zhàn)斗中因寡不敵眾,彈缺糧少,帶兵突圍撤退時負傷被捕,受盡酷刑,誓死不降,英勇就義,壯烈犧牲。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家民政部批準為革命烈士。
筆者心懷敬仰,來到烈士家鄉(xiāng)采訪,查閱了龍巖人民革命史,通過各種社會調查渠道,還原一位早年參加革命、功勛顯著的紅色地方政權領導人高大英武、血肉豐滿的真實形象。
令人欣喜的是:來自革命烈士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及烈士家屬的口述資料,充實了龍巖人民革命斗爭史。杜松海,男,1900年1月生于龍巖縣蘇溪鄉(xiāng)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聰明好學,健身習武,廣交地方豪杰,結識了龍巖縣一批有識之士、進步社會青年,積極配合蘇區(qū)領導人鄧子恢、郭滴人、魏金水等人籌備舉行武裝暴動。
1929年初,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首克龍巖城,開辟了閩西革命根據地。郭滴人擔任龍巖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杜松海于1929年3月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由縣蘇維埃政府委派杜松海擔任西陳片區(qū)蘇溪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負責主持西陳片區(qū)革命斗爭工作。杜松海積極響應郭滴人的號召,積極發(fā)動群眾籌備革命武裝暴動。在郭滴人的支持下,成立了紅色地方武裝赤衛(wèi)隊,由杜松海任蘇溪大隊長,帶領赤衛(wèi)隊積極配合“朱毛紅軍”三打龍巖城。艱苦的革命斗爭生活,把他磨煉得心紅志堅。他一心撲在革命工作上,不知休息,忍饑挨餓,在白色恐怖的極端困難條件下,杜松海肩負龍巖縣黨組織的重托,風塵仆仆,奔走于白土、東肖、紅坊、小池、龍門、大洋、陳陂、西山、蘇溪、曹溪等鄉(xiāng)村。為了黨的事業(yè),他含辛茹苦、日夜奔波。在他的革命工作過程中,能夠親近群眾,把黨的策略、革命口號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組織、領導他們,使廣大群眾緊密地團結在共產黨周圍,為實現(xiàn)黨的路線與任務而奮斗。當接到黨的任務時,他總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地干,非到完成任務不放手。因此,杜松海在龍巖這塊紅土地上,都使人感到他是共產黨的好干部之一。
1929年底,蔣介石發(fā)動閩粵贛三省“會剿”。敵劉和鼎部攻占龍巖城,但只盤踞在縣城內,四周鄉(xiāng)村仍在我黨我軍控制之下。由于紅四軍在江西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后路,在我閩西老區(qū)軍民的不斷反擊下,劉和鼎部終于于1930年底撤退。那時,杜松海率隊在蓮花山展開阻擊戰(zhàn),附近的山丘、深坑、戰(zhàn)壕都成了敵我拼搏的戰(zhàn)場,殺聲震野、尸體錯列、血流滿地。全體指戰(zhàn)員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數倍之敵血戰(zhàn)在蓮花山,終于突破敵軍的包圍圈。但是,赤衛(wèi)隊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敵在撤退前抓捕了30多位革命同志,杜松海就是其中之一。他率隊突圍時,負責斷后掩護,不幸大腿負傷而被捕,囚禁在龍巖縣孔子廟臨時監(jiān)獄里。他在獄中受盡了嚴刑毒打,誓死不降,劊子手們把杜松海等人押赴龍巖縣后北門雙鷺亭槍決。他臨死不屈,昂然挺胸,走出獄牢,痛罵劊子手:“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只要革命能成功,我能為國為民而死,死亦甘心!”他壯烈就義時,高呼“打倒國民黨軍閥!中國共產黨萬歲!”……直至心臟停止跳動。杜松海被槍殺后,尸體被截成四段,敵人用刺刀刺吊著他的肢體環(huán)城游街示眾,從后北門游行至南門橋頭城門外曝尸。龍巖人民觸景無不痛心落淚,咒罵國民黨反動派殘忍。英勇就義時,杜松海年僅31歲。
杜松海同志把畢生精力獻給黨的壯麗事業(yè),獻給閩西老區(qū)人民。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閩西人民懷念!他參加革命斗爭的一生為閩西老區(qū)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榜樣,永遠受到閩西老區(qū)人民的尊敬和紀念!
(作者:中國國際新聞出版社 世界文藝雜志社駐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