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敏
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qū)),山東 泰安 271000
?
論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制度
薛 敏
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qū)),山東 泰安 271000
家事代理,是身份權中配偶權的一項重要內容。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設立,對調整、規(guī)范夫妻關系具有重要作用,是維護財產交易安全、維護交易相對人合法財產權益。我國立法尚未明確夫妻間享有日常家事代理權,但為高效解決家庭瑣事,避免無權代理帶來的困擾。立法應明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構成要件、適格主體。
家事代理權;公平交易;家事范圍;構成要件
“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又稱夫妻家事代理權,指夫妻因日常家庭事務與第三人為一定法律行為時互為代理的權利,即夫妻于日常家務事互為代理人,互有代理權。被代理方須對代理方從事日常家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p>
這項權利是我國《婚姻法》的空缺,只是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中規(guī)定,“夫或妻對夫妻共同共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規(guī)定夫妻均有處分共有財產權。夫或者妻與他人進行日常家事范圍的交易,不需要對方授權,但日常家事的范圍,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均于法無據(jù)。在私法領域,法無禁止皆可為。若不明確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以及日常家事的范圍,實務中的困難將接踵而至,甚至同案不同判。
“日常家事代理權起源于古代羅馬法的家事委任。在古羅馬,根據(jù)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把人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婦女在婚后必須受夫權的支配,不再享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成為他權人。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交易活動日益頻繁,若固守非家長本人不得締結契約的原則,不利于商品買賣與流轉,妻子取得了在丈夫委任下,為民事活動的可能。”漸漸地便產生了日常家事代理權的雛形。隨著貿易發(fā)展、財產私有化,使夫妻一方為任何民事行為之前須與對方協(xié)商變得不合實際,日常家事代理制度便源遠流長、延續(xù)至今。在兩大法系中,家事代理權的起源、范圍、權利限制不同,但始終保持著“日常家庭生活需要”這一基準不動搖。
對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我國《婚姻法》未作出規(guī)定,但司法解釋規(guī)定了,其解釋只是提到了日常需要,何為日常需要并未作明確。因此,有必要明確其范圍。
(一)大陸法系家事代理權的范圍
“《法國民法典》第220條規(guī)定:‘夫妻均有權單獨訂立旨在維持家庭日常生活與教育子女的合同’。”“《德國民法典》第1357條(1)規(guī)定配偶任何一方有權處理旨在適當滿足家庭生活需要的,具有也有利于另一方的效力的事務?!薄斗▏穹ǖ洹吠ㄟ^列舉的方式作出排除性規(guī)定,而《德國民法典》僅作抽象規(guī)定,與我國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英美法系家事代理權的范圍
“英國將家事代理權范圍限定在,妻子管轄范圍之內的、為家庭生活所必須的商品和服務。美國將適用范圍限定在生活必需品。此種源于丈夫對妻子扶養(yǎng)義務的英美法系家事代理權制度,在設定家事代理權范圍時,也是從履行對配偶扶養(yǎng)義務角度出發(fā),其范圍相對較窄。”“如果丈夫能夠證明他已經(jīng)給了妻子足夠的扶養(yǎng)費,那么第三人就會喪失向丈夫要求承擔債務的權利。因為丈夫已經(jīng)給了妻子足夠的扶養(yǎng)費,那其再去購買的物品,就可以被認為或者可以被法官認為這不是必需的。”將日常家事代理權范圍限制于日常家事,成為國際大多數(shù)國家的普遍規(guī)則。
(三)兩大法系差異性比較
在設定家事代理權范圍時,大陸法系將維護交易秩序作為制度考量的出發(fā)點;英美法系將滿足配偶生活需要作為制度考量的出發(fā)點。相比較而言,大陸法系的家事代理權的范圍要大于英美法系。因此,如若界定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日常家事的范圍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為了保護交易相對方,應當對日常家事為限制解釋。
理論界采取列舉的方式,正面肯定與側面否定相結合,對日常家事予以合理界定具體內容如下:
“日常家事包括的內容(1)購買家庭必要的日用品;(2)醫(yī)療醫(yī)藥服務及必要的保健;(3)家庭娛樂、鍛煉及文化消費;(4)個人發(fā)展及子女教育;(5)家庭用工的雇傭決定;(6)基于家庭社交需要向親友為小額財產贈與或接受饋贈等。
對日常家事的除外規(guī)定(1)不動產的處分。在我國主要是指對房產及不動產用益物權如土地使用權的處分。由于這類財產價值較大處分這類財產應該是夫妻意思表示一致,而不應適用日常家事代理。(2)以分期付款形式購買價值較大的財產。由于分期付款購買的財產價值較大,并且期限較長,甚至長達二、三十年,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可能夫妻關系都不存在了,但借貸關系還在。(3)與人身密切關聯(lián)的行為,如繼承權的放棄。(4)夫或妻一方生產經(jīng)營行為或數(shù)額較大的借貸行為?!?/p>
確定一個明確的界限,避免夫或妻無權代理引發(fā)的一系列爭議。第三人也可以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法則,推斷對方是有權處分或是無權代理,降低交易風險。
家事代理權制度的設立,是適應日新月異、高速發(fā)展社會的需要。在追求“公平、效率、利益”的時代,家事代理權的存在將繁瑣家事的解決化繁為簡,提高了辦事效率,獲得時間能夠帶來的期待利益。
若將夫或妻一方任何代理行為都視為日常家事代理,會損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如,丈夫為討情婦歡心,將夫妻婚后夫妻共同財產購買的登記在他名下的房屋,贈與情婦。
(一)權利主體是合法配偶
這項權利是身份權中配偶權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完成結婚登記手續(xù),便取得。事實婚姻中是否有家事代理權的存在,無法可依,筆者認為,合法有效婚姻的始于登記,事實婚姻并未履行法定程序,不能一概認為事實婚姻當事人享有日常家事代理權?!霸诖箨懛ㄏ祰遥沂麓頇鄡H存在于具有具有合法婚姻關系的夫妻之間,但在日本,有學者也認為事實婚姻的夫妻應可以準用日常家事代理權”。
英美法系對這項權利主體規(guī)定地過于廣泛包括具有同居關系的男女雙方,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對日常家事代理權的主體應作限制性理解,自夫妻分居之日起,便不再享有日常家事代理權。
(二)行為人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能力受到立法限制,超越限制,或無效或效力待定。日常家事代理權設立的目的,對外是維護交易安全;對內在于高效解決瑣碎家務。若讓限制行為能力人為代理,須被追認,才能生效,這與家事代理權設立之初衷相悖。
(三)相對方善意且無重大過失
受讓人受讓動產或不動產時,不知道轉讓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此《物權法》中“善意”的界定。在家事代理權制度中,善意第三人的判斷標準,亦應如此。夫或妻主張相對方不夠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四)處分夫妻共同財產是為了解決家事
夫妻一方在家事范圍之外與第三人為買賣行為,不是為了解決家事,不符合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目的。“妻對于家務,濫用法律上賦予的代表權或被證明無行使該權利的能力時,夫可全部或部分的剝奪其代表權。妻被剝奪代表權,并經(jīng)主管官廳公告該權利被剝奪后,始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夫妻一方濫用前項代理權(指日常家事代理權)時,他方得限之。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一方在日常家事代理權范圍之外為民事法律行為,另一方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控制,剝奪部分或全部代理權,并非僅針對某一具體的代理行為,帶有一定的懲罰性,使得配偶一方為家事代理時,三思而后行。
[1]陳葦.婚姻家庭繼承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64-165.
D
A
2095-4379-(2017)20-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