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丹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淺談新時期通俗聲樂體系建立的藝術氛圍
沈 丹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通俗音樂逐漸在國內深化發(fā)展。通俗性是通俗音樂的精髓,因為朗朗上口的旋律、多樣化的演唱方式被大眾所認可,并在國內迅速建立起通俗音樂發(fā)展的藝術氛圍。本文對通俗音樂的發(fā)展特點、通俗性的表現方式以及如何建立起通俗音樂體系的藝術氛圍幾個方面進行了敘述,以期對通俗聲樂體系的建立有所幫助。
通俗聲樂體系;新時期;藝術氛圍
通俗音樂以其旋律上口,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特點而廣為傳唱。通俗音樂在國內有著廣大的受眾,因此,各大高校里通俗聲樂專業(yè)也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來,通俗聲樂的發(fā)展,為其體系的建立構建了良好的藝術氛圍。另一方面,除了作為高校的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了大批通俗聲樂人才,我國的電視節(jié)目與通俗音樂的結合,創(chuàng)新了通俗音樂的傳播方式,例如綜藝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以各自創(chuàng)新的方式吸引著各個年齡截短的受眾?!吨袊寐曇簟芬砸环N導師根據聲音盲選學員,對學員的判斷僅僅依靠聽聲音以及唱功,最后以比賽的形式角逐冠軍,創(chuàng)新地將除了歌聲以外的因素排除,人們只關注歌曲本身,加強了人們對各種音樂形式的了解;而《中國好歌曲》以參賽者創(chuàng)作歌曲的形式角逐出冠軍。這種電視節(jié)目為通俗音樂的發(fā)展營造出特別積極的大環(huán)境。
改革開放之后,通俗音樂通過香港、臺灣逐漸進入大陸,并迎來了發(fā)展高峰,俗稱流行音樂。期間涌現了一大批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人以及歌手,例如劉歡、李谷一、韓紅、孫楠等,并有大量的通俗歌曲涌現出來。
通俗音樂雖有自己的發(fā)展特點,但實際上,與美聲、民族聲樂藝術都存在一些共通的地方,所以通俗音樂體系并不是獨立于其他音樂體系的存在。但值得一提的是,通俗音樂吸收了幾大音樂體系的有點,例如一些較為優(yōu)美的、易被大眾所接受的唱法,因而通俗音樂相對于其他音樂體系發(fā)展要迅速。假如不能博采眾長,揚長避短,可能會造成音樂發(fā)展的滯后,嚴重的可能給歌手造成一定的傷害。例如我國的民族唱法,吸收了我國各地區(qū)戲曲的優(yōu)良唱法,并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在原有基礎上將原有美聲與戲曲唱法進行選擇性融合。新唱法與傳統(tǒng)唱法相比,優(yōu)勢明顯,極大促進了民族音樂的發(fā)展。
通俗音樂雖然表現出了巨大的發(fā)展優(yōu)勢,且國內藝術氛圍濃厚,但是通俗音樂體系并不如民族音樂體系那段完善,因而發(fā)展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克服。例如通俗音樂自改革開放后,陸續(xù)引進國內,所以通俗聲樂發(fā)展時間較短。國內對通俗音樂大多停留在出唱片掙錢的認識上,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音樂,整個通俗聲樂文風浮躁。而目前國內外均沒有一套標準的、被大眾所認可的通俗音樂訓練標準以及理論標準。但音樂人不應該氣餒,但凡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都要經過不斷地研究、探索方能成形。
通俗聲樂的通俗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演唱者的通俗性。二是演唱的通俗性。首先,中國通俗聲樂的蓬勃發(fā)展,離不開一大批通俗音樂歌手的突出貢獻,如謝曉東、孫楠等,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演唱方式,將一些優(yōu)秀的通俗音樂演唱出來,并受到大眾喜愛而廣為傳播,可以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通俗音樂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演唱的通俗性,這種通俗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嗓音質樸,唱法靈活。通俗聲樂的唱法不像民族聲樂,一般采用真聲大嗓演唱,因此,通俗音樂演唱出來發(fā)聲質樸、自然。同時演唱方法多種多樣,演唱者可根據自身嗓音特點以及演唱曲目的不同選擇演唱方法,如“喊聲唱法”、“柔聲唱法”到“真聲唱法”、“沙聲唱法”等等,都呈現較為自然的發(fā)聲狀態(tài)。語言簡潔,情感真切。通俗聲樂的一大特點就是歌詞簡潔,飽含的感情豐富,可以表達演唱者的情感,加上演唱者的演繹,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非常能打動人心。演唱形式多樣化,尤其以活潑明快的演唱形式吸引受眾,演唱過程中穿插舞蹈,增強通俗音樂的節(jié)奏感。當然也有一些飽含悲傷情緒的歌曲,以一種深沉的方式進行表演,仍然吸引了大量觀眾。
藝術氛圍的建立,需要廣大通俗聲樂的受眾都建立起系統(tǒng)的通俗聲樂的知識,系統(tǒng)地了解聲樂體系,例如如何演唱好通俗音樂。讓大家都成為成為通俗音樂的演唱者以及傳播者、創(chuàng)作者,這就有待營造一種較好的通俗聲樂體系建立良好的氛圍。
對聲部的劃分,幫助人們更好的掌握通俗聲樂的唱法。美聲唱法中對聲部的劃分就是成功的典范。通俗聲樂中,演唱者大多采取原聲進行演唱,但是每個人的聲線又各具特色,例如一些人對高音部分的演唱感覺有些吃力,如果沒有聲部劃分,最終整首通俗音樂的演唱效果并不好;而有的人發(fā)聲粗獷、雄渾,有些通俗音樂需要一些較溫和的細節(jié)處理,這個時候會顯得力不從心。其實以上兩種情況并不是不適合唱歌,而是缺乏對聲部劃分的認識。
雖然通俗音樂中對聲部劃分還沒有具體詳細的標準,但是,基于對人們嗓音、發(fā)生習慣的了解,并且借鑒美聲唱法中的聲部劃分,系統(tǒng)地將如何鑒定聲部,怎樣分聲部等這些知識,傳授給大家,讓大家都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例如根據人的音色的不同,將聲部合理的劃分成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男低、女低六個聲部。而聲帶的長短、聲帶的形狀等都為鑒別聲部提供了依據。聲帶薄、短、窄屬于高音聲部的聲帶類型,聲帶厚、長、寬屬于低音聲部的聲帶類型,高音聲部音色明亮、單薄,低音聲部結實、渾厚。科學的聲部劃分體系,可為通俗聲樂體系建立營造科學良好的藝術氛圍。
很多人認為通俗聲樂由于音域較窄,因而不需要強調氣息的調和。加之如今很多通俗聲樂演唱者給人們以錯誤的示范,演唱技巧不高但是僅憑借一些如俊朗的外形或者其他優(yōu)勢,就可以出專輯、發(fā)唱片。這顯然與音樂的本質背道而馳,他們錯誤的演唱方式給人們以錯誤的示范,不利于通俗音樂的發(fā)展。演唱者不僅要具備嫻熟的演唱技巧,還要具備足夠的通俗音樂的理論知識。對一首好的通俗聲樂演唱的判斷,不僅要判斷其是否把握了其中的情感,還要看演唱者對歌曲的處理,例如高音、低音的自由轉換,甚至演唱中的氣息狀態(tài)的把握。
通俗音樂中,對氣息的控制決定了演唱者對整首歌的處理效果。氣息調節(jié)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要把氣息吸到丹田。但這種說法并不具有完全的科學依據,根據解剖學原理,氣息經過氣管進入肺臟,而肺臟是控制氣息的吸入與呼出的中樞系統(tǒng)。不僅血液在這里交換,氣息進入肺泡之后,發(fā)生氣體交換,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氣體交換過程造成肺泡的擴張,從而對胸部、背部造成擠壓狀態(tài)。腹部由于其特殊的柔軟性,使得對其擠壓較多,腹部隔膜下移,占用了腹部內臟空間。腹部內臟突出,造成腹部鼓起來的現象。所以,呼吸中用到的主要器官是肺。演唱過程中,歌唱時有意地去鍛煉呼吸肌肉群,不僅能使肺部有足夠的歌唱所需的氣息,還形成了呼吸肌肉群的對抗,為歌唱提供了原動力。控制好氣息,對通俗聲樂的演唱很重要,所以,系統(tǒng)地了解演唱中的呼吸狀態(tài),有助于通俗聲樂體系的建立。
雖然通俗聲樂在我國發(fā)展時間較短,處于體系不完善的狀態(tài)。沒有系統(tǒng)的能夠被大眾所接受的評判標準。但是,我國爆發(fā)出通俗聲樂發(fā)展的潛力,得益于如今國內良好的發(fā)展氛圍,不僅許多高校設立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并且,以綜藝節(jié)目的方式創(chuàng)新的將通俗音樂普及給大眾。只要音樂人在通俗音樂體系的建立方面,投入足夠的精力,不斷探索,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評判以及技巧訓練的標準,構建出完善的通俗音樂體系。
[1]富雪.當代通俗聲樂體系建立的藝術化探索[J].文化·文化產業(yè)論壇,2016(03),
[2]陳燕.流行音樂的演變與演唱探究[J].表演藝術研究,2017(16).
[3]高冠男.中國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試論[J].音樂時空,2015(23):117.
J616
A
沈丹(1988—),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4級藝術碩士(聲樂)、2015級音樂與舞蹈學(民族音樂學方向)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聲樂演唱與民族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