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習傳統(tǒng)文化,提升個人魅力

      2017-01-27 11:12:12曹萃麗
      科學中國人 2017年9期
      關鍵詞:中庸道家家國

      曹萃麗

      中共輝縣市委黨校

      學習傳統(tǒng)文化,提升個人魅力

      曹萃麗

      中共輝縣市委黨校

      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它,可以從中汲取深深的智慧,是我們立身養(yǎng)德、處世待物的根本,也是我們提升個人魅力的不竭的源泉,更是我們這個民族不斷前進的堅實的人文基礎。

      傳統(tǒng)文化;家國情懷;中庸和諧;兼收并蓄

      中華民族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磨礪與融合,凝聚與發(fā)展,既吸納萬物又獨具風采,各派學說融匯為各有主張、但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絢麗繽紛而多元一體、博大精深而樸實雋美的傳統(tǒng)文化。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小史》中說:“如果人類將來日益聰明,想到他們需要內(nèi)心的和平和幸福,他們就會轉(zhuǎn)過來注意中國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這份祖先留給我們的悠久而厚重的文化資源,從中汲取深深的智慧,是我們這個民族不斷前進的堅實的人文基礎,也是我們提升個人魅力的不竭的源泉。

      一、家國情懷是立身養(yǎng)德之本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所以才有了管仲的“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同頻共振,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休戚與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壯懷激烈。才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才有了“位卑未敢忘憂國”。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tǒng),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yè)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少小離家建功立業(yè),幾乎成為一以貫之的文化傳統(tǒng)?!罢摹⑿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tài)度相互結(jié)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

      家國何以能成為信仰?因為千年積淀,燦若星辰的華夏傳承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家國在我之前存在,又將在我之后永存”,這樣的家國信仰由祖祖輩輩繼承、發(fā)展而來,是又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逐漸完善成熟。家國讓我們有了責任和擔當,精神有了歸屬,生命有了意義。

      家庭是國家和社會的組成部分,國家和社會是家庭的外部保護者。更好地兼顧小家與國家,將對家的情意深凝在對他人的大愛、對國家的擔當上,人生才能真正達成圓滿。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到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家國思想一脈相承,把個人價值寄托在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與奮斗中,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托舉復興使命,每個中國人都應有這樣的使命自覺。

      二、中庸和諧是處世待物之道

      中庸和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鬃犹岢觯憾Y之用,和為貴。強調(diào)了和諧的作用??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不僅僅是儒家,諸子思想在歷史長河中慢慢交流融合,關于中庸的表述,如過猶不及、剛?cè)嵯酀?、統(tǒng)籌兼顧、情理均衡、隱惡揚善等等,在道家、墨家、佛家等眾家思想中也有不少。對于中庸思想,孔子最經(jīng)典的闡述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業(yè)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為人處事上,中庸思想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做事能不偏不倚,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庸”。所謂“中庸”,不是折衷與調(diào)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做到適度,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從而實現(xiàn)人際和諧,社會和諧?!赌先A經(jīng)》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中庸是種權(quán)衡,是自己不被自己絆倒的方法。現(xiàn)代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無不影響著人的心理,使人行為失據(jù),離中庸?jié)u遠,做事不是不到位,就是過分,甚至朝三暮四,在信念上隨風倒。處事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際基礎,才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不會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备嬖V我們,即使美好的品行,做起來也要有度,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里卻不過分的甜,海產(chǎn)的魚蝦雖然腌在缸里卻不過分的咸,要能把持住這種不偏不倚的尺度,即要求“中和”。而這種“中”與“和”,要把握的恰到好處,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能只是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是要通過修養(yǎng)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情和品質(zhì)中,成為人的美德。所謂“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昂椭C”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與世界最大的需求概括,努力構(gòu)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使萬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對內(nèi)致力構(gòu)建和諧社會,對外呼吁共建和諧世界,是和諧的最高境界,是中華文化深邃智慧的體現(xiàn)。

      三、兼收并蓄是融匯提升之法

      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心系家國、忠恕仁愛,道家的瀟灑自然、無為無不為,佛家的慈悲天下、諸法緣會而生,這三家思想構(gòu)成的中華文化的主體,蘊涵的思想精華,是中國人立國、為官、作人的基本依據(jù)。三家文化合流又互補,古人曾對三家在人生哲學方面的互補性有過精辟的總結(jié),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道、釋互補,除此之外,諸子百家共存,表現(xiàn)出多元一體的思想格局。對于個人來說,學習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才能使個人魅力不斷提升。

      儒家著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質(zhì)和社會本質(zhì)。它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節(jié)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獨等思想,可以讓人見賢思齊,努力精進,或慎獨留意、避免犯錯。至圣先師孔子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亞圣孟子的“仁,人之安宅也”、宋明理學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論述,都是在強調(diào)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性”在于她有愛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會性。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追求經(jīng)濟利益,追求成功甚至不擇手段,這些思想對加強對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等培養(yǎng)有很大的作用,儒家提倡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和“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樂天知命精神相輔相成,成就人博大的胸懷,讓人不會有憂愁感,失落感,使社會更加奮發(fā)向上。

      學習道家,學習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暗溬猓V?,福兮,禍之所伏,”“未雨綢繆”,“居安而思?!备嬖V我們事物有兩面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告訴我們了解事物要全面。道家又非常講究策略的,為了戰(zhàn)勝敵人,必須“欲擒而故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等。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柔弱的水可以穿透最堅硬的巖石,實際的軟弱卻無堅不摧,深刻的體現(xiàn)了道家的辯證法。

      道家追求無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保ㄋ吹鄄皇菬o為而治的嗎?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貴,令人恭敬地面對南方而已)。同時又追求道德完美,要人們掙脫外物之累,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貴真”、“回真返樸”,追求自然本質(zhì),從而成為至人真人。

      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與巨大壓力,會讓人時常焦慮,從而產(chǎn)生心理問題,對于普通大眾來言,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某些現(xiàn)象的不公,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和籍慰,而佛教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佛教讓人在生活中參悟,在參悟中可以解脫。佛教講究善惡有報,認為人現(xiàn)在的生活是過去的業(yè)報,將來的生活又取決于現(xiàn)在的善惡,這種說法,對人有極強的約束作用。佛教不僅強調(diào)度己,更強調(diào)普濟眾生。佛教的安撫寬慰作用,可以讓人心靈凈化,讓人走出悲觀,擴大胸襟,以包容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看到并擁抱積極而有意義的人生。

      儒家的入世有為、道家的超世無為、佛家的出世空無思想對中國人的靈魂多面性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質(zhì),她們思想的最終目的都是使人們實現(xiàn)和踐履這種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終過上有意義和價值的生活。

      [1]“家國情懷”,中國人的精神氣脈

      [2]中庸的處世之道

      [3]論孔子思想中的和諧理念

      猜你喜歡
      中庸道家家國
      中庸自明
      家國兩相依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家國情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周宁县| 潼关县| 政和县| 平利县| 吉林市| 白朗县| 红桥区| 桦川县| 铅山县| 临湘市| 鄂托克旗| 青浦区| 桑植县| 阳东县| 锦屏县| 晋宁县| 新竹市| 郴州市| 中阳县| 运城市| 天津市| 关岭| 玛曲县| 理塘县| 沐川县| 信宜市| 仙游县| 平凉市| 金门县| 凤台县| 句容市| 恩施市| 义乌市| 城固县| 广水市| 宣恩县| 瑞丽市| 莲花县| 香格里拉县| 东兰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