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燦鵬(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
南朝梁劉孝標(名峻,字孝標,462—521)撰《辯命論》一文,是中古文學史、思想史上的名篇。關于此文寫作年代,學術界的看法頗多歧異,據(jù)筆者見聞所及,主要有以下五種觀點:
甲、天監(jiān)四年(505)前后。[1]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7頁,此部分撰者趙紀彬。又見趙紀彬:《趙紀彬文集3》,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頁。
乙、天監(jiān)初至七年(508)以前。[2]曹道衡:《關于〈文選〉中六篇作品的寫作年代》,《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2期,第27頁。
丙、天監(jiān)八年(509)或稍后。[3]羅國威:《書〈梁書·劉峻傳〉后》,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4期,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77頁。哲學卷編委會編,潘富恩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哲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11頁,撰者潘良楨。陳文新主編,汪春泓分冊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兩晉南北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頁。
丁、天監(jiān)十一年(512)。[4]曹道衡、沈玉成編撰:《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28頁,“劉峻”條。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卷4,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25—526頁。
戊、天監(jiān)十五年(516)以后。[5]何融:《〈文選〉編撰時期及編者考略》,《國文月刊》1949年第76期,第26頁。林聰明:《昭明文選研究》,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5頁。王玫、王江玉:《劉孝標年譜簡編》,《文獻》1998年第3期,第14頁。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412頁。韓暉:《〈文選〉編輯及作品系年考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63頁。力之:《〈文選〉劉孝標徐悱作品之作時辨》,《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6—8頁。宋華禮:《劉峻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23—26頁。
在文學史研究中,《辯命論》的寫作年代問題,與《文選》收錄作品時間下限、編序原則、成書年代等問題有密切關聯(lián),因而特別受到學者的重視。
關于《辯命論》寫作年代問題,學者觀點互歧,主要原因在于《梁書》和《南史》關于《劉峻傳》記載的差異。
《梁書》卷50《文學下·劉峻傳》云:“高祖招文學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進,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動,不能隨眾沉浮,高祖頗嫌之,故不任用。峻乃著《辯命論》以寄其懷……”劉孝標引起梁武帝嫌惡的情形,《南史》卷49《劉峻傳》有載:“武帝每集文士策經(jīng)史事,時范云、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悅,加其賞賚。會策錦被事,咸言已罄,帝試呼問峻,峻時貧悴宂散,忽請紙筆,疏十余事,坐客皆驚,帝不覺失色。自是惡之,不復引見?!睋?jù)《梁書》卷2《武帝紀中》,范云卒于天監(jiān)二年五月,知此策錦被事在天監(jiān)二年之前;安成王秀于天監(jiān)七年五月為荊州刺史,引劉孝標出任戶曹參軍,乙說《辯命論》撰于天監(jiān)初至七年以前,理由如是。乙說頗有見地,但稍欠精確。
又《梁書·武帝紀中》載安成王秀于天監(jiān)十一年十二月征為中衛(wèi)將軍,學者認為劉孝標隨安成王秀入朝,得聞梁武帝有關管輅之議,乃作《辯命論》,丁說立論出此。按《梁書·劉峻傳》云:“安成王秀好峻學,及遷荊州,引為戶曹參軍,給其書籍,使抄錄事類,名曰《類苑》,未及成,復以疾去,因游東陽紫巖山,筑室居焉。”據(jù)此,知劉孝標在荊州撰《類苑》未成,即以疾去,隱居東陽,傳中并未言隨安成王秀入朝。丁說根據(jù)不足,難以征信。
《南史·劉峻傳》下文又云:“及峻《類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諸學士撰《華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見用。乃著《辯命論》以寄其懷?!睂W者因此認為《辯命論》的寫作,在《類苑》成書之后。至于《類苑》的成書年代,又有天監(jiān)八年[1]蕭艾:《劉孝標及其〈世說注〉》,《湘潭大學學報》(語言文學)增刊1985年第52期,第22—23頁。羅國威:《書〈梁書·劉峻傳〉后》,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4期,第277頁。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頁。、天監(jiān)十五年之前[2]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頁。王玫、王江玉:《劉孝標年譜簡編》,《文獻》1998年第3期,第14—15頁。王玫:《劉孝標生平事跡三考》,《文獻》2000年第4期,第52—53頁。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第411頁。韓暉:《〈文選〉編輯及作品系年考證》,第362—363頁。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頁。宋華禮:《劉峻研究》,第25—26頁。按劉汝霖、吳光興系于天監(jiān)十四年。等不同的觀點。丙說、戊說認為《辨命論》寫成于天監(jiān)八年或天監(jiān)十五年以后,原因即此。而《梁書·劉峻傳》的記述,則先言劉孝標天監(jiān)初入西省典校秘書;省視兄青州刺史劉孝慶,坐罪免官;安成王秀遷荊州引為參軍,編撰《類苑》未成而去,隱居東陽為《山棲志》;繼又言梁武帝招文學之士,劉孝標率性而動為帝所嫌,乃著《辯命論》云云?!读簳泛汀赌鲜贰逢P于《劉峻傳》的敘事順序頗有不同,丙說、戊說只據(jù)后出之《南史》立論,似略嫌拘泥。
根據(jù)我們粗淺的考察,上述五種觀點之中,以甲說為是,《辨命論》當寫于天監(jiān)四年前后。唯前賢持此說者未作考辨,不知根據(jù)云何,今梳理相關史傳,為補新證如次。
《梁書·劉峻傳》載:劉孝標《辯命論》寫成之后,當時學者劉沼曾與他反復論難,“論成,中山劉沼致書以難之,凡再反,峻并為申析以答之。會沼卒,不見峻后報者……”(《南史·劉峻傳》略同)可知在劉沼去世之前,《辯命論》已經(jīng)寫成。劉沼的卒年,《梁書》、《南史》的《劉沼傳》皆未明言[1]李金星《梁書文學傳疏證》(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第110頁)說:“劉沼卒年失考。疑或在天監(jiān)四、五年間?!钡醋骺甲C。,但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其職官履歷而獲得答案。
《梁書》卷50《文學下·劉沼傳》云:“天監(jiān)初,拜后軍臨川王記室參軍,秣陵令,卒?!薄赌鲜贰肪?9《劉沼傳》云:“位終秣陵令?!盵2]初唐失撰人名《文選注》云:“劉沼為秣陵令,孝標從兄?!眳⒁娏_國威:《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證》,《敦煌本〈文選注〉箋證》,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30頁。據(jù)《梁書》、《南史》劉峻及劉沼傳,劉孝標為平原平原人,劉沼中山魏昌人,二人郡望不同,“從兄”之說疑誤。據(jù)《梁書》卷2《武帝紀中》、卷22《太祖五王·臨川靖惠王宏傳》,天監(jiān)元年,臨川王宏為后將軍,三年正月一日戊申,進號中軍將軍。劉沼任后軍臨川王記室參軍,當在天監(jiān)元年至二年之間。劉沼任秣陵令的時間,我們在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中發(fā)現(xiàn)有記載,該書卷118引《續(xù)異記》云:
秣陵令中山劉沼,梁天監(jiān)三年,為建康監(jiān)。與門生作食次,灶里得一龜,長尺許,在灰中,了不以燔炙為弊。劉為設齋會,放之于婁湖。劉俄遷秣陵令。[3](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118,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826頁。按《續(xù)異記》撰人不詳,李劍國著《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42頁)謂作者當是梁、陳間人。
據(jù)此,知劉沼于天監(jiān)三年任建康監(jiān),既云“俄遷秣陵令”,他任秣陵令的時間大約也在天監(jiān)三年。按兩晉至南朝宋前期,郡縣守宰任期為六年,宋后期至齊梁陳,以三周年為秩滿。[4]參見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381頁。劉沼卒官秣陵令,當未出三年之期限[1]參見曹道衡:《關于〈文選〉中六篇作品的寫作年代》,《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2期,第27頁。唯曹先生考察較為簡略。,故知其卒年應在天監(jiān)六年之前。
劉沼卒后,《梁書·劉峻傳》記,劉孝標為書云:“劉侯既有斯難,值余有天倫之戚,竟未之致也。尋而此君長逝,化為異物……”此書又載梁昭明太子編《文選》卷43,題作《重答劉秣陵沼書》。書中所云“天倫之戚”,唐李善注:“《穀梁傳》曰:‘兄弟,天倫也?!涡菰唬骸窒鹊芎螅熘畟惔??!眳蜗蜃ⅲ骸疤靷愔?,謂兄弟死也?!背跆剖ё嗣ⅲ骸帮髁陣L與標書,兄死,遂未及報。”[2]“秣陵嘗”,原作“尚陵”,此據(jù)羅國威校本。羅國威:《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證》,《敦煌本〈文選注〉箋證》,第30頁?!啊靷悺瑯诵炙?,不得報之書?!盵3]羅國威:《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證》,載《敦煌本〈文選注〉箋證》,第32頁。清人何焯亦云:“當是其兄孝慶云亡?!笨蓮?。[4](清)何焯撰,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卷49,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58頁。(清)余蕭客輯注《文選音義》(清乾隆間刻本,卷7,第30葉下)引劉孝標《自序》:“余禍同伯道,永無血胤。”則解為喪子;袁世碩主編《山東古代文學家評傳·劉峻》(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冊,第301頁)亦解作“兒子死去”。按喪子解晚出,前無所承,似不可信。劉孝標書“余有天倫之戚”后云“尋而此君長逝”,可知劉孝慶、劉沼二人去世的時間接近。
《梁書·劉峻傳》云:“天監(jiān)初……峻兄孝慶,時為青州刺史,峻請假省之……”上文已言劉沼卒年在天監(jiān)六年之前,劉孝慶又先于劉沼去世,則其任青州刺史當不晚于天監(jiān)六年。按宋明帝泰始年間失淮北,僑立青、冀二州,“二州共一刺史”,治郁洲,齊梁承之。[5]參見《宋書》卷36《州郡志二》,《南齊書》卷14《州郡志上》。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19—720頁。胡阿祥:《宋書州郡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36、145頁。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卷8載劉孝標詩《登郁洲山望?!窇醋饔谑∫曅珠L之際。據(jù)《魏書》卷8《世宗紀》、《梁書》卷2《武帝紀中》及卷18《昌義之傳》,梁天監(jiān)五年至六年青冀二州刺史為桓和。[1]《魏書》卷8《世宗紀》云:正始三年正月,“蕭衍冀州刺史桓和入寇南青州”?!读簳肪?《武帝紀中》云:天監(jiān)五年六月庚子,“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前軍克朐山城”。魏正始三年即梁天監(jiān)五年(506)。又《梁書》卷18《昌義之傳》云:“六年四月……以功進號軍師將軍,增封二百戶,遷持節(jié)、督青冀二州諸軍事、征虜將軍、青冀二州刺史。未拜,改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南兗州刺史?!碧毂O(jiān)六年四月昌義之遷青冀二州刺史未拜,改授南兗州刺史,疑仍以桓和為青冀二州刺史。而《梁書》卷16《張稷傳》云:“……尋遷領軍將軍,中正、侯如故。時魏寇青州,詔假節(jié)、行州事?!盵2]《梁書·武帝紀中》載天監(jiān)五年三月,“輔國將軍劉思效破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膠水”。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卷4,第635頁)謂即《梁書·張稷傳》所言“魏寇青州……魏軍退”之事,按魏青州地域與梁青州不同,《張稷傳》魏所寇者梁之青州,二者并非一事,曹、沈說誤?!读簳の涞奂o中》云:天監(jiān)四年十一月辛未,“以都官尚書張稷為領軍將軍”。知張稷行青州事在天監(jiān)四年。既以張稷行州事處理州務,必是刺史有缺,則劉孝慶任青州刺史,當在天監(jiān)四年之前[3]吳廷燮:《宋齊梁陳方鎮(zhèn)年表》,載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664頁,云:青冀二州刺史,天監(jiān)元年至五年為桓和,六年至七年為劉孝慶,前者根據(jù)為《梁書·武帝紀中》天監(jiān)五年六月庚子,“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前軍克朐山城”,后者為《梁書·劉峻傳》“天監(jiān)初,召入西省……峻兄孝慶,時為青州刺史”。按吳表多有訛誤漏略,此條疏于考證,不足據(jù)。,且天監(jiān)四年劉孝慶已卒。故而劉沼的死亡時間,亦當在天監(jiān)四年前后,與前述卒官秣陵令時間相合。
綜而言之,在劉孝慶、劉沼二人去世之前,劉孝標《辯命論》已經(jīng)寫成,并與劉沼展開論難,《梁書》和《南史》的《劉峻傳》對此記載相同,學者都能承認。我們以此作為討論的基點,研究結果表明,劉孝慶、劉沼二人卒于天監(jiān)四年前后,由此可以推斷,劉孝標《辯命論》的寫作年代,當在天監(jiān)四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