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珉君
摘要:本文以歌劇《再別康橋》中的一段典型的詠嘆調為例,從詩與歌劇的融合角度進一步討論在歌劇中如何更好地借鑒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來豐富表演者的藝術表現(xiàn)力,再從歌曲的音樂表現(xiàn)和人物角色的塑造角度來進一步闡釋歌劇表演藝術的科學化手段,闡釋如何用演唱技巧,肢體語言等來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真實,如何學會用舞臺交流手段展現(xiàn)歌劇本身的內涵。
關鍵詞:《一首桃花》;《再別康橋》;創(chuàng)作特點;藝術表現(xiàn)
歌曲《一首桃花》選自中國歌劇《再別康橋》,這是中國第一部小劇場歌劇,這部由水兒(陳蔚)編劇,周雪石作曲的小型歌劇于2001年2月在北京文藝小劇場公演,當年獲得業(yè)界的一致好評。該劇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帶有近代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手法的元素,其風格包含特定的歷史因素和人文特色。
一、《一首桃花》的詩作特點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在香山療養(yǎng)時所作,是一首典型的借物于情詩。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樸素真摯,細膩純凈的情感,還抒發(fā)了自身對大自然對生命無盡的想象,同時這情感與想象中透露著很多哲理的思考。在詩人林徽因的眼里,大自然似乎就是上天創(chuàng)作的美畫,她喜歡毫無保留地去吟頌贊美它,所以在她筆下桃紅柳綠湖光山色都是那么充滿靈性。雖然我們不能絕對地將林徽因歸于“新月詩人”,但她很多作品確實帶有“新月派”所提出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特點,像《一首桃花》就是如此:“桃花,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朵朵露凝的嬌艷、是一些玲瓏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勻的吐息、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的顧盼、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它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跡”當我們看到這些清麗的文字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是一幅生動的自然風景畫,普普通通的桃花在詩人筆下瞬間變得那么靈動和飄逸,充滿著清新脫俗的美,尤其是詩中“那一樹的嫣紅”“露凝的嬌艷”“一瓣瓣的光致”……這桃花似乎就像是畫中靜溢而多情嬌美的少女,她笑盈盈棲息于春風拂動的桃花枝頭,溫柔地掠動耳際的碎發(fā),愜意地綻放著她的美麗,肆無忌憚地牽動著她內心的思緒。“露凝的”“玲瓏的”“柔的”“勻的”“淡淡的”這些形容詞的運用似乎給這幅美麗的畫作增添了無限的風采,讓人感覺那么晶瑩剔透,精致唯美?!兑皇滋一ā分辛只找蜻x擇了很多生動悅耳的詞匯,例如“朵朵”“一瓣瓣”“一瞥”等,讓人讀來就像音樂般輕盈流暢動聽,富有節(jié)奏感,又如:“花”“話”“艷”“眼”“息”“里”
“跡”等韻腳字押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玻玻上口,這無一不體現(xiàn)了作品的音樂美。在詩人的筆下那靜態(tài)的桃花與“春說的一句話”“柔的勻的吐息”這些動態(tài)的描述相融相通,共同展現(xiàn)了和諧而輕盈的音色,讓人心礦神怡。林徽因既是詩人又是赫赫有名的建筑學家,自然她的詩作會帶有一種獨特的建筑美,像《一首桃花》雖然篇幅不長,但全詩長短句排列錯落有致,是以感情的跌宕起伏與音節(jié)的和諧來構成詩歌的形式:首先它以基本規(guī)整的四句“桃花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朵朵露凝的的嬌艷、是一些玲瓏的字眼”來表現(xiàn)眼前的實物,暈染了淡淡的情愫,而后它又以自由的五小句“又是些、柔的勻的吐息、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的顧盼”來凸顯動態(tài)的畫面感同時行發(fā)內心急切的情緒,最后它又以規(guī)整的“它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一瞥多情的痕跡”來表現(xiàn)內心復雜的情感,這字里行間充分顯現(xiàn)出了一種建筑的美感。總之林徽因筆下的《一首桃花》唯美精致的文字,和諧輕盈富于節(jié)奏感的音節(jié)和錯落有致又不失色彩的建筑詩行將新月派中的“三美”主張體現(xiàn)得淋璃盡致。
二、音樂的旋律特點分析
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是由作曲家周雪石先生所作.,他為這個小劇場歌劇特意量身定做了一個小型的室內樂隊以突出他所寫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音樂旋律。這部歌劇在音樂旋律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既沒有采用一般中國歌劇慣用的民歌小調作為音樂背景,也沒有沿用西洋歌劇中為突出人物性格所寫的曲調,而是吸取我國二十世紀初黃自,青主,趙元任等作曲家筆下的藝術歌曲的營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打造了一條既符合高雅音樂的特點又符合大眾通俗審美的不尋常道路。周雪石先生曾經(jīng)說過:“音樂要好聽,要人心,靠什么?靠的是優(yōu)美的旋律,完備的技術和真摯的情感,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玩技巧,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怕人家說你簡單。”(引自錢仁平《讓詩情與愛意在復調中起伏——周雪石和他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確實,他筆下的旋律雖然簡單但不乏雅致,雖然清淡但不乏深刻的寓意,它始終帶給觀眾的是內心的共鳴,還有無時無刻都存在的真摯的感動,就像歌曲《一首桃花》:首先作曲家從詩歌本身出發(fā),讓詩意自由地在音樂旋律中流淌,它的音樂線索是以林徽因為主題的,這個主題除了在歌劇的開始部分出現(xiàn)過外,再次出現(xiàn)就是這第五幕的雙清重逢林徽因的詠嘆調《一首桃花》了,在劇中它以徽因的原型出現(xiàn)。
三、《一首桃花》在歌劇中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一首桃花》是歌劇《再別康橋》第五幕雙清重逢中林徽因的詠嘆調,編劇巧妙地運用了林徽因的同名詩作,使得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極好地體現(xiàn)了詩與歌的相融。歌劇《再別康橋》是一部去掉了繁復,拋棄了浮躁,潛心追求純凈之美的小劇場歌劇,它無需華麗的渲染,只是用一個個簡單的場景和精致的細節(jié)來表述那份雋永真摯的情愫。而第五幕場景中的《一首桃花》似乎就是用女主角林徽因深情的吟誦來挖掘她內心的那份純凈。此刻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詩人對情境的感嘆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追求與人生的期盼,她摒棄了雕琢,刻意和夸張,只是以一種樸素,含蓄,內斂的表達呈現(xiàn)出了新的藝術意蘊。細細地品味《一首桃花》的意蘊,發(fā)現(xiàn)它的特殊之處在于用簡單的詩行來表達作者細膩真實的情感從而在歌劇中塑造一個立體而知性的女性形象。準確地說就是女主人公富有詩意性的情感表達渲染了整部歌劇,使得歌劇的人物色彩更加明朗而生動。我們知道歌劇使文學作品從簡單的文字表達形式蛻變到由多種藝術門類綜合形成的特殊形式,如當我們只讀到林徽因這首簡單的小詩時或許我們關心的是這首詩所闡述的景象和表達的字面內容,然而對于欣賞歌劇的觀眾來講, 觀眾的審美情趣一定會集中在主人公所演唱的歌曲中,通常主人公在演唱詠嘆調時最善于表達的就是內心的情感,而承載這種表達方式的就是主人公的詠嘆調了,人物內心活動越豐富情感表達也就越生動,歌劇作為一門以唱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藝術,最擅長的就是人物情感的表達,所以詠嘆調不僅能很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還能帶來生動鮮明的情緒色彩。
【參考文獻】
[1]金湘.困惑與求索[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鄭娟.充滿詩意的人生一試論林徽因和她的詩歌[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03).
[3]于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4]王煒燁.和平禮物——林徽因隨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劉宏芳.林徽因詩歌格律美淺探[J].語文學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