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根
在文章中,故意提出一個能引起人們思考的問題,使讀者急于知道下文的情節(jié),這種寫作方法叫做懸念。懸念在文章中用得好,能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波有折,更具吸引力。但是,許多同學運用懸念法構思文章時,易犯這樣的毛?。簞偛肌耙蓤F”就“露底”。就是說,在文章的開頭剛設下懸念,就生怕讀者不了解,急著把事情的真相全部坦露給讀者。
例如某學生在題為《弟弟》的作文中這樣寫道:
“太陽剛下山,忽然間天空烏云翻滾,狂風大作,一場大雨馬上就要來了。
屋里,媽媽和我焦急地踱來踱去,她不時地到門口向外張望,我兩只手急得搓個不停。是啊,怎能不急呢?都這么晚了,弟弟上學還沒有回來,騎車去接弟弟的爸爸也不見蹤影……
天更黑了,雨更大了,爸爸淋得像一個水人似的回來了。當他說仍沒有找到弟弟時,媽媽更急了……”
這個懸念設置得很好,可是文章緊接著這樣寫道:
“弟弟到哪兒去了呢?原來他拉著一頭走失的毛驢在大雨中到處尋找失主。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樣寫來,文章就失去了懸念法特有的藝術魅力,變得索然無味了。
由此看來,用懸念法構思文章,不僅要“巧設懸念”,而且還要學會“暗藏底”。在引起讀者強烈的興趣,使之產生一種非看不可的急切心情之時,不要馬上“露底”,而應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時地微露端倪,讓讀者讀完全篇才恍然大悟,得到一種“柳暗花明”的藝術美感。
如小學課文《赤壁之戰(zhàn)》:“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樣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這么辦。”到底是什么好計策?這就造成了懸念。后文發(fā)展到黃蓋假投降,火燒曹操的戰(zhàn)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解決了這個懸念,獲得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又如《彩色的翅膀》一文開頭也設置了一個懸念,戰(zhàn)士小高探親回部隊為什么帶小昆蟲?然后插敘海島第一個西瓜的來歷,交代了捉、帶昆蟲的原委。原來是海島上沒有昆蟲,帶昆蟲是為了傳授花粉,培植瓜果。真有點柳暗花明、撥霧見日之感。
懸念設置得最好的應該是《雪猴》。文章開頭就設置了一個懸念,邊防軍連長神秘地告訴作者:“不久會有可愛的小朋友給你送禮物。”此時作者心中頓生疑云:我初來乍到,誰認識我呢?“送禮物,誰呢?我想一定是哪個孩子?!弊髡吆芟M忾_這個謎,讀者自然也有一種“窮追不舍”的閱讀興趣。然而,課文沒有直接說出來,筆鋒來了一個大轉彎,“第二天醒來,朦朧中聽到一點響動,睜眼看,見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忙起身追出去,見是一只毛色鮮亮的猴子,回頭看了我一眼,還點點頭,轉過屋角,閃進叢林,躥到樹上消失了?!编蓿瓉硭投Y物的“小朋友”是一只猴子,是一只什么樣的猴子?這時作者才點出所要描寫的對象——雪猴。在寫雪猴能識天氣這一特點時,作者又設置了一個懸念,這里就不再詳敘了,讀者自己去品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運用懸念法構思文章要注意兩點:一是懸念的設置要“巧”,要細針密線,縫合無隙,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二是懸念的露底要“隱”,要稍露“機關”,欲言又止,不要急于“露底”。當然,懸念也不是每文必設,這要視材料及表達的需要而言。文章該怎樣發(fā)展就怎樣發(fā)展,不故弄玄虛,寫出來的文章才不致于牽強附會。
山東 吳長順
這是用九個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出的圖形。
請在空格內填入適當的八個字,使每個正方形內的四個字都能成為一句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