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出版史地位

      2017-01-26 13:31:18萬安倫位聰聰
      中國出版 2017年3期
      關鍵詞:印刷技術木刻版畫

      □文│萬安倫 位聰聰

      目前對木刻版畫的研究多是從其藝術特征、創(chuàng)作技法等角度考察,偏重于美術史,鮮有從出版史角度論述。中國古代木刻版畫主要以插圖、年畫、年歷、畫譜等形式出現,在出版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亟須再認識。

      一、木刻版畫是中國雕版印刷技術的重要源頭

      雕版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發(fā)明,學界普遍認為,印章、碑拓是雕版印刷術的直接源頭,這兩者為文字的雕版印刷提供了重要的復制思想和技術借鑒。但實際上,木刻版畫也是雕版印刷復制思想和印刷技術的重要源頭之一。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8年)的《金剛經》是有確切年代可考的第一幅雕版印刷作品,其扉頁為《釋迦牟尼說法圖》,就是佛教題材版畫。莊子說“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而該佛像版畫的畫面精美,墨色勻稱,印刷清晰,較之雕版文字顯得更成熟,絕非初期作品,隨后的大量雕版印刷作品也都是圖文并茂的佛經。這說明,木刻版畫比雕版印刷產生更早,發(fā)展更成熟。因此,有理由相信,雕版印刷技術極有可能受到木刻版畫的重要影響。換就話說,我國木刻版畫有可能也是雕版印刷技術的重要源頭。

      首先,刻畫符號比文字符號歷史更為悠久。木刻版畫的歷史悠久,技術發(fā)展完善。其淵源可以追溯至石器時代的陶器刻畫、巖石刻畫等硬質出版形式。在蔡倫改進推廣造紙術之前,絹、帛等是與竹簡木牘同等重要的出版載體。與之相對應,木刻版畫的早期表現形式就是印染,即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帛上。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紙發(fā)明后,這種木刻版畫印刷技術就可能把布改成紙,成為雕版印刷品了。

      其次,在《金剛經》之前,已存在采用木刻版畫印制的佛像作品。公元前2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與中國人的禮儀習俗相融合,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在統(tǒng)治者的推動下,佛教在全國范圍前所未有地普及發(fā)展,供奉佛像成為佛教徒虔誠的禮拜形式。王國維在佛畫《大圣毗沙門天王像》題記中說:“古人供養(yǎng)佛菩薩像做功德,于造像、畫像外,兼有制版?!盵1]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有捺印佛像,大多是圖像重復復制的千佛像,上有曾熙題字:“敦煌石室經卷,予見南齊書經,其背皆印千佛像,畫法亦同此卷,豈其同出一手耶?”[2]因此,可以確定,最晚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形制完備的木刻版畫,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和技術借鑒。

      筆者認為,印章、拓印、木刻版畫三者共同啟發(fā),相互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由此開啟從手抄復制到印刷復制的新時代。

      二、木刻版畫促進饾版、拱花等彩色套印技術的進步

      印刷技術是整個出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決定著出版物的質量和復制效率,其發(fā)展經歷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彩色套版印刷等階段,其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誕生與木刻版畫關系密切。與文字印刷不同,木刻版畫的印刷對于色彩的要求較高,僅靠黑白線條造型的單色木刻版畫無法滿足大眾需求,這就促使創(chuàng)作者們紛紛探索彩色印刷方法,推動出版業(yè)告別黑白年代,進入色彩斑斕的時代。

      彩色套印的核心技術為“饾版”和“拱花”。所謂饾版就是把一個畫版分成若干塊版,每塊版代表畫面的一部分,然后逐塊加印到同一載體上,拼集成整體彩色畫面,因其狀如拼湊饾饤,故名饾版。用饾版印刷是一件非常細致復雜的工作,所印畫作顏色深淺、陰陽向背,極為逼真。所謂“拱花”,是一種不著墨的刻版印刷方法,即用凸凹兩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紋,與現代印刷術中的凹凸印刷、浮雕印刷相似,畫面的云影波光、花卉蟲魚都清晰地突現在畫面上,更富神韻。

      這兩種技術的發(fā)展成熟都與徽州人胡正言組織刻印木刻版畫有關。明代崇禎末年,胡正言帶領20多名刻工經過20多年雕版印刷了《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這兩部書采用饾版、拱花等彩色套印技術,畫面色彩細膩豐富,色澤溫潤,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劃時代的佳作。清代康熙年間還采用該技術刻印了《耕織圖》《芥子園畫譜》等,都體現了相當高的印刷水平。近代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都將其作為臨摹學習的范本,足見其藝術水平之高。20世紀30年代在魯迅和鄭振鐸主持下,《箋譜》由榮寶齋翻刻重印,“對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木刻版畫有重要影響”。[3]饾版和拱花等木刻版畫技術的發(fā)明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彩色套印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得印刷復制技術又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木刻版畫推進圖書美編和裝幀藝術的發(fā)展

      圖書美編通過靈活組織各種元素,如文字、插圖、線條、色塊、空白等,整體編輯布局,使圖書既方便閱讀,又能滿足審美需求。古代木刻版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圖書插圖,根據文章主題進行構圖,以突出主題思想,并輔助讀者閱讀理解文本內容。

      根據肖東發(fā)《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一文所述,“今存余象斗刊刻的20種小說無一例外都附有插圖,其中14種采用上圖下文的流行樣式,3種采用上評中圖下文的款式,2種采用圖嵌正文中的形式,另有1種是較為特別的正文分上下兩檔的大型開本,同樣也附有插圖”,[4]足見插圖在中國古代刻本圖書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插圖編排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這種差異和流變體現出中國古代出版業(yè)美術編輯的不同傾向。

      在插圖位置和畫幅方面,宋代建陽書坊版本多為上圖下文,圖畫扁平、短小,多為橫幅,古樸簡率,線條粗放,充滿古趣。隨著木刻版畫技藝和古代圖書出版業(yè)的發(fā)展,插圖在圖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明代,以南京為中心刊刻的圖書插圖多為整版半幅或前后頁合拼成一大幅,附有插圖的書籍絕大部分是通俗讀物,售價也很低廉。當時的插圖本在書名上多冠以繪像、繡像、全像、全相、出相、補相等字樣,以期引起讀者注意,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這也說明插圖本圖書是一種頗受市場歡迎的圖書品類。

      在畫面題詞方面,唐五代佛教版畫多豎幅兩側題詞,這種格式一直沿用到宋元,直到明初還有。如《重刊元本題評西廂記》,其中有一幅圖,橫標是“白馬解困”,兩邊豎標是“普救賊圍,張學士待姻盟才伸簡牘;蒲關兵至,杜將軍為友誼始動千戈”。明代后期開始打破這種呆板的形式,字句或長或短,題在畫面最恰當的位置,這種題詞更成為整個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木刻版畫推動出版物的大眾閱讀和社會傳播

      在古代中國,書籍的生產效率長期低下,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書籍被士人和統(tǒng)治者階層壟斷,各類出版物往往只在上層社會流動。宋代以來,市民經濟不斷發(fā)展,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對于文化的消費需求也隨之增長,書籍開始走下殿堂和神壇。以前很少接觸到書籍的人們逐漸加入到閱讀的讀者行列,形成了一個新的大眾讀者群,較之過分修飾的文字表達和抽象思索,他們更喜歡畫面感的直觀表達和實用性情感宣泄。而木刻版畫的出現,滿足了新讀者群的閱讀需要,使世俗大眾即使不能體味作者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也能做到看圖識文,得到娛樂和教化。

      正如高彥頤所指出,“插圖小說書籍的時髦幫助改變了閱讀的特定含義,此文本與視覺的混合,亦蔚為晚明江南大眾浮世的一大特征”。[5]為迎合日益關注俗世愉悅的風習,照顧文化程度不太高的讀者,同時也為了促銷,越來越多的出版商致力于使書籍的頁面變得更加漂亮,插圖成為時尚,從四書五經到幼童讀物、古文選本,幾乎都要插些木刻畫。日益平民化、通俗化的出版內容通過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印刷,傳播到更為廣泛的社會領域,推動了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和出版物的大眾化。

      戲曲和小說等“雜書”的盛行充分體現了木刻版畫對出版物大眾化的推動。元代《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等小說均采用上圖下文的形式,插圖幅面雖狹長而不廣,堪稱小型的連環(huán)故事畫。明代凌濛初所刻的朱墨本戲曲小說《董解元西廂記》《邯鄲記》等,畫面清潤秀麗,堪稱完美的藝術品,深受市民大眾喜愛。

      同時,其他的木刻版畫,尤其是年畫和年歷,則更大范圍地流行于廣大的尋常百姓之家?!吧綆p水涯無不到,窮鄉(xiāng)僻壤無不入”,木刻年畫年歷成為中古以來流傳最為普遍深入的印刷品,而年歷則更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木刻復制,年畫和年歷的價格低廉,題材也多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題材,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出版物的大眾化發(fā)展。

      五、結語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出版史中,木刻版畫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雕版印刷術誕生的重要源頭,極大地促進了印刷技術,尤其是彩色套印技術的發(fā)展。有別于文字的抽象描述,畫面?zhèn)鬟f的信息更為直觀、清晰,木刻版畫也有力地推動了出版物的大眾閱讀和傳播。同時,中國古代木刻版畫也推進了圖書美編、裝幀藝術的發(fā)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魯迅倡導新興木刻,將中國古代木刻版畫與西方版畫創(chuàng)作相結合,使版畫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注釋:

      [1]郎菁. 中國雕版藝術的一朵奇葩—佛經版畫概說[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6(4)

      [2]肖東發(fā). 中國印刷圖書文化的源與流[J]. 圖書情報工作, 2000(7)

      [3]萬安倫.現代出版視野中的魯迅[J].魯迅研究月刊,2012(10)

      [4]肖東發(fā). 建陽余氏刻書考略[J]. 文獻,1984(196)

      [5]高彥頤. 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42

      猜你喜歡
      印刷技術木刻版畫
      版畫作品選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躍》減版油套木刻
      民族藝林(2020年4期)2021-01-13 03:07:18
      木刻年畫
      少兒美術(2020年4期)2020-12-06 06:00:02
      第十屆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
      第十屆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
      第十五屆畢昇印刷技術獎在京揭曉
      出版與印刷(2019年4期)2020-01-15 02:11:22
      逐風騎行——擦色刻版畫
      少兒美術(2019年8期)2019-12-14 08:07:02
      拓印版畫是這樣做出來的
      小小藝術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揚州雕版印刷技術的興盛和傳承
      遂宁市| 景宁| 藁城市| 哈巴河县| 海阳市| 湖口县| 东港市| 黎平县| 罗江县| 驻马店市| 元氏县| 措勤县| 昭平县| 搜索| 富锦市| 奉贤区| 浏阳市| 瓦房店市| 榕江县| 陵水| 侯马市| 永登县| 信宜市| 玛多县| 彭泽县| 广安市| 仁寿县| 海安县| 乌兰浩特市| 乐陵市| 伊吾县| 陇南市| 托克逊县| 阳城县| 将乐县| 东源县| 利川市| 潜江市| 新绛县| 错那县| 旺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