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禮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淺談世界音樂融合
——以阮樂器為例
王 禮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世界大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中國文化從多個方面開始流入世界其他國家。同樣,他國的文化也在影響著我們音樂表達的形式。從音樂這門學科來看也不例外,我國音樂的形式與世界各國的音樂形式間相互交流、借鑒促成融合。本文特舉例擁有百年歷史的阮樂器,由于阮樂器歷史的獨特性,以及音色較強的融合性,都能體現(xiàn)出阮樂器與世界民族音樂交流的融洽。
融合;阮;民族音樂;阮族
音樂是一種文化,是動態(tài)的文化。亞洲、非洲、美洲等地都有著屬于自己的音樂藝術形式。這些豐富多樣藝術形式的來源,其實都扎根在自己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根基之上。俯瞰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人們自古以來,便把音樂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世界民族音樂從其文化根源和發(fā)展脈絡,以及音樂風格等方面劃分為九大風格區(qū),它們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色彩和音樂特色。世界民族音樂的風格、以及形式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為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著不同的審美習慣,同時也遺留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加之由于歷史問題而形成多樣性的音樂創(chuàng)作價值觀,所以才形成有獨立特點的音樂。
筆者單舉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阮,來說一下世界民族音樂的融合。弦鳴彈撥類樂器阮,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樂器。這里介紹一下,此件民族樂器是漢族樂器,并不是意義上的少數(shù)民族樂器。所以筆者認為本文的‘民族樂器’定義稱為民間的一種樂器更為合適。阮,早在漢代就達到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是文人借著音樂抒發(fā)對政治、對專政統(tǒng)治不滿時彈奏較多的樂器。在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在文人雅士間的作用與古琴相同。有文獻記載王昭君遠嫁邊塞時,手里彈奏的是漢琵琶,也就是現(xiàn)在的阮樂器。
隨著傳播媒介的迅猛發(fā)展,隨著娛樂的多元發(fā)展,阮樂器走進了各種娛樂節(jié)目,走進了老百姓眼中。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大型勵志真人秀節(jié)目“出彩中國人”,由馮滿天演奏的流行風格的阮曲,一舉拿下了年度總冠軍。在節(jié)目中馮滿天站立背著阮樂器(這與以往傳統(tǒng)演奏阮樂器的方式不同,演奏阮樂器傳統(tǒng)的方式是坐姿持琴),以流行風格的民族樂曲風,即興的爵士風格演奏結合演唱,這樣風格的出現(xiàn),使我們察覺到音樂文化的多元性時代開始了。這種偏娛樂性即興演奏流行爵士樂風格,融入到中國特色的民族器樂里,或許將是世界音樂融合的一種發(fā)展趨向和代表。音樂文化交流逐漸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
阮的音色很融合中音音域的彈撥器樂,是中國民族樂器當中公認的音色圓潤、中和是樂器。感知阮的音色與西方樂器中彈撥樂的和美音色有其曲同工之質感。這種特點很小眾,讓很多作曲家對阮這件樂器如何加入西方的音樂特點而產(chǎn)生了興趣。與之前提及的娛樂性不同的是,筆者對所了解的由中央音樂學院徐陽教授為藝術總監(jiān)的‘中央音樂學院阮族室內(nèi)樂團’(簡稱“阮族樂團”)進行了學術的實踐。阮族樂團接演過由澳洲籍華人于京君老師創(chuàng)作的《反串莫扎特》,此曲融合了多首莫扎特的奏鳴曲、歌劇、交響曲和協(xié)奏曲中較為著名的、耳熟能詳?shù)囊魳菲?。加之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曲目如《鳳陽花鼓》、陜北民歌等音樂素材。這些音樂素材在阮樂器家族間的高、中、低音樂器的八個聲部里,以同時進行、對位、卡農(nóng)等作曲手法相繼呈現(xiàn),穿插進行。阮族樂團還出演過與管弦樂交響樂團協(xié)奏的《作曲家的行列》,此曲將巴赫、舒曼、貝多芬、門德爾松等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歷史時期音樂家的著名樂曲片段相串聯(lián)。每每出演此曲,都能引起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樂曲的效果實在是出乎意料的和諧,這些樂曲都收錄在《阮樂華章--和而不同:中央音樂學院阮族樂團世界首演新作品專輯》中。筆者也曾與手風琴專業(yè)的好友,一起進行過實踐和討論,將阿根廷的“探戈音樂家”皮耶左拉的《Lieber Tango》用我所學的樂器阮,來代替吉他的音色。進行了皮耶左拉‘中國化’,也是阮‘國際化’的嘗試。實踐證明,要想使我們中國民族民間的樂器以一種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式呈現(xiàn)并不困難。將想法付之行動,就能得到驚喜,并且能感受到不同地域音樂文化帶來的奇妙的音樂觸覺。
如今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都市北京,各繁華的商業(yè)圈、酒吧街等,年輕人以及外國友人集聚的三里屯、后海、南鑼鼓巷、藍色港灣等地,上演著來自各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有來自印度的傳統(tǒng)民間表演、日本的民謠、希臘傳統(tǒng)音樂、沙爾薩拉丁搖擺音樂等等。筆者發(fā)現(xiàn),當這些異域國度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來到中國時,都會加入我們中國的一些音樂風格特征。這并不意味著以上這些演奏員,演繹他國的音樂不正宗。而是表明了在這些特殊的場所里,特定的人群來演繹這些民族音樂,多了些文化的交織感。這些表演者們,不僅在演繹本民族的音樂,通過加入中國民族音樂的樂律、和聲、也更能了解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場所就這樣輕松自然地互通了文化,用音樂了解了彼此。
筆者想通過對世界民族音樂的認識,來推動阮樂器作品的多元化。中國民族樂器總是差一點就能夠突破自己,我想這一點是不是就是再更多地融合、融入其它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素材呢。我對樂器阮,是否能融入這些民族音樂素材進行了思考。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本身的特色以及獨有的五聲音階的特點,使我們的音樂成為獨特的“中國風”;另一方面,世界民族音樂的融合需要更多的音樂家一起來實踐,這樣既可以保留特色又可以迸發(fā)出新的音樂,何樂而不為。這才是音樂的魅力,是文化交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