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婧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北京 100007)
“海絲尋蹤—華僑華人與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白 婧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北京 100007)
2017年10月19—20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與廣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員會聯(lián)合主辦、防城港市博物館承辦的“海絲尋蹤—華僑華人與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防城港召開。三位嘉賓進行了主旨發(fā)言。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在《海外華商與“一帶一路”》的演講中指出,自古至今華商在“海絲”之路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丁見祥在《水下考古研究中的幾點思考—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線索》的演講中探討了水下考古資料對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的可能貢獻。上海大學呂建昌教授在《國際國內博物館發(fā)展新動態(tài)與趨勢》的演講中,探討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文化遺產保護、運營管理以及新科技的運用等問題。
研討會圍繞六個方面展開。中國的海洋意識與“海絲遺跡”方面,浙江文化藝術研究院鮑志成認為,海洋意識影響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外交學院周永生探討了中國對越南經濟外交的得失。合肥工業(yè)大學王建認為中國加入涉海國際公約蘊涵著海洋規(guī)則的建設理念。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潘汁探析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廣西定位的依據。防城港市博物館何守強指出防城港參與了早期“海絲”之路的建設。華僑華人與“海絲”方面,暨南大學吳金平指出應運用人脈情感對接、語言文化優(yōu)勢、利益對接。中國客家博物館王秋珺提出打造梅州“客僑文化”。廣東華僑博物館陳宣中指出要樹立“大僑務”理念。暨南大學邱小鵑提出發(fā)揮僑社等在“五通”建設中的作用。圍繞“海絲”貿易與金融·“海絲”展覽主題,云南師范大學夏玉清認為,移民構筑的中—緬—泰貿易網絡于古于今頗具意義。廣州大學王利兵認為,南海在歷史上曾長期存在以漁民為主體的含生產、貿易等結構性要素的網絡。福建社科院吳元指出僑匯、銀價與近代中國金銀進口之間呈正相關作用。僑批收藏與研究者黃清海指出僑批展現(xiàn)出華僑對家鄉(xiāng)民風民俗的固守與融合。
僑史僑情研究方面,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李章鵬探討了與華僑華人密切相關的清日國籍法之異同及其背后的意涵。河北大學邵寶輝、高紅樸提出了解決馬來西亞種族問題的建議。中國航海博物館顧宇輝指出各方互動影響上??诎秾κI(yè)歸僑和僑民的救濟成效。暨南大學趙娜娜認為二戰(zhàn)后新馬粵籍僑團將華文教育推向新的高度。廣西欽州學院何高平提出構建華裔青年學生良好國家形象認知的建議。中外關系史與邊疆史地研究方面,廣西師范大學廖國一歷述新石器時代、商周、兩漢時期駱越對“海絲”之路的貢獻。廣西民族大學滕蘭花指出伏波信仰具有文化戍邊價值。中原工學院王麗敏指出越南華商為越南參與更廣泛的貿易提供機遇。廈門大學周運中就托勒密《地理志》的記載進行考證,指出中國人很早就沿著“海絲”之路分布到很遠的地方。此外,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喬印偉指出海歸學者相較本土學者在閱讀力及知識創(chuàng)新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北京大學陳丹認為,對20世紀50年代歸國留美學生學者群體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其時中美局勢的影響及中國的現(xiàn)代化問題。廣東華僑博物館亓延坤分析了涉僑文博機構在“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設中的作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白婧認為,華僑文博出版物以特定的受眾與跨文化的影響,構建了文博視野下的華僑華人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