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旭 東
(周口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河南 周口 466001)
?
南陽屈原傳說中屈原形象概說
唐 旭 東
(周口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在河南南陽,至今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屈原的故事傳說,反映了屈原文化對該地區(qū)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南陽屈原故事傳說主要塑造了屈原憂國憂君、忠言直諫、同奸佞作堅決斗爭的忠臣形象、愛民如子的官員形象、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民眾的保護神形象和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形象。有些形象是歷史上的屈原應(yīng)該有和可能有的,有些形象則是民間理想化的形象,是民間根據(jù)自己的理想演繹出來的形象。但這些形象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了作為楚人后裔和楚文化發(fā)祥地的南陽民間對屈原的敬仰與愛戴。
南陽;屈原;傳說;形象
河南南陽地處戰(zhàn)國時期秦楚交界,是秦楚交通要沖,楚國西北地區(qū)的重要屏障,也曾是楚國的始封之地和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南陽地區(qū)至今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屈原的傳說,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學(xué)界目前對這些故事傳說尚未展開深入研究。茲不揣冒昧,對這些傳說中的屈原形象進行探究,以期拋磚引玉。
南陽屈原傳說塑造了屈原憂國憂君的忠臣形象,描述非常細膩真切。如任方遠《屈原崗與屈原》:“楚懷王三十年(前209年)秦王約楚懷王會于武關(guān)……懷王聽信讒言,離開楚國向武關(guān)進發(fā)。屈原從齊國歸來,聽到這消息,星夜兼程,追趕懷王車駕,一路上風(fēng)塵仆仆,連鞋子都跑掉了,頭發(fā)都披散著,也顧不上收拾這些?!盵1]20-21李國選《屈原扣馬崗傳奇故事》描寫屈原追趕懷王“氣喘馬吁,披頭散發(fā),喊聲如雷,使懷王大驚,深有戰(zhàn)車欲停、戰(zhàn)馬步縮、欲破河山之感”[1]46。這些細節(jié)描寫生動真切地表現(xiàn)了屈原為了盡快趕上并諫阻楚懷王而憂心如焚、心急火燎的急切心情和忠君愛國的一片誠心。這組傳說還通過屈原崗一帶百姓救助屈原療傷過程中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了屈原憂國憂君的忠心:“在大家的勸說下,屈原同意去霄山養(yǎng)傷,只是他放心不下楚王前去,并讓人傳信自己的舊部,讓他們知道屈原還活著,屈原的志向還活著。”[1]49“屈原在霄山溝內(nèi)……不覺想起老者每天給他洗擦療傷用的山艾,便嘆了起來,自言自語道:‘艾療吾傷,國傷誰療?’”[1]49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憂國憂君,一片忠心從諸多細節(jié)中時時流露出來,極大地突出和強化了屈原憂君憂國、忠君愛國的偉大形象。
劉道丙、封光釗《屈原崗的傳說》中,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勸諫,惱羞成怒,把屈原貶為平民。當楚懷王繼續(xù)驅(qū)車西行的時候,“屈原站在高高的山岡上,手撫著挺拔的青松,眼望西去的將士,不覺流下了熱淚。一想到這些楚國子弟兵,不久即將戰(zhàn)敗被殺、被俘,屈原真是心如刀絞,為楚國的江山擔(dān)憂”[1]42。應(yīng)該說這個傳說最后定格了屈原撫松西眺熱淚長流的特寫畫面,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生動地表現(xiàn)了屈原的“憂”,雖然已經(jīng)被廢為庶人,不再“居廟堂之高”,但屈原仍然憂國憂民,為楚軍將士和楚國的前途和命運而憂。其實他已經(jīng)知道,西征將士的命運是注定了的,楚國的命運也是注定了的,但他沒有辦法阻止,他悲憤無奈,只能為這些即將死去的將士、為祖國哀痛地灑下一行熱淚。但屈原憂國憂民的忠臣形象,屈原奮不顧身的精神卻像挺拔的青松一樣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
在南陽屈原傳說中,還塑造了屈原忠言直諫的諍臣形象。所謂忠言直諫是指以發(fā)自內(nèi)心的忠誠和直言不諱的話語切中時弊,對君王進行勸諫,正因為其直言不諱,才顯得深刻、令人警醒,但也最容易激怒上司,使自己付出沉重代價。劉道丙、封光釗《屈原崗的傳說》以楚懷王受到張儀欺騙羞怒伐秦為背景,展開了屈原進諫楚懷王的畫面:“屈原翻身下馬,拱手叩見懷王。懷王卻怒火滿腔,全不理睬,繼續(xù)西進。屈原見懷王戰(zhàn)車不停,面如冰霜,就把心一橫,想道:‘今兒個,即便是戰(zhàn)車把我碾成肉泥,我也要攔住他的去路?!谑?,他幾個箭步,奔到懷王馬前,攔在大道中央,雙膝跪下,請求懷王停車。懷王沒法,只得怒氣沖沖地命令車子慢慢停了下來。屈原上前向懷王說:‘大王,臣到此——’懷王冷笑一聲,聳聳肩膀,打斷屈原的話說:‘你千里迢迢追趕到這里的用意,我早就知道,還不是千方百計阻攔我出兵秦國么!’屈原回答:‘臣這次趕來,正是這個意思。六國為了共同抵御強秦,必須結(jié)成盟友。且不可中了秦王挑撥離間的奸計。大王這次率兵伐秦,孤軍深入,臣擔(dān)心——’懷王早就聽厭了屈原講的這些道理。眼下正當出兵秦國的時候,他又來半道攔車諫阻,說出這些不吉利的話,懷王不禁火冒三丈,當即呵斥:‘屈原,我念你忠心保楚,因此你再三擋我的道,都沒有向你問罪。誰知你不識高低,又趕來攔截戰(zhàn)車,你,你……’屈原一心為了楚國安危,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兩眼噙淚,繼續(xù)說:‘大王,且不可中了張儀的詭計,秦王用心何等明白,請大王三思!’懷王厲聲喝道:‘我這次出兵秦國,正是為了報張儀欺辱的仇恨!如果破了咸陽,一定要把他刀剁斧劈,奪回六百里疆土?!终Z重心長地勸懷王說:‘大王如果為報此仇,輕易出兵,孤軍深入,必將——’懷王忙問:‘必將怎樣?’屈原直言道:‘必將敗北?!瘧淹跻宦牐淮笈亚H為平民。然后,他就驅(qū)車西行了。”[1]41-42這一段描寫,把屈原的忠誠直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必將敗北”的話語的確直言不諱,因為楚國本來就是個非常重視鬼神、非常崇信巫祭的國家,而且楚懷王又是一個“隆祭祀,事鬼神”[2]1260的昏王,屈原“必將敗北”的話語自然會使他將其視為極不吉利的讖言,其惱怒可想而知,而屈原不惜以這樣的話來諫阻楚懷王,則表現(xiàn)了他對楚懷王、對楚國的高度責(zé)任心和極端的忠誠。又如任方遠《屈原崗與屈原》中寫屈原“終于在屈原崗追上了楚懷王的車駕。屈原上前拉著懷王的馬韁,跪地泣血以諫:秦乃虎狼之國,大王不可前往,難道大王忘了之前的教訓(xùn)了嗎”,屈原所謂“之前的教訓(xùn)”是指楚懷王被張儀誘騙齊楚絕交,楚懷王惱羞成怒兩次伐秦都狼狽敗北。屈原此時重提此事,本想提醒楚懷王不要忘記上次受騙的慘劇,但屈原錯了,楚懷王此時已經(jīng)昏聵糊涂、利欲熏心,他不但不認為這是屈原的忠言直諫之辭,“反倒認為屈原這話是在揭他的短。于是讓人拖開屈原,揮鞭絕塵向西而去”。但屈原忠誠直諫的諍臣形象卻長留世間。
屈原的忠直不但體現(xiàn)在他直言進諫,還體現(xiàn)在不怕觸怒懷王,反復(fù)進諫。封太西《屈原崗的由來》:“當年楚懷王要去秦國,屈原勸他不要去。懷王不聽,坐車走了。屈原就坐車趕到霄山東邊的土崗上,再次勸說,‘去了危險’。懷王仍不聽,屈原只好坐著車,回楚國都城去了。”[1]18陳景濤《西峽縣回車地名的由來》:當楚懷王得知自己被張儀欺騙后,“怒發(fā)大軍,西征伐秦。雖經(jīng)屈原多次諫勸,懷王不聽仍堅持伐秦,還把屈原放逐到漢北,不讓其過問朝政。當屈原聽到懷王率領(lǐng)十萬大軍西征的消息后,當即從江北身騎一馬從后面飛馳追來,屈原跪在懷王戰(zhàn)車前,再次力諫懷王:‘大王,我們已經(jīng)上了秦國一次當,千萬不能再入秦境,否則將大禍臨頭,請大王調(diào)轉(zhuǎn)馬頭回車郢都吧!’懷王令軍士將屈原拉開,繼續(xù)揮師西進……一年后,秦王……邀懷王到秦地武關(guān)相會。這次又是屈原力諫勸阻,在懷王之子子蘭和靳尚大夫的唆使下,懷王去到武關(guān),被囚三年,最終死在異國”[1]25。盡管這兩則傳說對屈原反復(fù)進諫楚懷王的事跡還只是流于概括的敘述,缺乏具體生動的描寫,但屈原在身遭猜忌,被放逐到漢北,不許過問朝政的情況下,還一再諫阻懷王伐秦、去武關(guān)會盟,可謂忠心不改,矢志不渝。
屈原之所以這樣不顧一切直言進諫,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正像劉道丙、封光釗《屈原崗的傳說》中所表現(xiàn)的,“為了楚國的安危,也為了天下人,什么災(zāi)難我也不怕”[1]40-41。深刻揭示了屈原反復(fù)直言進諫的內(nèi)在深層原因。
南陽屈原傳說中,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也是在他同禍國殃民的奸臣的堅決斗爭中展現(xiàn)的。如李國選《屈原扣馬崗傳奇故事》塑造了奸臣靳尚的形象,借表現(xiàn)忠奸斗爭以突出屈原的愛國忠君:當屈原正冒死諫阻楚懷王前去秦國接收六百里土地之時,“靳尚縱馬而回,來到屈原面前,和楚王道:‘秦贈我貴地,擴我疆土,是大王之榮幸。而屈原咄咄逼人,飛馬而來仍是說小話,實沒把大王放在眼里,大王對屈原仁,屈原對大王不仁,壞我大王之興事,實不可忍,望大王決斷。’屈原道:‘靳尚你為楚人,卻不為楚人著想,你心知肚明,明知秦人用心,不但不予揭破,還想著幫秦人說話,何居用心?’靳尚勒馬回楚王后輦,催輦車馬不停蹄,而屈原看著楚王無意停車,就緊前幾步,飛下馬來,攔住馬路,使輦車緩緩欲停。靳尚仍在催馬,屈原手扣馬韁,身傾于馬頭之間,過力強攔,使輦車橫路而停。”當屈原再次向楚懷王慷慨勸諫的時候,靳尚在一旁吼道:“‘大王,六百里還要否?’一提六百里,大王一揮手,靳尚馬后一鞭,使得戰(zhàn)馬騰空而過,屈原倒地,輦車從屈原身上軋了過去。大王頭也沒回,就洋洋而去。其他士兵在靳尚的指揮下,后面的戰(zhàn)馬都從屈原身上越了過去?!盵1]46-47該傳說生動地描寫了忠臣屈原和奸臣靳尚的一次正面交鋒和斗爭。塑造奸臣靳尚的形象,實是出于民間對奸佞的痛恨,雖然這一形象尚不夠生動細膩,但通過其添油加醋、挑撥是非、蠱惑懷王的話語和催馬前行的行為,使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民間對奸佞的痛恨。當然,對奸臣的痛恨和對忠臣的熱愛是南陽民間文化性格的兩個方面,該傳說正是借忠奸斗爭,一方面表達了對奸佞的痛恨,一方面突出了屈原愛國忠君的賢臣形象,表達了對忠臣的敬仰和熱愛。另外,《屈原打虎》一節(jié)也有一段關(guān)于靳尚說屈原壞話的敘述:“此事(指屈原打虎)傳于朝廷,頃襄王得知,感嘆不已,道:‘屈原能文能武,這是人才難得?!袇s道:‘屈原老虎都敢打,說明他死都不怕,用其人等于引虎入朝,今后楚還有好日子嘛?’”[1]54抓住一切機會塑造奸臣靳尚的形象,表現(xiàn)了南陽人民對奸臣的憎惡和痛恨,也間接表現(xiàn)了南陽民間對忠臣屈原的熱愛和忠奸斗爭中忠臣最終經(jīng)不住奸佞讒言而最終落敗的遺憾。
愛國忠君之人也必是愛民、護民、為民之人,南陽民間在表現(xiàn)屈原忠君愛國壯舉的同時,賦予了屈原愛民、親民、護民、為民的品質(zhì),由此表達對屈原的敬仰和愛戴。在南陽屈原故事傳說中,屈原最主要的愛民之舉是興教辦學(xué)。李國選《屈原扣馬崗傳奇故事》:“屈原和老者道:‘霄山一帶村民缺少文化,何不辦學(xué),讓村民識字?!瘋髡f,最早的霄山小學(xué)就源于屈原養(yǎng)傷?!盵1]51《屈原打虎》:屈原“在當?shù)?南陽西峽霄山)傳學(xué)送歌,引起極大反響”[1]54。養(yǎng)傷之際,創(chuàng)辦學(xué)校,興學(xué)立教;“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暫時在野的屈原不忘民間疾苦,由此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稱贊,令人想起后世韓愈、蘇東坡貶謫邊遠蠻荒之地而辦學(xué)興教之舉。其次是以仁愛之心幫助烈士遺屬。王占中、閆紅麗的《屈原拜師》表現(xiàn)了屈原對楚國烈士遺屬的無私幫助。該傳說講的是楚軍夏侯淵戰(zhàn)死秦楚疆場,其妻因不堪家庭重負而與人私奔,留下老父和四個兒女饑寒交迫。夏侯老先生無奈之下外出教書謀生。但他不能勝任教職,東家要辭退他。他只好自稱是屈原的老師,東家要他去找屈原來當面承認。夏侯老先生四處尋找,終于在屈原崗附近找到屈原,說明情況,屈原親自登門認師,拯救了夏侯老先生和他的孫子孫女。這些傳說都表現(xiàn)了民間對屈原愛民、親民精神的敬仰和贊美。
南陽屈原傳說不但將屈原塑造成一個愛民、親民的官員形象,還把屈原塑造成一個愛民護民的保護神形象。首先表現(xiàn)在他奮勇打虎,保護百姓。如李國選《屈原扣馬崗傳奇故事》:“公元前三百多年,屈原扣馬進諫楚懷王,懷王不理,靳尚揚鞭催馬將屈原碾于車下,后屈原養(yǎng)傷于霄山一帶……時年三月……就在忙春耕的當兒,忽然傳來噩訊,在霄山西部有虎狼出現(xiàn),有村民目睹一對山虎,見人虎視眈眈,有食人之威。消息傳來,村民不單進山,孩子無大人護送不進學(xué)堂,霄山小學(xué)當時門庭冷落。還在養(yǎng)傷未愈的屈原苦思冥想,沒有解危之策,數(shù)日飯不思,茶不進,與老者道:‘村民待我恩重如山,我與村民卻不能分愁分憂,實在難過。’一日,張姓村民單人過山,屈原道:‘山中有虎,當小心。’說罷護送村民過山。不想一陣大風(fēng)呼天而來,張姓忽吼道:‘屈大夫,真虎來了?!灰娀⒏呷缗?,瓜皮顏色,四蹄雙踐,呼之有聲,如疾風(fēng)傾草,閃而過猛之勢撲來。屈原驚而不亂,急喊道:‘壯士勿慌,穩(wěn)住陣腳。人怕三慌,虎怕三竄?!f罷,用石擊虎,分散虎威?;⑴ど硐蚯较驔_來,卻被一塊巨石擋住。張姓高喊:‘屈大夫,趕快下山,以防虎傷?!f時遲,那時快,老虎向張姓方向沖來。張姓看準虎來方位,順利躲開,并高喊:‘屈大夫保重?!f著,一個扭身將身邊一小樹折斷,速去掉小枝,做打虎狀式。屈原看得清楚,虎威未減,扭了一個大身,再次沖向張姓。張姓仗著手中木棍向虎來方向頂了過去,正好被一大石所攔,躲過老虎二竄?!рx一發(fā)之際,張姓兩手緊攥虎腿,頭頂虎脖,死死拉住老虎跳彈不得。正在這時,屈原隨后趕來,用木棍重打虎頭,并速用山葛將老虎捆綁在樹樁上……后人把打虎之功傳于屈原,說屈原愛民,并臨危不懼,能舍生忘死。”[1]53-54養(yǎng)傷之際,深切憂慮猛虎害民,為民打虎除害,表現(xiàn)了屈原愛民護民的品質(zhì)。
在南陽屈原傳說中,屈原不但打虎直接護民,而且為屈原岡一帶的百姓出主意,成為千家萬戶小孩子的保護神。李國選《屈原崗的故事》:“恰在這時,山荒獸多,空曠田野經(jīng)常有野獸出沒,鬧得人們都很驚慌,特別是小孩子最怕,人們沒辦法治理。正好屈原跪勸楚王之后被流放在咱們西峽、內(nèi)鄉(xiāng)、淅川一帶,知道這事后,屈原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們都戴上五色線,狼啊,虎啊,啥東西一見就怕,又加上那香布袋,里邊有藥,獸類怕味,就不敢來嚇唬孩子們,不敢興風(fēng)作浪。最先是屈原崗一帶,后在內(nèi)鄉(xiāng)、淅川等楚國各地流行,再后來,為了紀念屈原,全國都興起。意思是從小孩開始對奸臣憎恨,雙手鋤奸,確保人民安康,國家穩(wěn)定。’”[1]39李國選《屈原扣馬崗傳奇故事》:“小孩的五色線被諧音為虎色線,意屈原打虎為了保護小孩生命安全,也以屈原一心為民,在朝中不怕虎威擾民,力挺保國為民主張。”[1]54-55把佩戴五色線和香囊這一習(xí)俗解釋為屈原出于愛民救民之心,為百姓出此主意,保護小孩生命安全,并跟屈原同朝中奸佞的斗爭結(jié)合起來,把愛民、護民與鋤奸、保國聯(lián)系起來,更加深了其思想內(nèi)涵。南陽民間故事傳說把屈原塑造成一個憂國憂君、忠言直諫、同奸臣做堅決斗爭的忠臣形象是大致符合歷史上屈原的性格特點的,而把他塑造成一個在養(yǎng)傷之際興學(xué)立教、一個以仁愛之心幫助烈士遺屬的愛民官員形象,一個奮勇打虎、保護百姓和為百姓出主意免受猛獸傷害甚至死后還被奉為神明保護孩子們平安的民眾的保護神的形象,顯然跟歷史上的屈原事跡沒有任何關(guān)系,只是寄托和表達了百姓對愛民、護民的好官的崇敬和向往,是民間愿望的表達。
在南陽屈原傳說中,屈原的形象不僅是一位憂國憂民、忠言直諫、勇于同奸佞作斗爭的忠臣,一位愛民護民的保護神,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如張俊偉《屈原與南陽的淵源》:“當屈原到此地后,憑吊了丹淅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眼望著昔日的戰(zhàn)場,他不禁思緒萬千:他想到當初懷王若是能聽從他的忠言,也不會遭此慘劇。畢竟數(shù)萬楚軍將士在此流下了最后一滴血??!這怎能不讓自己懷念他們呢?想到此便奮筆疾書寫下了那不朽的名篇《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源藖砑漓肽切閲鵂奚某鴮⑹俊!盵1]29-30由于歷史太久遠,《國殤》的具體創(chuàng)作情境已經(jīng)很難考實了,但民間寧愿相信它就是在此情此景下被創(chuàng)作的,并把這種創(chuàng)作情境描述得真真切切,表現(xiàn)的是南陽民間對于為國捐軀的將士和愛國詩人屈原的崇敬、緬懷。更典型的是常懷堂《追趕楚王作〈離騷〉》:“此時,屈原也深感絕望,這使他對那些陷祖國于滅亡而不顧、為百姓制造災(zāi)難的奸黨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和南后鄭袖憤恨到了極點。他指著秦國的地界說:‘懷王啊,你受騙入秦,還能回到楚國嗎?你走了,楚國怎么辦?楚國的百姓怎么辦?’于是,他仰天長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追趕懷王已無望了,屈原只好傷心地往回走……屈原寫道:‘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屈原坐牛車離開回車灣,途經(jīng)距回車灣約八里的一個山岡,屈原下車,坐在山岡上抱頭痛哭。他想使楚國強盛的抱負無望了,他的‘亡秦必楚’的愿望也成了泡影。于是,他悲憤地高喊:‘國無人而莫我知?!谏綅徤?,久久不肯離去。他在思考如何盡快把懷王從秦國救回來的辦法,使楚國免遭滅亡之災(zāi)。他寫道:‘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南祽淹醢参?、心系楚國安危的屈原,為了盡快讓楚國派人入秦接回懷王,于是,他星夜不停地趕回郢都,冒死向頃襄王進諫,要求頃襄王火速派人入秦接回懷王。他對頃襄王說:‘我要求接回懷王的心是不會改變的’‘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盵1]33-36這個傳說反映了民間對屈原作品創(chuàng)作情境的豐富想象,塑造的是一位憂國憂民憂君、雖九死而不悔的偉大愛國詩人形象,反映了南陽民間對于屈原精神的敬仰和繼承。
除此之外,南陽屈原傳說還把屈原塑造成一位明者的形象。李保鋒、黃彥林《端午節(jié)清晨割艾習(xí)俗的由來》:“傳說屈原在屈原崗勸說楚懷王無望之時,在秦楚兩國邊界的田埂上徘徊。發(fā)現(xiàn)所騎的馬因馬鞍磨破馬肚而流血了,就拔出寶劍,割下一捆長勢很壯的艾苗,揉碎艾葉,給馬止血……屈原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后……位于秦楚交界的屈原崗百姓們想起屈原曾在此割艾,紛紛效仿。割艾插在門楣之上,或戴在身上,用艾條編成各種小飾物佩戴在小孩身上,達到辟邪除穢的效果。”[1]66將割艾葉療傷或者辟邪除穢歸功于屈原的示范作用,這就有點類似于上古神話將某種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明歸功于某位圣人(比如把中草藥的發(fā)明歸功于神農(nóng)氏,把文字的發(fā)明歸功于倉頡)的色彩了,亦即是說,有點將屈原圣人化的意思了。前面論及的屈原為屈原岡一帶的百姓出主意,讓小孩子佩戴五色絲線和香囊,以避免狼蟲虎豹等侵害的傳說也有這方面的成分。
總之,南陽屈原傳說主要塑造了忠言直諫的忠臣屈原形象、憂國憂君的忠臣屈原形象、愛民如子的官員形象、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有些形象是歷史上的屈原應(yīng)該有和可能有的,有些形象則是民間理想化的形象,是民間根據(jù)自己的理想演繹出來的形象。
[1]張俊偉,編.屈原:南陽頌歌[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責(zé)任編輯:李法惠]
2017-03-20
唐旭東(1970— ),男,山東省棲霞市人,文學(xué)博士,《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兼職編輯,周口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講師,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文學(xué)與文化的教學(xué)與研究。
I207.227
A
1002-6320(2017)04-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