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偉
[摘要]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力求改變教學形式,保證每個學生都思考起來,每個學生都交流討論。課堂上教師要“知止”,要學會“靜”下來,多給學生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認真地思考,深刻地感悟,在生活實踐中扎扎實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兒童是在一定社會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學習遷移、自覺實踐等方式而獲得知識。教師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來源,要做好有協(xié)助能力的大人,把課內(nèi)與課外結合,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課堂講授與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增長了知識和能力,從而實現(xiàn)了讓學生在實踐中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科學的教育宗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尊重;展示;實踐;生活踐作業(yè);語文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去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做情感豐富的語文教師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只有有情感的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才是最有張力的。
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zhì)疑……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學習氣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世界上的第一個聽診器》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跟我邊讀課文,邊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做動作。反復幾次,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這時,我趁熱打鐵說愿意把這段背下來嗎?孩子們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學生們樂于學習時,會感受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里?!凹ぐl(fā)興趣”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我在教學“請、清、情、晴”這組形近字時,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結果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里有事老想著是情”。 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這個答案我非常滿意,所以,我相信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jīng)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登鸛雀樓》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村居》《望廬山瀑布》《春曉》等多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我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讓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生活之中。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4.有效利用課堂以外的教育資源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有效利用課堂以外的教育資源,不僅給學生帶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
我對班級課外寫作小組,要求是不但自己要多讀書,多觀察,多寫作文,而且還要搜集同學們的好作文、好日記。同學們對工作非常上心。他們在教室的后墻上辦了個作文園地,取名叫“新苗”。把同學中的優(yōu)秀作文都用A4紙打好,再設計上鮮艷的插圖,整整齊齊的貼在作文園地里。同學們都已能在作文園地里展覽為榮。所以,這項工作對激勵孩子們的寫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由于好的作文比較多,作文園地放不下了,學生們準備把優(yōu)秀作文出本書,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給沒有電腦的同學打印稿子,找來了相關的美術字和插圖,在文章題目和結尾的空白處粘貼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樣圖畫。還讓我給他們寫了一篇“前言”,和同學們的作文稿裝訂在一起,最后變成了一本本雖然粗糙,但卻可愛的作文選集了。
為了鼓勵同學們的寫作熱情,班委會還專門舉行了作文集發(fā)放儀式,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首發(fā)式”。當同學們拿到這本定名為“我們的作文選集”的時候,別提多高興了,一個個捧著“書”,排著隊,讓我給他們簽字。最后作文小組的同學們還把自己的“書”自豪地送給教導主任和老師們。
這項活動的所有流程,都是同學們獨立完成的。我的作用就是引導和鼓勵。從那以后,同學們都在作文課上下起了大功夫,課上課下的寫作也熱情非常高。作文小組的成功,對同學們的影響很大。我們班的學生在各級報刊上也陸續(xù)發(fā)表了很多文章,這與一本本作文選集是分不開的。
三、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北大荒的秋天》描寫的是碩果累累的是秋天,教師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的秋天,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平時我鼓勵同學們自己搜集成語典故,俗話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時間長了,慢慢的變成了自己的語言。
我們在“贊美祖國語言文化”的主題班會上組織學生進行成語“接龍”比賽,班委會把同學分成四組,看哪一組說得最多、最快。每到這種時候,同學們都摩拳擦掌,積極“備戰(zhàn)”,興趣可高了。比賽現(xiàn)場,四組對擂。教室里成語聲聲,此起彼伏,像連珠炮一樣,一組一個循環(huán)往復,哪一組接不上就算輸。
盡管在比賽中有些成語的意思同學們還不一定完全理解,但他們能脫口而出,我就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并不滿足于說得出,更注重用得好。這方面我們還組織過“句句用成語”的說話比賽。例如,“百米賽跑我一馬當先,我做作業(yè)向來一絲不茍,乒乓球比賽,我一敗涂地,老師講話一板一眼,句句在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是未來的主人?!?/p>
語言學習是需要積累的,言語倉庫里無貨,言語活動就無從開放。“小本本”正是指導和幫助學生了解語言材料、豐富言語倉庫、感悟言語內(nèi)涵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抄寫、應用和積累成語典故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連珠”和“接龍”比賽,提高了學習和運用的積極性。抄得愈多,用得愈多,興趣就會愈濃。如此良性的循環(huán),日久便形成了習慣,因此在習慣驅使下語言積累,不僅不會覺得費力,而且會欲罷不能。這正如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所比喻的境界:“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不在贏錢,而在有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