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齡
臺灣大學 哲學系
huiling0120@gmail.com
近三十年來由于疑古的風潮,再次開啟老子之其人、其書的論爭,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老子之其人其書的真?zhèn)螁栴},尤其是關于老子究竟早于孔子或晚于孔子,出現(xiàn)支持“傳統(tǒng)”與“疑古”的兩種觀點。1當代由梁啟超開啟“疑古”的風潮,關于《老子》其人其書的真?zhèn)?、成書時間,皆有非常激烈的論辯,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收錄在:《古史辨》([7])的第四冊和第六冊。關于老子此人的考究,傳統(tǒng)多數(shù)學者認同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記載,認為老子就是李耳(老聃)、《老子》的作者2關于老子其人的考證,司馬遷在所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同時記載了三個可能是《老子》的作者,李耳(老聃)、老萊子和周太史儋,雖然司馬遷傾向于認為《老子》的作者就是李耳(老聃),仍引起歷代思想家的討論。不過這些討論都比較傾向于將老子此人加上神秘的色彩,如“身長八尺八寸”、其母懷他“七十二年而生”、“割左腋而生”等。因此筆者采用司馬遷的考證,傾向于認為《老子》的作者為李耳(老聃)。參看:[19],第61頁。,這也是持“早出論”3徐宏興將“傳統(tǒng)”與“疑古”兩派的爭論,歸結為“早出論”、“晚出論”兩個派別?!霸绯稣摗眻猿謧鹘y(tǒng)的觀點,認為《老子》成書于孔子之前,為老聃的著作,胡適就是持此一觀點的重要學者。參看:[7],第四冊、第六冊;[19],第61頁。的主要根據(jù),意指認同老子早于孔子、《老子》的成書約在春秋時期,當代學者以胡適、張煦為代表;“晚出論”的出現(xiàn),主要是對于傳統(tǒng)說法的挑戰(zhàn),認為《老子》成書遠遠晚于孔子,當代學者以梁啟超、馮友蘭為代表。4馮友蘭提出三個觀點來論證《老子》成書晚于孔子,說到:“蓋一則孔子以前,無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論語》。二則《老子》之文體,非問答體,故應在《論語》、《孟子》后。三則《老子》之文,為簡明之“經(jīng)”體,可見其為戰(zhàn)國時之作品。此三端及前人所已舉之證據(jù),若指任舉其一,則不免有為邏輯上所謂“丐詞”(begging the question)之嫌。但合而觀之,則《老子》之文體、學說,及各方面之旁證,皆指明其為戰(zhàn)國時之作品,此則必非偶然矣。”這也正是徐宏興以“晚出論”來突顯“疑古”一派對老子其人其書的質(zhì)疑,徐先生指出“晚出論”一派認為《老子》成書遠遠晚于孔子,有些學者認為戰(zhàn)國中期《老子》一書才形成、有些學者認為在戰(zhàn)國晚期,甚至有學者主張《老子》成書在西漢初期,雖然“晚出論”對于《老子》成書的時代仍有分歧,不過“晚出論”的最大共識就是認為《老子》成書晚于孔子。參看:[5],第130頁;[19],第61頁。隨著考古發(fā)掘出土《老子》的文獻資料5近年來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獻中,最著名的兩個關于《老子》的文獻,分別為: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發(fā)現(xiàn)了竹簡本的《老子》,并在1998年發(fā)表;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發(fā)掘兩個《老子》的帛書,并在1980年出版。,老子晚于孔子、《老子》成書遲至戰(zhàn)國以后的立論被逐一的推翻,學界對于《老子》成書時代、真?zhèn)螁栴},有一個較為明確的共識,就是傳統(tǒng)依循司馬遷的觀點大致上是正確的。6近代對于傳統(tǒng)記載《老子》其人其書的質(zhì)疑,爭論非常激烈,在《老子》相關的文獻出土之后,陸續(xù)有許多學者開始反省疑古派的論述,相關的研究成果豐富,筆者主要參考的期刊論文有:曹峰《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歷史嗎》、徐宏興《疑古與信古——從郭店竹簡本〈老子〉出土回顧本世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以及李學勤的《走出疑古時代》。其中徐宏興的專論正是探討老子其人其書的問題,根據(jù)徐宏興的整理與分析,無論是帛書《老子》或竹簡本《老子》,皆無法支持老子“晚出書”的立論根據(jù)。由于,本文論述的焦點不在老子其人其書的問題上,因此筆者認為依循胡適、勞思光、陳鼓應的考證,同意《史記·老子列傳》與《孔子世家》紀載皆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是可信的,確有老子其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的作者;而且《莊子·天下》:“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庇涊d的內(nèi)容于傳世本《老子》可以相對應。此外,可依勞思光的論述,勞先生雖不同意《史記》關于孔子問禮于老聃,其中的老聃就是《老子》的作者;不過,勞先生根據(jù)對比《莊子》、《韓非子》中引述老子的思想或主張,勞先生認為可以作一假定:“道德經(jīng)一部份的材料先于莊子,另一部份則可能逐漸為后人所曾附而成。至韓非子時,今本已大致形成?!本C合來看,筆者認為在老子的時代中,古書多撰寫在竹簡之上,在成書的過程中,后人將批注誤讀為原文的狀況并非特例;然而,傳世本《老子》能經(jīng)過歷代注釋家的考證與檢驗,因此筆者還是主張以傳世本《老子》,作為理解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尤其是用以理解老子的基本主張。相關參考書目請參看:[8],第43-46頁;[9],第205-237頁;陳鼓應在“老學先于孔學”、“論《老子》晚出說在考證方法上常見的謬誤”的論述([3],第5-24頁);[1],第42-47頁;[19],第63-55頁。因此開始有學者,如李學勤提出“走出疑古”的觀點,李先生認為將文獻研究和考古研究綜合起來,這是“疑古”時代所不能做到的,將有助于開拓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7李學勤教授先是在一個座談會上發(fā)表以“走出疑古”為題的發(fā)言稿,之后李先生進一步地完成專書著作:[13],“自序”,第3-5頁;“導論”,第1-19頁。這些精彩的論爭,引發(fā)筆者對于老子思想的研究興趣,由此筆者對于老子思想研究的立場,傾向于綜合胡適、李學勤先生的觀點,以今本(傳世本)《老子》8從傳世文獻中,韓非作的《解老》、《喻老》篇,推測在戰(zhàn)國后期《老子》一書已經(jīng)成形而且廣泛流傳;此后在《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中,皆留存許多關于《老子》的注本,就今本(傳世本)《老子》來說,主要以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國魏王弼《老子注》為主,有些校對時會加入唐傅奕《道德經(jīng)古本篇》。為主要研究的藍本,同時參照出土的帛書本、竹簡本《老子》,以期更為貼近原始老子的論點。9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對照研究,認為將有助于傳世文本形成過程的認識,例如通過對比今本與馬王堆《老子》,推斷與今本《老子》相近的文本約在戰(zhàn)國晚期成型;又如在簡本《老子·十九章》中,沒有“絕仁棄義”,而是“絕巧棄利”,可以進一步反思先秦時期儒道思想的狀況。在眾多的研究成果,筆者主要參考: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論引論》([14])的對比研究。
而傳統(tǒng)對于《老子》思想的研究,經(jīng)常會特別關注老子提出的“道”,如歷代思想家、注釋家分別對于“道”的內(nèi)涵與意義,進行許多面向的分析與探究;因此,許多學者關于《老子》思想的研究,多會著重于老子對于“道”的討論,常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說明“道”的根源意義,以及“道”對于萬物的作用或影響。10歷代注釋家對于《老子》提出的“道”,皆同意將“道”作為萬物的根源意義;王弼以“無”詮釋道,開啟了新的詮釋方式。目前關于探討“道”之形上意義的相關研究成果,數(shù)量相當豐富,具有詮釋架構的學者,如陳鼓應、袁保新、葉海煙、鄭開等學者。參看:[3,20,21,24]。然而,以思維方法進行《老子》思想的研究,則屬于較少的研究進路,以此研究進路探討《老子》思想時,多會關注到老子的“辯證思維”,如“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動”等觀點;或者以“正言若反”作為老子的思維模式的特色。11目前學界主要探討《老子》思維方法的研究并不常見,多認為老子具有“正言若反”的言說方式,如袁保新;直接對《老子》思維方法的研究,如張曉芒、魏燕俠。參看:[21],第176-182頁;[22],第48-64頁;[18],第88-91頁。不過,這些論述都比較不容易突顯老子思想,既探究天道、也思考人事的思維模式12在此以“思維模式”來進行討論,并不是要嚴格論述老子具有某種推論方法或邏輯規(guī)則;而是由于前輩學者在討論中國的思維方法時,較為不易統(tǒng)整一個可以概括所有老子思想的思維方法,因而只能以“正言若反”,說明老子思維方法的其中一個特色。筆者對于“思維”的意義,認為可說是人們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精神作用;而“思維模式”的用詞,只是想要歸結出一個可以概括老子既討論天道、也關注人事的思想特色。參看:[15],“心部”,第6頁。。
由此,本文嘗試以“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作為《老子》新的研究進路。“思想單位”研究方法由李賢中教授所提出;李教授提出以“思想單位”作為分析論題的單元,認為“思想單位”的結構與內(nèi)涵要件,有助于說明“思想單位”在推理過程中的遞衍關系。筆者認為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乃是為了在傳統(tǒng)的觀點中,探求古代文獻不同詮釋的可能。再者,本文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為論題的主軸,主要根據(jù)《老子》提出“道生之,德畜之”,說明天道對于萬物具有持續(xù)性的影響,而且天道可作為人事依循的準則,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13筆者多年前就受到王博所著《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的啟發(fā),王博老師認為老子因為曾任史官,因此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不過,筆者沒有完全接受王博老師論述的原因,在于筆者認為如果還有許多學者對于老子其人其書存有質(zhì)疑,因此,老子是否曾經(jīng)作為史官,同樣不可避免這樣的質(zhì)問。然而,依照新的研究方法,筆者認為可以不需要通過其他文獻的旁證,來說明老子具有“推天道以明事理”的思維模式;例如先說明老子因為曾經(jīng)擔任史官,具有史官的思維特色,所以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參看:[16],第14-27頁、第31-76頁、第79-85頁。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對于“思想單位”研究方法的概要說明;第二,藉由情境構作分析《老子》可能想要回應哪些時代的問題,如“如何治理天下?”和“如何修養(yǎng)自己?”,以及探求萬物的根源的討論;第三,由“思想單位”的方法,分別說明《老子》對于天道與人事的“思想單位”,以及展示這兩個“思想單位”在《老子》中的遞衍關系,用以說明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思維模式的特色。
李賢中曾整理并分析當代多位學者的研究方法,由此發(fā)展出他個人的研究方法——“思想單位”。當代學者研究中國哲學發(fā)展出許多不同的研究方法,方法的發(fā)展多與其欲達成的目標相關,例如吳怡與李紹昆的統(tǒng)計比較方法、項退結的主導題材方法、勞思光的基源問題研究法,杜保瑞的四方架構法、香港馮耀明分析哲學的方法、大陸學者張立文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研究法、湯一介的中國解釋學,以及旅美學者傅偉勛先生提出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Creative Hermeneutics)方法等等。14勞思光提出“基源問題研究法”,說到:“所謂‘基源問題研究法’,是以邏輯意義的理論還原為始點,而以史學考證工作為助力,以統(tǒng)攝個別活動于一定設準下為歸宿?!磺袀€人或?qū)W派的思想理論,根本上必是對某一問題的答復或解答。我們?nèi)绻业搅诉@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掌握這一部份理論的總脈絡?!保╗9],“序言”,第15頁。)勞教授主張將各家各派的思想轉(zhuǎn)化為問題,再從各種不同的問題中區(qū)分出:次要問題、主要問題、基源問題,進而形構出其理論系統(tǒng)。
李賢中根據(jù)對于當代學者研究方法論的分析與探究,進而提出“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李教授以不同于概念、命題的“思想單位”,認為可以由“思想單位”的結構與內(nèi)涵要件,將有助于說明思想在推理過程中的遞衍關系。關于“思想單位”的說明:
思想單位是指思維情境所含蘊的“然”與“所以然”。它是由思維情境所衍生,但不等同于思維情境。它像一段錄像,在其中的某些歷程片段為“然”,某些歷程片段、或?qū)δ承┢蔚慕忉尪玫摹八匀弧?,?lián)系、綜合這“然”與“所以然”所構成的可被理解性、可被解釋性、與可被意義化的這些特質(zhì),此“然”與“所以然”就構成一思想單位;只有在可以合理解釋所見事物或所構作之事物的思維情境,才能算作“思想單位”。([11],第43頁)
李賢中不以常見的概念作為思想的基本單位,乃是認為以概念進行論述,無法突顯人之思想中的動態(tài)變化。因為,認識作用不僅涉及個人的思維作用,更無法避免認知境域?qū)τ谡J識者的影響。這也就是,“思想單位”探究的目標,不僅是在某些歷程片段的“然”,例如某些發(fā)生的事實、事件,或某些已經(jīng)存在的事物;而會進一步深究這些片段歷程的“所以然”,例如這些事實發(fā)生的緣由、事物存在的原因。“思想單位”是聯(lián)系、綜合這些“然”與“所以然”而形成的,具有突顯認識者與被認識者(可能是人或事物)之間,存在動態(tài)之互動關系的特質(zhì);不過,“思想單位”卻又不僅只是“然”與“所以然”的堆疊分析,而是在尋找合理的思維情境,因此假設思想也可以類似數(shù)學中的單位,以便于計量與分析。
“思想單位”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情境構作層、情境處理層與情境融合層。首先,情境構作層來自客觀認知境域所提供的與件,以及認知者的構作方式;
14李賢中教授曾針對當代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進行整理與分析,并進而發(fā)展出“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參看:[10],第8頁。這意指人對于客觀的認知境域,會根據(jù)對象的特性、所要表達的義理進行構作,例如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為某一段古文,提供詮釋的場景。再者,情境處理就是對場景中的圖像,或場景中的人事物進行描述、說明,并指出意義。最后,情境融合意指:(1)情境構作層與處理層的融合;(2)各“思想單位”間的情境融合;(3)解釋對象的思維情境與自己的“思想單位”的融合。([11],第43頁)
根據(jù)上述所說,“思想單位”必須是合理的思維情境,也就是說,可以對于古代文獻進行合理的理解、詮釋與重構。為了更為清楚地說明合理的思維情境,李賢中由“思想單位”的結構,進而發(fā)展出“思想單位”的內(nèi)涵要件,包含五個基本要素:“有什么?”、“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和“要怎樣?”。
由此,“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可說是將古代文獻進行邏輯意義上的理論還原,意即將文獻當作是古人想要回應某些問題的答案15勞思光先生在解釋“基源問題研究法”時,說到“基源問題研究法”的第一步就是“邏輯意義的理論還原”,意即將古代文獻當作是古人想要回應某一基源問題的答案。參看:[9],第15頁。;并且融合解釋者的主觀思維情境,回答“思想單位”的內(nèi)涵要件。李賢中針對“思想單位”五個內(nèi)涵要件的說明,分別如下([12],第71-87頁):
(1)有什么?這是指認知主體或作者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以及對于該現(xiàn)象的描述,包含人、事、物,以及其間的關系。
(2)是什么?認知主體或作者所把握到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或?qū)τ谠摤F(xiàn)象的思想定位、價值定位。
(3)為什么?指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之原因的把握,經(jīng)由推論而說明;如對產(chǎn)生現(xiàn)象的原因加以探問的“為什么有”;又如對于現(xiàn)象整體或現(xiàn)象中事物的性質(zhì)加以探問的“為什么是”;亦或是對于現(xiàn)象中事物關系或變化規(guī)律探問的“為什么變成”。事物的關系包括倫理、利害、因果關系等。
(4)怎么樣?經(jīng)由前三個提問,將展開對于現(xiàn)象變化之未來趨勢的探求。由此,銜接“怎么樣?”,預期該現(xiàn)象發(fā)展狀態(tài)對于提問者所關心之人事物的影響。這指此一現(xiàn)象與觀察者所關心之人、事、物,在各種關系下,會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5)要怎樣?這指該現(xiàn)象所構成的問題要如何解決,或帶來的好處要如何增加;意即針對造成的困境、威脅,提出解決的辦法;或?qū)τ趲砀l怼⒁嫣幍默F(xiàn)象,提出支持或繼續(xù)強化的做法。
李教授進一步說明,“思想單位”的結構與“思想單位”的內(nèi)涵要件的關系,內(nèi)涵要件的前兩項“有什么?”、“是什么?”可以歸入情境構作層;接著的三問“為什么?”、“怎么樣?”、“要怎樣?”,可歸在情境處理層;而情境融合層,則前后問答的一致性與兼容性。
筆者嘗試情境構作《老子》16《老子》的原文,主要參考:[2,6,14]。思想企圖想要回應的問題。在還原老子可能想要回應的時代議題時,筆者主要以傳世本《老子》為分析的根據(jù)。在考察各章思想時,筆者根據(jù)文脈討論的內(nèi)容進行思想上的還原,而這種還原主要是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的延伸應用,如勞先生說:“所謂‘基源問題研究法’是以邏輯意義的理論還原為始點,而以史學考證工作為助力,以統(tǒng)攝個別哲學活動于一定設準之下為歸宿?!谝徊?,我們著手整理哲學理論的時候,我們首先有一個基本了解,就是一切個人或?qū)W派的思想理論,根本上必是對某一問題的答復或解答?!保╗9],第15-17頁)勞先生的“基源問題研究法”認為在一個思想家的主張、理論中,可以找到該思想家最想要回應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探索某一個思想家的“基源問題”時,為了避免主觀預設,筆者認為可以先將每一章節(jié)進行理論還原,嘗試探求每一章節(jié)可能要回應的各種問題;再根據(jù)統(tǒng)整、分析這些問題,可以獲得更為客觀的“基源問題”。由此,筆者將《老子》的每一個章節(jié)進行理論的還原,探索每一章的內(nèi)容可能想要的時代問題,并且,以“思想單位”的五個基本要素“有什么?”、“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和“要怎樣?”,情境構作理論還原的問題取向;進而,還原出如“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修養(yǎng)自己?”、“道是什么?”或“宇宙的根源是什么?”、“要怎樣處世?”等,老子可能想要回應的問題。以期更為客觀地探究老子思想的“基源問題”,還原老子可能最重視、最想要回應的問題。
根據(jù)每一章節(jié)的理論還原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重復最多的問題,乃是回應“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多達35個章節(jié),有第三、五、七、八、十、十三、十七、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七、三十九、四十三、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四、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二、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八、七十九、八十章。老子在這些章節(jié)中,提供了許多關于如何治理天下的觀點與作法,可以依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這些文獻的內(nèi)容,還原老子說話的對象,可能是對在上位者或掌權者的一些建議。因為,老子可能認為造成天下大亂,掌權者需要負擔的責任,應該較一般人民更多,如第三十八章說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p>
再者,老子回應問題排在第二位的是“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問題,約有22個章節(jié),有第十、十二、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三、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九、六十七、七十、七十一章。老子認為對于外在物質(zhì)的追求,就是造成個人心神不定的原因,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第十二章);因此,在這些章節(jié)中,提出許多修養(yǎng)自己的方法,如虛、靜、無為、柔、損、不爭等。
接著排在第三位是關于“道是什么?”或“宇宙的根源是什么?”的問題,共有13個章節(jié):第一、二、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四十、四十一和五十二章。在這些章節(jié)中,老子提出“道”來說明他對于形而上根源的探求與觀點。老子強調(diào)萬物皆有一個如同母親一樣的起點,對于這個萬物的起源,人們只能恍惚的理解,而無法全面地掌握,所以只是勉強地將這個起源、起點命名為“道”。由于老子使用“道”字時,同時存在將“道”作為萬物根源的“道”和人可以言說之“道”兩個層面;因此,這兩個問題的統(tǒng)整,主要就是想要區(qū)別老子使用“道”的歧義。當在問“道是什么?”時,可能同時包含“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的論述;而在問“宇宙的根源是什么?”,就聚焦于討論“不可道之道”,也就是形而上之“道”的部分。
排在第四位的問題是“要怎樣處世?”,有第九、十三、十五、十六、三十六、四十六、五十、七十三、七十六、八十一章。老子推崇柔弱的處世之道,認為人們可以學習天道“利物而無害”,做到“為而不爭”的處世態(tài)度。
多數(shù)學者皆同意老子思想具有涵蓋天道與人道的探究,如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庇秩绲谄呤哒拢骸疤熘溃瑩p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币只虻谖迨耪拢骸爸稳耸绿炷魡荨7蛭▎?,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崩献诱J為可以依循天道,統(tǒng)整出治己修身的規(guī)則或方法;如老子認為愛惜精神、服從于道,就是長久生活的道理,因為不違背天道的運行規(guī)律,就不會造成身體或精神的損傷。所謂的“人道”,意指人事、人倫、為人之道,與天道相對([23],第16頁)。17此外,王力主編的《王力古漢語字典》,將“人事”大致地分為三類:“(一)是關于人的行為的”、“(二)是關于人的德性的”、“(三)是關于人倫、人品的”。參看:[17],第14頁。而“人事”可說是人的實踐、人的努力,18東漢仲長統(tǒng)在《昌言》中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命題?!叭耸隆敝溉说膶嵺`、人的努力。參看:[4],第18頁。重點在于人可以落實、實踐的層面。
由此來說,根據(jù)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老子在回應關于“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修養(yǎng)自己?”和“要怎樣處世?”等問題時,不僅根據(jù)天道提出了順應“天道”而行的“人道”;更直接從現(xiàn)實狀況中,舉出許多違背天道的行為,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或狀況來進行說明。這也就是說,老子當然希望人們可以依循著“天道”,落實合乎“人道”的行為;但是,老子也很清楚當時社會的動蕩與政治混亂,因此老子經(jīng)常會從負面、反面的狀況,進行人們要如何實際落實合乎“人道”的討論。
根據(jù)上一節(jié)老子對于“如何治理天下?”問題的探究。老子以“非道”、“失德”形容當時社會混亂的狀況。老子一方面認為要改善天下動蕩的狀況,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從上位者或掌權者著手;另一方面,老子也提供一般人如何面對這種“非道”、“失德”的情況。就個人來說,改善個人內(nèi)在狀態(tài)的修養(yǎng)方法,可說是回應“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問題;而個人如何在亂世中安頓自己的方法,則是回應“要怎樣處世?”的問題。綜合來說,老子關于“人道”的探究,不僅討論順應“天道”可以歸納出來的人之道;更由人們?nèi)绾蚊鎸ΜF(xiàn)況,去思考個人的修養(yǎng)、處世的問題。由此可說老子對于“人道”的說明,是由人們可以落實、可以努力的方向進行思考,可說是包含了“人事”的討論。
此外,老子也展現(xiàn)出對于萬物根源之問題的研究興趣,回應了關于“道是什么?”或“宇宙的根源是什么?”等問題的看法。由此,筆者嘗試著情境融合這些問題,根據(jù)“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分別說明《老子》中關于“天道”、“人事”的“思想單位”,來說明老子在探求“天道”與“人事”的問題,以及兩者之間所隱含的關聯(lián)性。
正如上述所說,筆者在還原《老子》可能想要回應的時代問題時,發(fā)現(xiàn)老子使用“道”字的歧義性,可能意指“可道之道”或“天道”(“不可道之道”)。不過,以“思想單位”研究法,將有助于概括老子使用“道”字的歧義性,將“天道”與“可道之道”之間,以及從“天道”如何推到“人事”之間,進行較為脈絡性的說明。
(1)有關“人事”的“思想單位”
(1.1)天下有什么亂象?
政治風氣混亂、田地荒蕪、沒有備糧,如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1.2)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是什么?
非道、失德。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适У蓝蟮拢У露笕?,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1.3)為什么會有這些亂象?
受到物質(zhì)的誘惑,無法控制欲望的擴張,在此可以分為兩個面向來說明。
(1.3.1)個人來說,為什么會有失德的行為?
受到如五色、五音、五味的誘惑,無法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如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p>
(1.3.2)社會國家來說,為什么會有非道、失德的狀況?
諸侯或掌權者不愿限制自己的欲望,如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p>
(1.4)怎么樣?在此可以分為兩個面向來說明。
(1.4.1)從個人來說,任憑物質(zhì)、欲望的追求會怎么樣?
尚失自然本性本心,出現(xiàn)自以為是的行為,如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以及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p>
(1.4.2)對整個社會、國家來說,任憑諸侯或掌權者追求私欲會怎么樣?
社會的動蕩將會越來越嚴重,可能有以下三種狀況:
(a)稅收過高,如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p>
(b)為了權力、資源或領土而引發(fā)戰(zhàn)爭,如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律凶?,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c)敗壞社會風氣,如第三十八章:“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p>
(1.5)要怎樣?在此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問題。
(1.5.1)要怎樣修養(yǎng)自己?
排除外在物質(zhì)的誘惑,控制自己的欲望,修養(yǎng)的方法有“無為”、“虛一而靜”、“損”、“專氣致柔”、“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1.5.2)從個人與社會來說,要怎樣處世?
對制度進行反思。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比菖c公(“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柔弱勝剛強”、“知足”、“不爭”(“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5.3)對諸侯或掌權者來說,要怎樣治理天下?避免欲望的無限擴張,減少稅收、避免戰(zhàn)禍,“不尚賢”、“不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復歸于樸”、反戰(zhàn)(“兵者不祥之器”)、“無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貴生”、胸襟(“猶川谷之與江?!保?。
(2)有關“道”的“思想單位”
(2.1)萬物有什么現(xiàn)象?
呈現(xiàn)兩兩相對的概念,如難易、長短、高下、前后,以及萬物的生滅、死生。
(2.2)是什么?
(2.2.1)現(xiàn)象的根源是什么?——“道”
(2.2.2)“道”是什么?——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夷”、“?!薄ⅰ拔ⅰ保ǖ谑恼拢?/p>
(2.3)萬物為什么會有相對性的現(xiàn)象?
道生萬物之后,仍然會在萬物中作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而道的作用呈現(xiàn)兩兩相對性的概念。
(2.4)“道”怎么樣造成萬物的現(xiàn)象?
“道”的作用,可以分為兩種:第一,在物的現(xiàn)象中呈現(xiàn),如難易、長短、高下、前后,以及音聲相和(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坏诙?,以“道”為萬物的終點,如“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第十六章)、“復歸于無物”(第十四章)。
(2.5)面對這些現(xiàn)象人們要怎么理解?
人們通過現(xiàn)象中兩兩相對的概念,理解了“道”運行的規(guī)律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正是因為老子使用“道”字的歧義性,可以說明老子將“道”與萬物、“人事”視為一個整體,而“思想單位”研究法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將老子原來較為隱含的論述過程,較為脈絡化的說明。綜合“人事”與“道”的“思想單位”,從老子回應“社會亂象”的提問,到對于萬物現(xiàn)象之根源的探求,可以更清楚的建構老子關于“道”與“德”的推論。在“人事”的“思想單位”中,老子對于社會的亂象進行反思,提出關于造成這些社會亂象的原因為“非道”、“失德”,進而提出個人修養(yǎng)的辦法,以及從上位者或掌權者改善的方法。這正好符合由情境構作獲得《老子》中回應最多的兩個問題:“如何修養(yǎng)自己?”、“如何治理天下?”。通過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區(qū)分這兩個問題時,可以有系統(tǒng)的理解“德”的內(nèi)涵。
在《老子》中有出現(xiàn)“德”、“玄德”、“上德”、“下德”、“不德”、“失德”等用語,傳統(tǒng)關于“德”的批注,多會由第十章與第五十一章重復出現(xiàn)的一段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庇伞靶隆眮砝斫狻暗隆钡膬?nèi)涵,認為“德”就是“得”(“德者,得也”)19出自高明的批注,并引《韓非子·解老篇》:“德者內(nèi)也,得者外也?!系虏坏隆?,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德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有德。德者無德,不德則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眳⒖矗篬6],第1頁。,萬物因為“道”才得以生成,所以也可以將“德”視為萬物將開始有形體的狀態(tài)。不過什么是“德”?似乎還是很模糊。筆者還需要藉由第五十一章整段來進行理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以“道生”、“德畜”、“物形”、“勢成”,來說明道生萬物的過程。這可以看出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是動態(tài)且復雜的;而且萬物在什么時候開始有形,都不是容易分辨的,更何況要賦予定義。所以,老子認為從反向進行思考,似乎可以讓這個模糊的過程更容易理解。
首先,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說明了“道”生萬物之后,不會將萬物視為私有,更不會去宰制萬物。如果“道”不會宰制萬物可以視為“玄德”,那么可以嘗試將“德”視為“道”在萬物仍然存在的作用。因此有學者嘗試將“德”,以西方哲學中的“原初物質(zhì)”、“第一因”來進行理解。這種詮釋表面上好像有助于對“德”的理解,不過,卻可能因此犧牲了老子賦予“德”豐富的意義。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提問,如果不藉由西方的思維架構來理解《老子》與中國哲學,那么要如何理解?如何詮釋?這也就是李賢中提出“思想單位”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家,非常關注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因此他們的哲學觀點,往往會從反省時事開始,而老子的學說也是如此;所以,在理解單一個概念時,需要同時根據(jù)整個文脈,才能有更清楚的理解。
再者,將“德”理解為“道”在萬物存在的作用,并藉由“思想單位”的分析,可以進而理解老子為何會以“非道”、“失德”,回應“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是什么?”的問題。進一步來說,天下大亂的原因,在于整個社會的運作和人的行為,已經(jīng)不在“德”的狀態(tài)了。從個人來說,脫離了依循道的“失德”狀態(tài),就是受到外在的誘惑,沉溺于五音、五色、五味的追求;從整個社會國家來說,就是多數(shù)人脫離了依循道的“失德”狀態(tài),如在上位者或掌權者,沉溺于金錢、權力等物質(zhì)的追求,因而有如諸侯越權以天子的禮儀,或者增加賦稅、擴張領土、發(fā)動戰(zhàn)爭等不良的政策。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很清楚社會運作的狀況,老子了解諸侯或掌權者對國家、社會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在回應“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才會多從諸侯或掌權者的立場來進行反??;進而認為掌權者應該要學習“圣人之治”,避免欲望的無限擴張,多重視百姓的生活(“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做到減少稅收、避免戰(zhàn)禍(“兵者不祥之器”);而且,上位者或掌權者也是個體,所以老子提出屬于管理階層的自我修養(yǎng),認為上位者或掌權者要能調(diào)整自己的視野與胸襟,學習江海有容乃大的精神(“猶川谷之與江?!保M而拓展視野作到如第五十四章所說:“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鄙衔徽呋蛘茩嗾咭邪萏煜碌男貞?,才能根據(jù)所面對的情況,做出合適的反應和治理的方案。
第三,從反面的狀態(tài),如天下“非道”、“失德”的亂象,探求如何改善之道,可謂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述特色,因此有學者將“正言若反”視為老子的思維特色。這是從反面去思考,探究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價值。不過,筆者認為老子思維的特色,不僅在于善于“正言若反”,從反面價值突顯正面價值,更深入的思考價值的根源、萬物的根源的問題,因此才會提出“道”。根據(jù)上述“道”之“思想單位”的分析,老子認為雖然人們只能對“道”有恍惚模糊的認識,甚至更嚴格地來說,人所能理解的“道”,只是“天道”的一部分,正如第一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使如此,老子還是積極地認為人們還是可以從探究萬物、宇宙的根源,獲得一些關于“道”的規(guī)律與作用;并從“道”的規(guī)律與作用中,歸納出人們可以依循的準則。因為,老子不僅是囿于對萬物根源的好奇,而是想要找到人事可以依循的道理。因此,在“道”的“思想單位”,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提出一個認識的循環(huán),意即要探索萬物的根源,是由萬物的現(xiàn)象作為起點,在整理與分析現(xiàn)象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對于根源模糊的認識;這個模糊的認識是根據(jù)思想推論所得的,而不是一個實際抵達根源的現(xiàn)實;并且在認識“道”的過程中,理解“道”對于萬物的作用與影響,即“道”在現(xiàn)象中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性?!暗馈钡囊?guī)律性有兩種類型:其一,在物的現(xiàn)象中呈現(xiàn),如難易、長短、高下、前后,說明相對性的概念是可能有變化的;第二,以生滅的角度來說,“道”既是萬物的起點,也是萬物的終點。
統(tǒng)整來說,老子探求萬物之根源的同時,亦重視“道”對于萬物的作用與影響,進而認為理解“道”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老子提出相對性概念的流動變化,就是要人們不要太過執(zhí)著于相對性概念的表面,以為追求高、易、福、長、生就是好的價值,卻忽略了這些好或壞的概念或狀況,可能只是當下片段的、單一的狀態(tài)。老子認為如果將觀察的時空拉長,或者或一個角度進行思考,那么原來的判斷很可能完全改變,如好變成壞,高變成矮,長變成短。又如人們對于生滅、生死的看法,人們總以為生是好的,而厭惡或逃避死亡。不過,當將擴大觀察的時空范圍擴大,萬物有生就會有滅亡,沒有任何人、任何物,可以逃離這個生滅的循環(huán);但是當舊的生命消滅死亡的同時,也有新的生命就此誕生。因此,老子認為追求“道”的知識,有助于人們修養(yǎng)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如第七十七章說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比绱耍梢詺w納出來老子認為“天道”與“人事”之間,具有一種緊密的聯(lián)系,而此聯(lián)系有助于人們解決現(xiàn)實面對的困境。例如老子對現(xiàn)實進行反省與反思,看到了不依循天道所造成的社會亂象,進而提出依循天道修養(yǎng)自己與治理天下的方案。因此,筆者認為老子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模式。雖然“推天道以明人事”一詞,一開始不是用來形容老子的思維方法;“推天道以明人事”最早出現(xiàn)在《四庫全書總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庇脕硇稳荨吨芤住分刑烊酥g的緊密關系,傳達《周易》中認為通過推知天道,可以明了人事的發(fā)展與運行。
筆者根據(jù)對于《老子》思想的推論,筆者認為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模式,可以更清楚將地展示《老子》所說“道生之,德畜之”的意義。上述筆者認為“道生之,德畜之”隱含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為什么筆者認為是“隱含”,因為“德畜之”只是說明了“道”在形而下仍有作用,而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并不是“德畜之”所要說明或關注的重點;因此,“道生之,德畜之”重點在于突顯不可道之“天道”與萬物、“人事”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而“天道”是否可以作為“人事”依循的準則,則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說明。由于,老子認為天道對于萬物的影響是持續(xù)性,通過上述關于“道”與“人事”之“思想單位”的分析,筆者認為老子不僅認為“天道”與“人事”具有緊密的關系,20陳鼓應老師對《老子》思想的詮釋,一直認為老子思想中“天道”與“人事”是緊密相連的關系,因此認為老子的哲學系統(tǒng)中,也包含仁義觀、倫理觀等,關于人事的討論。參看[3]:“老子的哲學系統(tǒng)”第77-96頁;“仁義觀”,第34-37頁;“倫理觀”,第46-50頁。更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可以從未可言說“天道”,歸類出人可以認識、理解、可言說的“道”;而這些歸類出來的規(guī)律或概念,可以作為“人事”依循、遵從的道理,而這正符合“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維模式所要展現(xiàn)的意義。而且,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來理解、詮釋《老子》思想,可以比“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動”的思維方法,更容易突顯老子同時關懷人事、探究天道的思維特色。
傳統(tǒng)對于《老子》思想的研究,比較少探究《老子》中的思維方法;因此,本文嘗試探究《老子》的思維方法,以探求對《老子》思想新的詮釋。首先,本文運用“基源問題研究法”,理論還原《老子》文獻可能想要回應的問題,統(tǒng)計得出較頻繁出現(xiàn)的四個問題:“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修養(yǎng)自己?”、“道是什么?”和“要怎樣處世?”。再者,依據(jù)“思想單位”研究方法,藉由情境建構、情境處理,說明老子不僅重視對于宇宙根源問題的探求,更關懷人事的問題。例如老子提出如何治理天下的看法,以及個人如何修養(yǎng)自己、安頓、處世的論點。最后,筆者藉由情境融合關于“道”、“人事”之“思想單位”的分析,推出老子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模式。而且,以“推天道以明人事”概括老子的思維模式,更能突出老子具有同時關懷人事、探究天道的思維特色。
[1]曹峰,“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思想史嗎?”,文史哲,2007年第5期,第38-51頁。
[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2003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3]陳鼓應,老莊新論,2005年,臺北:三民書局。
[4]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1994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2003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高明,帛書老子校注,1996年,北京:中華書局。
[7]顧頡剛,古史辨(全七冊),1981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1986年,臺北:商務印書館。
[9]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1984年,臺北:三民書局。
[10]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2007年第4期,第7-24頁。
[11]李賢中,“墨家說服性推理與哲學咨商”,哲學與文化,2017年第1期,第39-55頁。
[12]李賢中,“先秦邏輯史研究方法探析”,哲學與文化,2017年第6期,第71-87頁。
[13]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1997年,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4]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論引論,2006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5]舒新城、沈頤、徐元誥、張相(主編),辭海,1985年,香港:中華商務聯(lián)合印刷。
[16]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1983年,臺北:文津出版社。
[17]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2000年,北京:中華書局。
[18]魏燕俠,“老子邏輯思想淺議”,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88-91頁。
[19]徐宏興,“疑古與信古——從郭店竹簡本《老子》出土回顧本世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第60-66、73、141-142頁。
[20]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1997年,臺北:文津出版社。
[21]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1997年,臺北:文津出版社。
[22]張曉芒,先秦諸子的論辯思想與方法,2011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23]《哲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1985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4]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2003年,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