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隱性網絡自組織
      ——互聯網集體行動中的組織狀態(tài)和治理困境

      2017-01-30 11:51:38
      教學與研究 2017年11期
      關鍵詞:集體行動行動者隱性

      隱性網絡自組織
      ——互聯網集體行動中的組織狀態(tài)和治理困境

      陳氚

      互聯網集體行動;隱性網絡自組織;瞬時結構化;網絡社會治理

      傳統認知中,中國社會是一個缺乏社會組織的社會,但在互聯網時代,社會組織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本文聚焦互聯網集體行動中的組織形態(tài),提出網絡集體行動中存在著“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形態(tài)這一理論假設。受到網絡社會中速度和時間變遷的影響,隱性網絡自組織在特定事件激發(fā)之前呈現出一種隱性狀態(tài),同時呈現出“個體行動者集合”和“組織”的臨界狀態(tài)。受到特定事件的激發(fā),網絡自組織的形成是一種瞬時結構化的過程,時空的壓縮和社會互動情境的提前建構,使網絡社會中個體行動者完成時間趨近于零的結構化,瞬間發(fā)揮傳統組織的功能。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存在,模糊了傳統意義上個體與組織的邊界,是國家網絡社會治理的難點和重點,也是網絡社會中權力結構變遷的體現。

      在互聯網發(fā)展的初始階段,互聯網上的群體和聚集被視為虛擬空間的產物。學界早期的研究大都聚焦于互聯網空間中社群的獨特性,將解釋的重點建立在網絡社會行動虛擬性、符號性、超時空性等獨有特征上。而隨著現實社會中,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日益融合,尤其是在互聯網空間中的行動者聚集成功地塑造了占領華爾街運動、推特革命等國外社會運動以及一系列國內的群體性事件之后,曾經的虛擬空間的現實影響逐漸顯露,愈發(fā)緊密地與社會現實中的實踐直接關聯。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在這種網絡社會的空間融合背景下,社會的自我組織形態(tài)產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如何在與傳統組織與網絡(network)理論框架的對話中解釋有可能出現的新型社會組織形態(tài)。

      一、互聯網集體行動中的組織結構

      進入新千年以來,世界范圍內依托互聯網發(fā)生的集體行動乃至社會運動不斷出現,而進入到改革深水區(qū)、社會矛盾多發(fā)階段的中國社會,與互聯網相關的網絡聚集和現實空間群體性事件也并不罕見。如果我們按照蒂利和塔羅的概念框架,將集體行動定義為為了共同利益或計劃而做出的協同努力,那么上升到政治和抗爭層面的互聯網集體行動可以被視為互聯網抗爭政治,[1]而互聯網社會運動則是指組織化程度更高,政治或其他目標更加明確的反復運動。中國社會的互聯網事件往往介于單純的集體行動和集體抗爭之間,既存在著為汶川地震祈福、為天津爆炸網絡募捐等非對抗性集體行動,也存在著為爭取地區(qū)性環(huán)保利益的廈門PX事件、京沈高鐵維權等日??範幨录?。這些網絡集體行動背后往往并沒有傳統的社會組織作為支撐,而且大都呈現出“依法抗爭”的維權特征。[2]

      國內外關于互聯網集體行動的研究,大都關注互聯網作為中介工具,在社會成員集體行動乃至社會運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在社會運動研究的傳統中,社會動員機制是集體行動得以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網絡社會來臨以后,這種動員工具從傳統的業(yè)緣、地緣、親緣等網絡轉變?yōu)榛ヂ摼W提供的人際關系網絡。張文宏等學者提出,互聯網提供了一種弱關系,這種弱關系構成的網絡可以進行各種資源的動員。[3]也有學者提出,互聯網為集體行動的參與者提供了一種集體的行動和認知框架,使得集體行動成為可能?;ヂ摼W為社會集體行動起到了一種助燃劑的效應,或者在抗爭中形成了運動企業(yè)家群體,消解虛擬組織進行社會抗爭的風險等等。[4][5]卡斯特則通過對突尼斯、埃及、西班牙、美國等地的案例描繪了互聯網發(fā)揮作用的具體機制,首先互聯網傳遞了人們對于某種特定的社會不公正的憤怒,通過互聯網為中介的溝通機制,人們開始共享信念和認同,戰(zhàn)勝恐懼從而采取集體的行動。[6]但是,筆者認為,互聯網的工具論,亦即強調互聯網發(fā)揮情感傳遞、價值認同、資源動員這些作用十分必要,但仍然是將互聯網視為現實社會之外的技術工具,我們應當意識到,在社會現實空間和互聯網空間融合的理論視野下,互聯網正在成為現實的生活空間本身和現實的社會結構本身。在這種工具常態(tài)化以后,有必要將視角轉向結構的層面,重新看待所謂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結合后的新的結構形態(tài),考察這種新的結構形態(tài)和集體行動之間的邏輯關系。

      網絡集體行動的出現,尤其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為我們描摹了這樣一種現象,在越來越朝著疏離化、原子化方向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在被普特南等當代社會學家比喻為一人獨打保齡球的年代,社會民眾因為特定的事件、共同的利益、價值觀或者其他訴求,迅速地在虛擬空間乃至現實空間聚集,形成一種行動意義上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近似地發(fā)揮了社會組織的功能,卻不具備組織的形態(tài)。[7]這是在網絡化時代后出現的重要轉變。值得深思的是,在眾多學者看來,中國社會尚且是一個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社會組織——尤其是民間自發(fā)形成的社會組織在中國的發(fā)展面臨著重重困難和障礙。而從社區(qū)社會資本的視角來看,中國的官方組織的城市社區(qū),往往具有居民參與社區(qū)互動意愿度低下,社區(qū)活動與社區(qū)管理脫離職業(yè)群體的趨勢,造成了社區(qū)社會資本的匱乏。但是,這一傳統認知,或許將隨著未來網絡社會的到來而遭到挑戰(zhàn)?;ヂ摼W帶來了新的社會組織方式,使得社會民眾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重新聯合起來,這是一種社會組織形態(tài)意義上的變革。

      二、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形態(tài)

      面對互聯網集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組織形態(tài),如果我們用傳統的組織與網絡理論的概念框架審視,則會發(fā)現,在一些集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互聯網空間與現實空間結合的組織形態(tài),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現實組織,也不是僅僅停留在虛擬層面的虛擬組織,同時,相比社會科學中的“網絡”概念,又有所不同。

      在網絡時代,新的組織形式發(fā)生變化,網絡社會中存在的介于傳統組織和傳統網絡結構之間的一種類組織形式,我們將其稱之為“網絡隱性自組織”。這種網絡隱性自組織,在互聯網中生成。在特定的時間發(fā)生之前,處于一種隱性的狀態(tài),沒有固定的傳統意義上的組織形態(tài)和組織結構。但是,一旦特定的事件出現,這些潛在的準組織可以迅速通過互聯網轉化為一種互聯網組織,發(fā)揮傳統組織的功能,在社會運動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運動中,正式社會組織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國的互聯網集體行動中,正式社會組織的角色往往表現并不明顯,推動集體行動的是一個個分散化的、去中心化的行動者。例如,在天津爆炸案之后的網絡微公益活動中,真正發(fā)揮作用的行動者是基于微博這一社交結構的用戶,每一個普通的網友在參與活動前,并不屬于某一特定的慈善團體或者組織,但是在特定事件的激發(fā)下,每一個微博用戶都有一種潛在的可能構成臨時性的社會組織。在廈門、北京、江蘇等地的環(huán)??範幨录校膊]有明顯的社會組織或者環(huán)保組織對所有集體行動負責,或者有能力完全組織起來如此眾多的參與者,而是每一個民眾通過手機、網絡論壇等信息中介,迅速統一了行動的目標和行動的方式,在現實空間中聚集起來。在前互聯網時代的社會集體行動中,如果沒有組織的參與,很難實現集體行動的目標的一致,集體行動資源的整合與調動,往往淪為盲目的烏合之眾式的集體狂熱。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在沒有傳統社會組織在場情況下的集體行動,卻可以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驚人的行動一致性,甚至可以通過現有的互聯網場景進行各方面的資源調動,并且與現實中的利益訴求或者價值訴求緊密相連。

      在互聯網時代的集體行動中,傳統的社會組織的功能被一些新的聚集形態(tài)所替代。這些通過社交網絡、信息平臺構成的新的行動者集合往往沒有預先固定的組織目標,也沒有定期舉行的組織活動和傳統的組織結構,甚至不能稱為互聯網之中的組織或者虛擬組織,因為很多聚集在特定的激發(fā)事件發(fā)生之前并不存在,但卻在實踐需要的時候發(fā)揮了組織的作用,不能用傳統的組織概念來概括。

      那么,社會科學中的“網絡”的概念能否完全概括這種新的組織形態(tài)呢?對于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結構問題,卡斯特引入了“網絡”這一概念。這里的“網絡”并不是特指互聯網,而是指代一種特殊的結構,網絡狀的結構。在卡斯特看來,當代的社會結構是一種呈現出網絡狀態(tài)的社會結構,各種資源、要素、行動者之間的聯系成為社會的重要特征。[8]較早將“網絡”與“組織”的關系研究引入到社會學中的是鮑威爾等人,在經濟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中,鮑威爾提出,“網絡”結構是對傳統的經濟組織結構的一種替代。這種替代體現在從市場交易到國家經濟治理的一系列經濟行為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9]而格蘭諾維特在嵌入性的論述中,也提出與市場——等級制理論相比,社會關系網絡同樣會在市場交易行為和等級制組織之間發(fā)揮作用。[10]阿德勒和本科勒等人進一步提出了對等共創(chuàng)生產的概念,互聯網時代的網絡“提升了個人的實際操作能力……令他們可在與其他人的松散聯合中做更多事情,卻不受價格體系或者傳統的社會和經濟組織的科層制模式的限制”。[11]行動者——網絡理論(ANT)實際上將網絡的概念更進一步擴展,從人際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人與物之間的聯系上。[12]按照ANT的視角,手機、計算機、信息溝通技術裝置與人之間構成了一種網絡意義上的聯結,成為這個時代的行動者集合。

      按照穆勒的總結,我們可以將現有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網絡”劃分兩大類別,一類是鮑威爾和本克勒意義上的網絡組織,這種網絡是人為設計的網絡,為了替代組織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另一類是事實上的網絡,可以稱之為關聯集群,是指在無邊界的行動者集合中形成的一種事實上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模式。[11]

      概括而言,以往的網絡組織和網絡關系模式的概念,均是一種靜態(tài)的描述概念,忽視了一種新的動態(tài)變化狀況。在互聯網社會中的運行速度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在打破了地域、時間、經濟等成本的限制后,如果網絡的建立可以瞬時發(fā)生,網絡組織的形成時間可以無限趨近于零,網絡社會結構處在一種流變的狀態(tài)下。

      網絡集體行動發(fā)生時,新的通訊技術和社會交往結構可以使這種由網絡聯通的行動者集合狀態(tài)迅速轉化為有邊界的類組織,發(fā)揮組織的作用。組織目標、組織的行動方式乃至組織的資源調動都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產生。行動者集群與網絡化的組織可以迅速地進行轉化,從而發(fā)揮出組織的作用。不同于傳統社會科學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互聯網時代的這種自組織形態(tài)呈現出一種在組織與行動者集合之間變化的動態(tài)狀態(tài),呈現出多重狀態(tài),其狀態(tài)會受到突發(fā)事件的影響。而這種在結構的流變中才能確定組織結構的特性,正是鮑曼意義上的流動的現代性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試圖將后現代社會理論引入到對網絡組織的描摹中的一種嘗試。

      三、隱性網絡自組織形成的速度與時間

      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動態(tài)流變的這一特性,依賴于以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溝通技術所締造的新的時空背景。在前互聯網時代,行動者集合和組織之間盡管同樣有可能相互轉化,但是,這種轉化的速度與今日不在同一個數量級上,因此,在觀察者(作為學者的研究者與作為政府的監(jiān)管者)看來,作為原子或者作為集合的行動者,與結構分明、目標明確的組織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tài),但是,如果這種從原子到結構的轉換可以以近似光速的速度完成,那么對觀察者而言,這種結構必然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當信息無障礙地在光纖中以光速傳遞時,行動者之間又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連結成組織。在轉化速度上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互聯網時代的自組織形態(tài),在表面上是一種行動者松散集群甚至完全原子化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是一種潛在的組織狀態(tài)。

      如果我們把從個體到組織形成的過程視為一個結構化的過程的話,互聯網帶來的是速度極大加快之后的結構化,可以將其稱之為瞬時結構化。在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中,結構既是對行動者行動的制約,又是行動者行動的產物。[13]在伯格等社會建構主義者看來,社會結構必然是社會行動者在實踐中塑造的產物。[14]瞬時結構化則是在新的互聯網時空背景下,提出了將時間變量引入結構化理論后(這是現代社會加速發(fā)展與時空壓縮的必然),這樣一個邏輯上的問題:當某些具體的社會結構化的過程被無限的縮短后,短時間的結構化何以可能,又如何展開。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溝通技術,以及這種溝通技術背后潛在的缺場行動能力,使得互聯網時代的時間和空間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構成了瞬時結構化的時空背景。我們在這里可以借鑒卡斯特關于網絡社會中時間的理論概括:“無時間的時間”(timeless time)。[8]在互聯網空間中,行動者面臨的時間概念和傳統的時間概念相比,也發(fā)生了變化,時間與空間密切相關??ㄋ固馗嗟貜娬{互聯網之中行動的發(fā)生具有一種傳統事件意義上的永恒性,事件的痕跡會永久的保持在網絡空間之中,無所謂先后的順序。而從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由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以光速為單位,可以瞬間將世界的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拉近,生產出一種成本忽略不計的跨空間的同時性。正如同張九齡在詩歌中描述的場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樣,在前互聯網時代,這種同時性的場景不會發(fā)生實際意義上的關聯,而互聯網時代共同發(fā)生的跨空間實踐活動,可能會具有紛繁的現實意義。

      因此,從“無時間的時間”這一理論,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遞速度接近光速,這里的信息不是單純的信息,而可能包含著意義、信念、態(tài)度、情感,更重要的是貨幣符號、社會資本等流動的資源,這些使得缺場的同時發(fā)生的情境具有現實的意義,不僅僅是虛擬空間的意義,而是真實的現實影響力。這種瞬時的速度,在宏觀層面上,使得人類社會的運行從未如此之快,以至于產生了哈維所謂的時空壓縮,[15]在具體的組織形態(tài)上,可以使得行動者從原子化狀態(tài)或者微弱聯結的狀態(tài)(行動者集合),到組織化的狀態(tài)的進程從理論可能上無限的縮短。

      在時間趨于零的背后,其實還隱含著互聯網在空間層面對行動者行動情境的提前建構,這也是時空壓縮的重要因素,這也同樣構成了瞬時結構化的前提條件。在針對特定事件的互聯網集體行動的組織結構形成之前,互聯網既有的信息通信技術,以及這種技術創(chuàng)造的交往特點,塑造了一個潛在的交往結構。例如,Facebook、Twitter和微信等技術應用形態(tài),使得每個社會行動者與他人之間先天地產生了一種潛在的組織可能性。在互聯網時代,基于這種點對點的社交技術,行動者之間的社會交往情境實際上是事先建構的,是一種給定的隱性結構。

      在傳統的社會行動過程中,行動目的與他人關聯的社會行動,都需要發(fā)生在一個具體的社會情境或者場景之中。而這一情境的搭建是需要時間和成本的。例如,在傳統的購物方式下,消費者需要和商品的出賣方共同搭建一個商品交易可以實現的社會場景。在消費者的社會行動中,耗費時間和金錢前往商場,走到柜臺旁邊,是消費者為了和出賣方搭建交易發(fā)生的社會情境的付出,而出賣方則需要為商場的搭建付出租金,為柜臺的裝飾付出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是為了最終的交易行為發(fā)生而付出的社會情境搭建成本。同樣,對于組織形態(tài)而言,傳統的社會組織需要為組織成員搭建現實的社會交往情境,需要耗費成本,最重要的是,這種情境的搭建需要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而在互聯網的集體行動中,Facebook、微信、QQ等軟件,為每一個行動者提前搭建了一個可以永久利用的社會行動情境,這種社會情境是先在于網絡組織的,是在行動者形成組織之前的潛在結構。在某種意義上,瞬時結構化的發(fā)生就是將潛在的虛擬空間上隱性結構瞬間現實化和意義化,發(fā)揮其現實作用的過程。

      四、隱性網絡自組織的現實影響及治理

      互聯網時代的瞬時結構化造就的這種隱性網絡自組織,并非僅僅是一種后現代理論意義上的推論,而將真實地影響著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治理模式,并且這種影響有可能隨著民眾互聯網使用能力、習慣的增強和網絡社交技術的發(fā)展、虛擬現實融合技術的發(fā)展而進一步加深。

      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存在首先讓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社會成員的自我組織能力。按照主流觀點,中國缺乏社會組織的傳統,或者在當前的文化、政治、社會背景下,民眾的自我組織和自我治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技術發(fā)展態(tài)勢,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一代”將更加適應互聯網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一種理想的發(fā)展狀態(tài)下,有可能使得中國未來的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自我組織能力。當然,這種自我組織能力如果體現在對群體利益的維護上,在法律的框架以內實行,則有可能產生出更多的合法集體行動,維護特定群體的利益,形成快速結合又快速解體的利益團體。從維護社會民眾個體權利的角度,這是一種進步。當然,從另一方面,具有更高的自我組織能力,并不代表具有更高的自我組織意愿。組織化以后的行動者,是否行動還要卻取決于一些現實的動因。

      從國家網絡社會治理的層面來看,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國家網絡社會治理的有限性,國家的網絡社會治理具有一種理論上的能力限度。現有的社會治理體制中,現實的社會組織與網絡社會組織分屬于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管轄。民政部門負責現實社會組織的登記和日常監(jiān)管,而網絡社會組織則屬于網絡管理部門監(jiān)管。隱性網絡自組織恰恰存在于這種日常管理的中間地帶。因為,對于民政部門來說,缺乏物理社會互動場景的組織是隱性的,無法監(jiān)管的。而對于信息工作部門來說,在網絡隱性自組織尚未結構化之前,并不是作為互聯網上的組織而存在,而是作為松散的行動者集合而存在,具體到每一個行動者上,就更呈現出一種去中心化的特點。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國家相關部門對網絡社交平臺,比如微信群和QQ群的監(jiān)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管理的效果,但是這種管理也只能針對業(yè)已存在的網絡組織,卻無法阻止那些尚未存在,有可能瞬時出現的潛在網絡自組織。在特定事件激發(fā)之前,網絡隱性自組織也沒有作為QQ群組、微信群組等網絡社會組織而存在。只有當特定的事件發(fā)生時,例如,京沈高鐵的環(huán)境保護評估的通過,廈門PX工廠的建立計劃的公布等等,現實利益相互關聯的行動者才在極短的時間內,借助潛在的互聯網社會交往狀態(tài)組織起來,形成同時具有現實空間行動能力和網絡空間行動能力的類組織。而這一結構化的過程和組織化的過程是十分快速的,而且由于信息中介的進一步多元化,從單一技術的角度是幾乎無法阻止這一過程發(fā)生的。在這個意義上,采取傳統網絡管理模式的國家,在面對互聯網的隱性自組織時,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困境。

      國家對互聯網的治理應當摒棄一種完全掌控的思路,同時,需要具有一種互聯網與現實融合的思維,也就是跳出互聯網來看互聯網。互聯網上突然發(fā)生的聚集,最終將具有現實的行動能力和影響能力,歸根結底是現實中民眾利益結構與心理結構以互聯網的方式呈現,同時也是來自于現實社會矛盾的影響?;ヂ摼W中體現的社會矛盾在本質上仍然是現實社會矛盾的映射?;ヂ摼W中的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形成過程是瞬時性的、流變的和隱性的,而現實的利益結構是相對穩(wěn)定和可預見的。因此,對互聯網的治理應當認識到政府單純監(jiān)管和治理互聯網行動的能力限度,應當將重點放在現實的矛盾預防和疏導之上。例如,在某些地區(qū)性的環(huán)??範幨录?,如果僅從互聯網角度進行治理,那么就僅僅會聚焦于一些技術的手段,如防止互聯網上的情緒傳遞和如何過濾信息等等,但是,這就容易忽視這些網絡集體行動的現實因素,政府決策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民眾——政府矛盾。只有減少或者避免現實中的直接對立,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行動者集合迅速演變到組織狀態(tài)的行動意愿。

      隱性網絡自組織的存在,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民眾,尤其是熟悉互聯網技術的城市中產群體和青年學生群體,獲得了一種相對的權力地位,并且這種權力是容易被傳統管理者所忽視的,具有一種隱性的特質。從國家的角度而言,面對的治理對象似乎是松散的個體,卻又是可以瞬間結合成組織的潛在組織。如果輕視這種民眾的隱性權力,則有可能遭遇到比前互聯網時代更加激烈的負向反饋,這也構成了對國家權力尤其是對國家制定政策的權力的一種正面約束。在具體的政策出臺之前,必須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增加與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行動,以共識獲得更大的治理合法性。而從更加積極的層面來看,網絡隱性自組織也蘊含著社會自我發(fā)育和自我治理的潛力。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其中應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網絡中的民眾自我組織現象也應當被充分重視。從正面積極引導和規(guī)范這種互聯網自組織現象,將是對我國傳統社會組織發(fā)展的重要補充。這也將成為未來中國社會自我治理能力增長的重要部分。

      [1] 蒂利·塔羅.抗爭政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2] 李連江,歐博文.中國農民的依法抗爭[A].載吳國光編.九七效應[C].香港:太平洋世紀研究所,1997.

      [3] 張文宏.網絡社群的組織特征及其社會影響[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4).

      [4] 徐勇.網絡群體性事件演變及應對研究[J].理論月刊,2016,(1).

      [5] 曾繁旭等.運動企業(yè)家的虛擬組織:互聯網與當代社會抗爭的新模式[J].開放時代,2013,(3).

      [6] Castells.Networks of Outrage and Hope: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Internet A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2.

      [7] 朱海龍.網絡社會“組織化”與政治參與[J].社會科學,2015,(3).

      [8] 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9] Powell.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J].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0,(12).

      [10]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3).

      [11] 穆勒.網絡與國家:互聯網治理的全球政治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12] Latour.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 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4] 伯格.現實的社會構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 哈維.后現代的狀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責任編輯李文苓]

      RecessiveNetworkSelfOrganization:OrganizationalStateandGovernanceDilemmainInternetCollectiveAction

      ChenChua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Studies,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internet collective action; implicit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instantaneous structure; network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traditional cognition, Chinese society is a society lacking social organization. But in the Internet era,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chang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internet collective a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that there exists the form of “recessive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in network collective action. Influenced by the speed and time chang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mplicit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presents a recessive state before the specific event is stimulated. Stimulated by specific events,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is a rapid and structured process, and instantly plays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The existence of recessive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s the difficult point and focus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national network society. This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change of power structur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陳氚,中共中央黨??粕绮恐v師(北京100091)。

      猜你喜歡
      集體行動行動者隱性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政策執(zhí)行研究新路徑
      幾百萬鯡魚的集體行動
      隱性就業(yè)歧視的司法認定
      反歧視評論(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微博時代:參與集體行動對群體情緒和行動意愿的影響
      心理研究(2015年1期)2015-10-27 06:27:59
      芻議隱性采訪
      新聞傳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聞報道隱性失實的四種表現
      新聞傳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網絡行動者的新媒體使用特征、影響及媒介民主化
      新聞傳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聯網+”的積極行動者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書”刪除
      華聲(2014年3期)2014-03-10 08:34:09
      独山县| 冕宁县| 南漳县| 比如县| 清丰县| 武城县| 宁夏| 丰镇市| 岳池县| 石河子市| 星座| 鄂托克前旗| 本溪市| 剑阁县| 黄浦区| 梨树县| 泸溪县| 桂阳县| 嘉义县| 泸溪县| 泰兴市| 临漳县| 镇巴县| 孝感市| 凤翔县| 丹江口市| 宁德市| 黄平县| 静海县| 库车县| 禄劝| 通化县| 澄城县| 兴国县| 绥中县| 保靖县| 古交市| 图们市| 济宁市| 孝感市|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