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胡匡衷經(jīng)學研究簡論

      2017-01-28 07:11:38陳功文
      鎮(zhèn)江高專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胡氏儀禮經(jīng)學

      陳功文

      (商丘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胡匡衷經(jīng)學研究簡論

      陳功文

      (商丘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胡匡衷是清乾隆年間徽州著名的經(jīng)學家,研究著作頗多。他開創(chuàng)家學,以禮學傳家,主要特點是“以經(jīng)證經(jīng)”和“以樸學為主的漢宋兼采”。胡匡衷在《儀禮》學研究領域成就突出。其禮學著作為家族后世治經(jīng)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源頭活水,受其影響,一家之內,數(shù)世相承,專治一學,成就斐然。

      胡匡衷;《儀禮釋官》;開創(chuàng)家學

      胡匡衷(1728—1801),清代著名經(jīng)學家,字寅臣,號樸齋,世稱樸齋先生,安徽績溪人。“績學篤行,以孝友為鄉(xiāng)里所重”[1]5492,“覃研經(jīng)術,著書滿家”[2]302。胡匡衷于經(jīng)學、諸子均有研究,著有《儀禮釋官》《周易傳義疑參》《三禮札記》《周禮井田圖考》《井田出賦考》《春秋列國職官譜》《侯國官職補考》《禮記官制考》《鄭氏儀禮目錄校正》等。可惜只有《儀禮釋官》與《鄭氏儀禮目錄校正》保留下來,余皆散佚。胡匡衷博通經(jīng)學,經(jīng)學研究頗具特色。胡匡衷是胡氏家學的開創(chuàng)者,開創(chuàng)的家學被學界譽為樸齋學派,享有較高聲譽。目前學界針對胡匡衷的研究文章多屬人物傳記性質,偏重于對其學術特色及學術成就的簡單介紹,如林存陽的《胡培翚與〈儀禮正義〉》一文,在介紹胡培翚的經(jīng)學研究特色與成就時,附帶提及胡匡衷學術特色與成就,缺乏對其人其書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從學術淵源、經(jīng)學研究成就、家風家學、學術影響等方面,對胡匡衷及其經(jīng)學研究作簡單評論,希望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1 學術淵源

      和清朝中晚期部分經(jīng)學家專主一經(jīng)有所不同,胡匡衷廣治群經(jīng),研究范圍涉及《周易》《左傳》《論語》《周禮》《禮記》《儀禮》等經(jīng)學原典,并撰有研究著作,算得上經(jīng)學研究中的通才。

      胡匡衷的祖父胡廷璣對經(jīng)學也頗有研究,有《周易臆見》《五經(jīng)解隨筆》等書傳世。胡匡衷秉承祖訓,自幼跟隨祖父研習《周易》,打下了良好的經(jīng)學研究基礎。他發(fā)現(xiàn)傳世的先天易圖非經(jīng)所有,不能輕易相信,因此撰著《周易傳義疑參》,用以發(fā)明宋學,目的在于分析程頤、朱熹易學之異同,補二氏易學之疏漏。所述內容,多采宋、元各家研治《周易》之論,用以羽翼程頤、朱熹之說,同時相互訂正,時出己見,于《周易》傳義有所發(fā)揮,對程頤、朱熹易學深有裨益。在研治《左傳》過程中,胡匡衷發(fā)現(xiàn)孔穎達《左傳正義》過于拘泥杜預《左傳注》,對賈逵、服虔等《左傳注》往往加以否定、批駁以從杜預之《左傳注》。胡匡衷認為孔穎達并非持平之論,因此著《左傳翼服》,以此來申明賈逵、服虔等《左傳注》并非全不合理。在研治《論語》的過程中,胡匡衷發(fā)現(xiàn)古本《論語》自齊、魯、韓3家傳本各異,迨至鄭玄、何晏《論語》注本又不一致,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所載《論語》舊本及皇侃《論語義疏》異字、異句尤多,然而這些《論語》注本在相異之處又往往間存古義,不可盡廢,因此撰著《論語古本證異》和《論語補箋》,論證《論語》異本之間的差異及所存在的古義,可謂用心良苦。

      胡匡衷對“三禮”也頗有研究,成果豐碩。他對“三禮”中的官職、官制均有所研究,并撰著《春秋列國職官譜》《侯國官職補考》《禮記官制考》《儀禮釋官》等??梢哉f,胡匡衷一系列的官職、官制考證著作,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所有官職、官制一一考證,為后人研究上古時代的官職、官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胡匡衷對上古的井田制度也有研究,撰著了《井田出賦考》《周禮井田圖考》等。胡匡衷所論井田制度,多申鄭玄之義。在這些書中,胡匡衷解釋官制、官職等主要以《左傳》《國語》《周禮》《禮記》等與《儀禮》相參證,所以他論井田,“論據(jù)精確,足補《注》《疏》所未及”[1]5492-5493。

      胡匡衷精通“三禮”與他的家鄉(xiāng)徽州有關?;罩菔侵祆涞墓世?,受朱熹治學的影響,“徽學者固多守朱子圭臬也”[3]340。朱熹在治學方面的成就,其一,在于理學;其二,在于“三禮”?;罩萑藢χ祆漤敹Y膜拜,治學也以述朱為正,“徽學原于述朱而為格物,其精在三禮”[3]357。徽州人守朱子家禮,不僅宗法結構嚴密,而且治學重點之一即為“三禮”,并留下很多禮學研究著作,如江永撰有《儀禮釋宮增注》《禮書綱要》,程瑤田撰有《儀禮喪服文足徵記》,凌廷堪撰有《禮經(jīng)釋例》,金榜撰有《禮箋》等??梢姡镏跃小叭Y”與鄉(xiāng)邦學術文化傳統(tǒng)有著深厚的淵源。

      另外,胡匡衷博通經(jīng)學也是受地方學術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錢穆認為徽學“所治天文、律算、水地、音韻、名物諸端,其用心常在會諸經(jīng)而求其通”[3]357?!皶T經(jīng)而求其通”的治經(jīng)方法,要求經(jīng)學家廣治群經(jīng),以達精通之目的。胡匡衷不愧為其中杰出的代表,《儀禮釋官》一書就是他治經(jīng)的代表作。

      2 研究成就

      胡匡衷《儀禮》研究的代表作有《儀禮釋官》《鄭氏儀禮目錄校正》,林存陽曾加以評價,說此二書“尤顯其禮學根底”[4]200。此二書均流傳下來。清道光年間,《儀禮釋官》初刻時,《鄭氏儀禮目錄校正》被置于《儀禮釋官》卷首,兩者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胡匡衷撰著《鄭氏儀禮目錄校正》目的在于,匯集散存于《儀禮注疏》中鄭玄所撰寫的《儀禮目錄》,并對其中出現(xiàn)的訛字,鄭玄《儀禮注》、賈公彥《儀禮疏》等進行校正,同時引用孔穎達、朱熹、敖繼公、張爾岐等人的觀點附在后面,使《儀禮目錄》以一完整面目展現(xiàn)于清儒面前。洪鐸云:“昔朱子撰《儀禮經(jīng)傳通解》,首輯《目錄》一卷,全載鄭氏《目錄》。惜其書止及《冠》《昏》《相見》《鄉(xiāng)飲》《鄉(xiāng)射》五篇,而《燕禮》以下《目錄》并闕。今先生是編,亦纘成朱子之志也?!盵5]315《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此書“蓋匯萃遺典,使人于秦漢以下,猶可見成周郁郁之文者,固舍是書莫由”[6]504。由此可見,此書在當時影響較大。胡匡衷在校正中,有加“案語”以駁鄭玄《儀禮注》之失者。如校正《士冠禮目錄》,首先,引鄭玄《儀禮目錄》,然后,進行疏證。疏證時,胡匡衷依次引賈公彥(《儀禮疏》)、王肅(《孔子家語》)、朱熹、敖繼公等說,加以詳細解說。最后,加上自己的“案語”,對鄭玄之說進行修正。他說:“案:士有已仕而有位者,‘上士’‘中士’‘下士’是也。有未仕者,《玉藻》所謂‘居士’,《王制》所謂‘選士’‘俊士’是也。此《冠禮》雖主士身加冠,但不必為有位之士。朱子曰:‘士之子恒為士,雖未仕也得用此禮?!^經(jīng)云:‘主人元冠朝服’,則其父固有位之士也。又云:‘將冠者,采衣,紒’,則未仕為士可知。敖氏謂此篇主言士冠,其子之禮義也得通,古者四十強而仕,豈有童子居士位哉?鄭氏之說失之。”[7]309-310胡匡衷在疏證時,也有不加任何評語,只是以賈公彥《儀禮疏》之說豐富之的。如校正《士虞禮目錄》時,先引鄭玄《儀禮目錄》,次引賈公彥《儀禮疏》以補充說明:“《疏》曰:‘虞,卒哭在寢,祔乃在廟。’”胡匡衷于本書校正不外此二法。

      《儀禮釋官》是清代《儀禮》研究的重要著作。胡匡衷撰著此書,“以《周禮》所記,皆天子之官,特詳考《儀禮》諸篇所見諸侯之官,分別臚列。根據(jù)注疏,采摭其他經(jīng)傳,次第詁釋,用心殊苦”[6]504。此書主要以《周禮》《左傳》《禮記》《國語》等所記官制與《儀禮》所載諸侯之官相參證,考證精確,詁釋嚴謹,“斷據(jù)精確,足補《注》《疏》所未及,誠古來治《儀禮》者未有之作而實不可少之作也”[2]303?!秲x禮釋官》一書具有如下特點:

      1) 釋官過程中注意將相關的“官職”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如卷一《士昏禮》一節(jié)釋“老”官,就將“老”與“宰”兩官進行比較,得出“‘老’與‘宰’當即一人,以其主家之政教,謂之‘宰’;以其為家之貴臣,謂之‘老’?!住渎氁?,‘老’優(yōu)其名也”的結論。又引《喪服傳》加以佐證?!啊秵史鳌吩唬骸洹⒋蠓?、室老、士,貴臣?!蹲ⅰ罚骸依?,家相。’《疏》:‘相家事者,亦名家宰。’是也?!镀付Y》:‘公受享,授宰幣,賓面卿大夫授老幣?!死恕稀词恐住病!盵2]319有時候,胡匡衷還將相關的一些職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行禮細節(jié)方面凸顯差別,如卷五對“夏?!薄吧套!薄爸茏!钡谋容^即是如此。通過比較,他認為《士喪禮》與《即夕禮》中,“掌淅米、鬻馀飯、進奠撤奠者,夏祝也;掌襲、含、小大殮、拂柩、飾柩、御柩者,商祝也;掌取銘者,周祝也”。經(jīng)過梳理,《士喪禮》與《即夕禮》中“夏祝”“商?!薄爸茏!痹O官職掌之義始明。

      2) 釋官過程中對前賢之說進行校正。如釋《士冠禮》之“宰”官時,對“宰自右少退贊命”中“宰”官,首先,引鄭玄《儀禮注》,“宰,有司主政教者”。接著,引賈公彥《儀禮疏》,“知宰是有司主政教者,士雖無臣,以屬吏為宰,若諸侯使司徒兼冢宰,以出政教之類”。然后,加上自己的案語:“案:《國語》‘趙簡子使少室周為宰’,韋《注》云:‘宰,家宰也。’宰本家臣之名,而邑長亦稱宰,故有家宰、邑宰之殊?!秵史鳌肥柙疲骸虑浯蠓蛴胁梢卣??!湟丶扔幸卦?,又有家相,若魯三卿公山弗擾為季氏費宰,子羔為孟氏郕宰之類,皆為邑宰也。陽貨、冉有、子路之等為季氏家相,亦名‘家宰’。若無地,卿大夫則無邑宰,是直有家相者也。此諸侯之士無地,未必有邑宰,但于私臣中擇其長者一人,使主家之政教,亦謂之宰。《特牲》注云:‘宰,群吏之長?!肚Y》‘士不名家相’,即此疏謂‘士無臣,以屬吏為宰’,失之矣。”[2]317-318通過《國語》《喪服傳》等篇的注疏,得出“宰有家宰、邑宰之殊”的結論,從而指出賈公彥《儀禮疏》之失誤。

      3) 釋官時,對不在同一篇中的同名官職進行意義上的辨析,發(fā)掘這些名同而實異的官職在不同場合的真正意義。他認為《儀禮》官名同者甚多,多為隨禮隨事而設。如“宰”,在《士冠禮》一節(jié)中已釋為“有家宰、邑宰之殊”。而對于《大射儀》儀節(jié)之“宰”,在釋“宰戒百官有事于射者”時,胡匡衷經(jīng)過考證,認為此處之“宰”乃“執(zhí)政之稱,非實設此官”,“諸侯、三卿本無家宰之官,特上卿執(zhí)政者亦以宰稱之”[2]343-344。可見,此處之“宰”與上文《士冠禮》之“宰”,名同而實異。另外,胡匡衷考證,《公食大夫禮》中“宰”為“內宰”,《少牢饋食禮》中“宰”則為“家宰”。這些地方作者都能疏通證明,而胡匡衷通過精詳考證,往往又能把這些同名而實異的官職之尊卑顯示出來。故有學者云:“特是書于諸篇,所有官名,皆能指事類情?!盵6]504評價公允。

      胡匡衷釋《儀禮》之官,實為六卷。成書之后,胡匡衷又取《侯國官制補考》二卷、《侯國職官表》一卷,附于六卷之后,總名曰《儀禮釋官》。自序作此書宗旨:“余不揆梼昧,取《注》《疏》之說,究其得失,略者補之,疑者正之。又復匯取諸經(jīng)所載侯國官制,編附于后,廣《儀禮》所未備,庶以見有周一代侯國設官分職之大略云耳?!盵2]304由此可見,胡匡衷作是書,于上古官職之考證,甚有功也。林存陽云:“是書之作,雖非所論皆精,然能如此系統(tǒng)地考侯國之官,卻系開山之作?!盵4]200

      清代學者對《儀禮》展開全方位研究,留下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有通解《儀禮》經(jīng)文的,有研究《儀禮》目錄的,有研究禮法通例的,有研究宮室的,有研究官職的,有通考禮書的,等等。眾多研究成果中,胡匡衷的《儀禮釋官》填補了《儀禮》官職研究的空白,與凌廷堪的《禮經(jīng)釋例》、張惠言的《儀禮宮室圖》、胡承珙的《儀禮古今文疏義》等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著作,代表了當時第一流水平,為清代中后期的禮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家風家學

      胡匡衷的家族是績溪城內有名的“金紫胡氏”。“金紫胡氏”治經(jīng)學歷史悠久。俞樾曾說:“績溪胡氏自明諸生東峰先生以來,以經(jīng)學世其家?!盵8]602-603又說:“惟績溪胡氏自明諸生東峰先生以來,咸研綜典藝,甄極毖維?!盵9]3俞樾在此提及的明諸生東峰先生實為胡匡衷之孫胡培翚在《贈奉直大夫叔祖繩軒公行狀》中提到的先祖胡永淳,治《尚書》。傳至胡匡衷的祖父胡廷璣,“家學益顯”。

      “金紫胡氏”家學真正顯達始于胡匡衷?!肚迦鍖W案》稱:“樸齋實事求是,以經(jīng)證經(jīng),遂開家學。”[10]3749胡匡衷開創(chuàng)的家學在學界占有重要地位。自胡匡衷始,胡氏家族代傳經(jīng)學,并視禮學為家學。因其家族在禮學方面的卓著成就,胡匡衷與其侄胡秉虔、孫胡培翚被學界譽為“禮學三胡”或“徽州經(jīng)學績溪三胡”。胡氏家學在胡匡衷輩已經(jīng)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他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質疑問難、互相切磋。胡匡衷之孫胡培翚曾經(jīng)給予自己家庭中的學術討論生動的描述:

      培翚生晚,不及見諸伯祖,唯見叔祖別庵公、性山公及吾祖及公(筆者按:此公指胡匡憲。下同。)而已,當時咸授徒城內,以禮學相切磋。吾家世居績溪市東,先祖與別庵公居新巷內,公與性山公居新巷外(性山公后移居巷內)。巷口有樓亭,下課憩息。每于日晡自書塾歸,會于巷口,各以所疑、所得相質,證一義之異,高聲辯論,龂龂不休。自遠聞者,驚以為爭,及前乃知其講學于此,咸敬異之,一時巷口有齊棘下之目。嗚呼!此培翚兒時摳衣側耳所親炙者,爾時雖不解言中之義,而其景象至今憶之,猶如目前也[11]473。

      在家學之風的熏陶下,胡氏家族最終成為徽州頗具影響力的經(jīng)學流派、清代徽州經(jīng)學的典型代表,并與高郵的王氏家學,儀征劉氏的《左傳》學等相提并論。稍后于胡培翚的清人趙之謙曾給予胡氏家學如此評價:

      君承祖樸齋先生之學,復少受業(yè)于叔祖繩軒先生,師事汪君孝嬰、凌君仲子,會試出于高郵王文簡公之門,故淵源至粹。其記從叔春喬君遺書,述家學,自東峰君傳至君,凡十世。國朝明儒,家法授受,或一傳而止,或竟不傳,未有歷十余世而守先待后,不為俗學抱惑如此者。溯之漢經(jīng)師,若汝陽袁氏、會稽竇氏之《易》,魯夏侯氏、千乘歐陽氏之《書》,亦五世及八世而止,胡氏殆過之也[12]973。

      趙之謙的評價合情合理。

      胡氏家學在治經(jīng)方面注重“漢宋兼采”是受朱熹的影響。由于學術上的成就和影響,加上晚年曾在徽州講過學,因此朱熹的學術思想對當時徽州學術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新安理學”。“新安理學”影響深遠,直至清乾隆年間,才被徽州婺源江永和休寧戴震所倡導的“新安樸學”取代。但那些根深蒂固的理學思想并沒有完全消除,學者們的生活或治學仍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生于斯、長于斯的胡氏家族,既受到新起的“新安樸學”的影響,又受到歷史悠久的宋明理學的影響。在雙重影響之下,胡匡衷在治學過程中采用“漢宋兼采”的態(tài)度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樸齋學派的“漢宋兼采”是“以樸學為主的漢宋兼采”,是在漢學的領域中發(fā)明宋學,將宋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并視為對經(jīng)、注進行義理闡釋的工具。

      胡氏家學的另一特點是“以經(jīng)證經(jīng)”。“以經(jīng)證經(jīng)”,顧名思義,就是在對經(jīng)典闡釋時,利用他經(jīng)或群經(jīng)來證明、疏解本經(jīng)。“以經(jīng)證經(jīng)”之法始于清初顧炎武。顧炎武認為研究古經(jīng)應從知音始,提出了“讀九經(jīng)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13]73的著名觀點。同時,他繼承了晚明焦竑和陳第共同確立的“本證”與“旁證”相結合的考據(jù)方法,“并加以發(fā)展,從而確立起以本證和旁證為主、以參伍推論的理證為輔的考據(jù)方法”[14]288。這種本證與旁證相結合的考據(jù)方法即“以經(jīng)證經(jīng)”。樸齋學派繼承了這一方法,并將其作為治經(jīng)的家法而發(fā)揚光大。

      作為家學的開創(chuàng)者,胡匡衷經(jīng)學研究也具備上述家學研究的特點。

      首先,胡匡衷注重“漢宋兼采”,實事求是。主要表現(xiàn)為不廢漢宋,常引漢學與宋學的觀點來解經(jīng)。如其《鄭氏儀禮目錄校正》在疏解《士冠禮》目錄時,不僅引用了漢學派賈公彥的《儀禮疏》,而且引用了宋學派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與敖繼公《儀禮集說》的相關內容。

      正是由于釋經(jīng)不廢漢宋,胡匡衷經(jīng)學研究呈現(xiàn)兼容并蓄、實事求是的特色。他認為“《儀禮》鄭氏《注》最為精核”,但并未一味盲從鄭玄《儀禮注》,也指出了鄭玄《儀禮注》的疏失,“如《燕禮》之‘小臣師’與《大射》‘小臣師’同,而《注》以為‘小臣之長’;《燕禮》之‘主人’是膳宰,非宰夫,而《注》仍《燕義》,不加辨正;‘司宮’為宮人,非小宰;‘左右正’非謂樂正、仆人正;《特牲》‘士祭有私臣’,則士亦有臣,而《注》謂:‘士無臣?!妒繂省贰都聪Α范?,多公家之臣來治事者,而《注》未能辨別”[2]303。

      其次,胡匡衷非常重視“以經(jīng)證經(jīng)”。胡匡衷治《儀禮》,善于廣采博輯,不僅從《儀禮》內部尋找證據(jù),而且注重從他經(jīng)尋找證據(jù),從而做到論述有據(jù),令人信服。如釋“弓人”,他認為賈公彥《儀禮疏》未詳,便引用《周禮》相關內容來疏解,“案:弓人,《注疏》未詳。其職以《周禮》繕人考之,疑即其官?!犊樔寺殹吩疲骸仆踔霉㈠?、矢、箙、矰、弋、抉、拾。掌詔王射,贊王弓矢之事?!蹲ⅰ罚骸潱谥?,受之?!妒琛罚骸础洞笃吐殹芬咽谥?、受之,此又焉者,大仆尊,大仆贊時,此官助贊也?!T侯以小臣當大仆之官,此云‘既發(fā),則小臣受弓以授弓人’,故知弓人即《周禮》繕人?!犊脊び洝酚小藶楣?,不預射事’,與此別也”[2]342-343。

      4 學術影響

      曾國藩云:“先生世居績溪,與諸儒地相比,時相接,其入國史《儒林傳》,列于江氏、汪氏之次,而哲孫培翚,又能紹其家學,著《儀禮正義》,薈萃群言,衷為至當?!盵15]75曾氏之言肯定了胡匡衷在經(jīng)學史上的地位及其所開創(chuàng)的家學對后代的影響。胡匡衷博通經(jīng)學,首先對其孫胡培翚影響很大。胡培翚幼年隨祖父治學,由祖父啟蒙而步入經(jīng)學之殿堂。祖父廣治群經(jīng),博覽經(jīng)書,為幼小的胡培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通才的祖父必將引導孫兒向通才發(fā)展,這為胡培翚后來治《儀禮》廣采眾經(jīng)、旁證博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胡培翚長成后發(fā)現(xiàn)《儀禮》舊疏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立志撰新疏。40余年不辭艱苦,旁搜遠紹,終于撰成《儀禮正義》四十卷,成為清代《儀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學界譽為“二千余歲絕學也”[16]703。

      胡匡衷以禮學為家學,為家族后代治經(jīng)指明了方向,客觀上為胡培翚《儀禮正義》的成書創(chuàng)造了條件。家族內部研治禮學的經(jīng)驗及成果也為胡培翚創(chuàng)作《儀禮正義》提供了源頭活水。特別是胡匡衷的禮學研究,開啟了胡培翚治《儀禮》之先聲。胡培翚曾云某年夏天校勘祖父胡匡衷《儀禮釋官》時,反復閱覽《儀禮》全經(jīng),發(fā)現(xiàn)賈公彥《儀禮疏》疏略,失《儀禮》經(jīng)、注之意的地方頗多,“遂有重疏《儀禮》之志”[11]400。胡培翚撰著《儀禮正義》時,凡涉及官制、官職問題均遵《儀禮釋官》之言。除此以外,受胡匡衷的影響,家族中研究禮學的人很多,如胡匡憲“言動必以禮法”。胡匡憲之子胡秉虔于禮學也頗有研究,著有《周禮小識》《禮記小識》《儀禮小識》《大戴禮記札記》《月令小識》等。胡培系生平沉浸“三禮”,著有《大戴禮記箋證》,補注《儀禮宮室提綱》等。胡培翚的侄子胡肇昕曾幫胡培翚補編《儀禮正義》五卷,此書中凡按語“肇昕云”等字樣者,均為此人所補之語。由此可見,胡匡衷經(jīng)學研究的奠基之功不可忽也。

      《清儒學案》論曰:“(胡匡衷)一門數(shù)世自相師友,斐然有述作者無慮十人。海內論家學之盛,于鄞縣萬氏、元和惠氏、嘉定錢氏而外,績溪胡氏實為后勁?!盵10]3749作為皖學體系的樸齋學派,從清乾嘉興起一直維系到道咸以降,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它的繁榮與衰落與清代中后期經(jīng)學的繁榮與衰落幾乎同步。胡氏家學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與傳統(tǒng)。樸齋學派治經(jīng)尤重“禮經(jīng)”,并視之為專門之學。一家之內,數(shù)世相承,專治一學,成就斐然。

      [1] 清史列傳[M].王鐘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2] 胡匡衷.儀禮釋官[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 林存陽.胡培翚與《儀禮正義》[G]//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2003—2004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5] 洪鐸.鄭氏儀禮目錄校正跋[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jīng)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

      [7] 胡匡衷.鄭氏儀禮目錄校正[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俞樾.春在堂雜文三編[M]//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9] 俞樾.賓萌集[M]//俞樾.春在堂全書(第五集).清同治十年刊本.杭州:春在堂,1871(清同治十年).

      [10] 徐世昌,夏孫桐,朱彭壽,等. 清儒學案[M].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 胡培翚.研六室文鈔[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趙之謙.國朝漢學師承續(xù)記[M]//江藩.漢學師承記箋釋.漆永祥,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 顧炎武.答李子德書[M]//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 許蘇民.顧炎武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5] 曾國藩.書《儀禮釋官》后[M]//郭超.曾國藩全書(卷一).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16] 汪士鐸.戶部主事胡先生墓志銘 [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盧 蕊〕

      Discussion on Hu Kuangzhong’s study of classics

      CHEN Gongwe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Hu Kuangzhong was a famous classics scholar in Qianlong’s Empire in the Qing Dynasty. He wrote many research works on classics and created family literature with a good general family heirloom.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 research works was proving classics by means of classics and dominating philology with integr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Han and Song Dynasties. Hu Kuangzhong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n Yili classics and his works gave direction to the descendant family education and created more original famous work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classic works, his philosophy was inherite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n a family. Hu Kuangzhong devoted his life to classics research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u Kuang-zhong; Yi Li Shi Guan; creation of family literature

      2016-10-10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ZC-002)

      陳功文(1971—),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學術與文化研究。

      B248

      A

      1008-8148(2017)02-0104-05

      猜你喜歡
      胡氏儀禮經(jīng)學
      “胡氏三杰”對中國科技教育的貢獻
      華人時刊(2023年13期)2023-08-23 05:42:40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jīng)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郭永紅運用胡氏按壓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jīng)驗
      元代朱子后學經(jīng)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漢魏經(jīng)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胡氏三姐弟”的黑與惡
      公民與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52
      經(jīng)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論盧文弨之學術、生平及其他——《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點校前言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03
      随州市| 灵石县| 沈阳市| 临城县| 米泉市| 长岛县| 响水县| 满城县| 民乐县| 潜江市| 句容市| 互助| 拜城县| 绩溪县| 策勒县| 岳池县| 栖霞市| 双桥区| 北碚区| 航空| 织金县| 许昌县| 额尔古纳市| 江华| 南宫市| 新泰市| 抚州市| 镇原县| 东光县| 渝中区| 德格县| 潍坊市| 灵璧县| 清水河县| 屏东县| 大渡口区| 同心县| 长汀县| 中宁县| 本溪市| 莱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