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
[摘要]目的探討實時超聲彈性成像(RTE)在肱骨外上髁炎伸肌總腱分級中的價值。方法研究時間為2015年1~7月,30例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診斷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共35條伸肌總腱行RTE及二維超聲檢查,每一條肌腱分為前、中、后三部分行長軸切面掃查,2名醫(yī)生獨立、盲法對肌腱進行分級。結果RTE檢出0、1、2、3級肌腱20.9%、22.9%、34.3%、21.9%,二維超聲檢出0、1、2、3級肌腱38.1%、38.1%、16.2%、7.6%,兩種方法對肌腱的分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23.30,P<0.05),RTE檢出病灶數(shù)目較多,顯示病變肌腱不同程度變軟;二維超聲分級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 0.62,RTE分級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 0.84。結論RTE能更早、更準確發(fā)現(xiàn)肱骨外上髁炎肌腱的病灶數(shù)目與范圍,該成像方法重復性優(yōu)于二維超聲;RTE能反映肌腱組織硬度變化,可監(jiān)測治療反應。
[關鍵詞]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肱骨外上髁炎;伸肌總腱;二維超聲
肱骨外上髁炎又被稱為“網(wǎng)球肘”,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腕關節(jié)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等過程中,產(chǎn)生了微小的損傷,且損傷逐漸積累,進而引發(fā)的伸肌總腱進行性退行性變和(或)部分撕裂或損傷肌腱附著處。橈側腕短伸肌起始部是最常見發(fā)生病理變化的部位。MRI及二維超聲檢查是肌骨檢查最常用的影像學方法,可以觀察病變部位、范圍及鑒別診斷。MRI診斷肱骨外上髁炎敏感性高,但檢查費用昂貴,耗時長;二維超聲檢查價廉快捷,當肌腱早期退行性變與周圍正常組織回聲無明顯差別時,二維超聲無法識別,各向異性偽像易造成誤診,且不能反映肌腱的生物學特性。
超聲彈性成像可以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組織的彈性系數(shù),即應力的不同,加上外力和較差振動,進而產(chǎn)生應變,尤其是形態(tài)應變不同,進而收集出被測量個體在某個時間段內的片段和喜好,并對壓迫前和壓迫后的發(fā)射回波信號做分析,估計個體組織內部的不同位置的位移,計算其變形的程度,并最終以灰階或者彩色編碼成像。超聲彈性成像可以有效地反映患者組織硬度的不同情況,且不存在各向異性偽像。在臨床大量研究中均認為,生物組織的彈性和硬度,與病灶的生物學特性有一定的關系,且對疾病診斷及治療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而目前國內多將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應用到乳腺、甲狀腺、前列腺等器官疾病的診斷,其在肌腱彈性方面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比較RTE與二維超聲對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伸肌總腱進行分級,初步探討RTE在肱骨外上髁炎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7月30例確診為肱骨外上髁壓痛并伴有病變的肌腱,共35條病變肌腱。男18例,女32例,30例,患者的年齡32~67歲,經(jīng)計算平均(48.5±8.9)歲。所有檢查均在肱骨外上髁炎肌腱病變患者的知情同意下進行。
入選標準:患者有明顯的患側肘外側疼痛感,且在勞累時加重,擰毛巾等時加重,有肱骨外上髁部的明顯壓痛點,前臂伸肌緊張試驗陽性,患者癥狀、體征、肘關節(jié)影像學檢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有痛風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質增生等病變,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及精神病家族史,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
1.2機器與方法
二維超聲與彈性成像對肌腱分級的檢查結果。
二維超聲觀察肌腱形態(tài)、附著點、邊緣及內部纖維結構回聲。然后行彈性成像,使用HITACHIAVIU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儀器配備實時的超聲彈性成像應用軟件;其線陣探頭的頻率為7~11MHz,采用儀器預設置的肌肉骨骼條件。受檢者面向醫(yī)生坐于床旁,肘關節(jié)屈曲90度、內旋,前臂平放于檢查床,拇指向上,患者保持舒適放松體位。
由2名具備豐富骨肌超聲檢查經(jīng)驗的主治醫(yī)師獨立、盲法行二維超聲及RTE檢查。參照Connell等的分段標準作長軸切面掃查,掃查時探頭一端固定于肱骨外上髁,向后逐步移動,將每條伸肌總腱平均分為前、中、后3部分,探頭應盡可能垂直于肌腱。彈性成像的感興趣區(qū)域(ROI)設定為:深度是肌腱厚度的3倍,寬度是3/4探頭的寬度需要根據(jù)儀器來設置具體的標準,一般顯示屏上顯示壓力彈簧為3、4級且出現(xiàn)綠色,表示施加的外力大小適應此時的頻率。
超聲彈性成像圖片使用彩色編碼對組織的彈性大小進行判斷,其中綠色為ROI的平均硬度,藍色為硬于平均硬度,黃色和紅色為軟于平均硬度。注意在每一段肌腱要選取3個位置以更好地描述肌腱邊界、肌腱周圍組織規(guī)劃結構,且注意選擇圖像清晰、重復性好的圖像參照標準進行分級。同一名受檢者在同一天完成上述檢查。
1.3分級標準
參照DeZordoT等的研究進行分級。
1.3.1二維超聲分級標準0級:正常肌腱,呈中等回聲纖維狀結構,分布均勻;1級:肌腱內回聲欠均勻,見一處低回聲區(qū);2級:肌腱內部出現(xiàn)2處低回聲區(qū);3級:肌腱內部出現(xiàn)≥3處低回聲區(qū)。
1.3.2RTE分級標準0級:伸肌總腱大部分或全部顯示為藍色,周邊見少量綠色;1級:肌腱內部出現(xiàn)一處黃色或紅色;2級:肌腱內部出現(xiàn)2處紅色或黃色;3級:肌腱內部出現(xiàn)≥3處紅色或黃色。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檢查結果中率的比較使用x2檢驗,平均每段檢出個數(shù)對比使用t檢驗;使用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對2種檢查方法重復檢測數(shù)據(jù)行信度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二維超聲與彈性成像對肌腱分級的檢查結果
二維超聲檢查:0級肌腱40段(38.1%),1級肌腱40段(38.1%),2級肌腱17段(16.2%),3級肌腱8段(7.6%)。
RTE檢查:O級肌腱22段(20.9%),1級肌腱24段(22.9%),2級肌腱36段(34.3%),3級肌腱23段(21.9%)。見圖1、2。
兩種成像方法對肌腱分級差異比較(x2=23.30,P<0.05)。見表1。
2.2二維超聲、彈性成像對伸肌總腱病灶數(shù)的檢出結果
二維超聲共檢出105個低回聲區(qū),其中前段20個,中段54個,后段31個,平均每段肌腱檢查病灶(2.2±1.3),個。RTE共檢出175個異常彩色編碼區(qū),其中前段53個,中段71個,后段51個,平均每段肌腱檢查病灶(2.5±1.0)個。兩種成像方法平均每段檢出病灶個數(shù)比較,(t=-2.22,P=0.027,P<0.05)。
2種成像方法檢出病灶數(shù)使用ICC統(tǒng)計,二維超聲:0.62,RTE:0.84。
3討論
伸肌總腱是扁平的肌腱,它起自肱骨外上髁的前外側面。它由四條淺伸肌的肌纖維組成: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構成了大部分深層關節(jié)纖維,最容易發(fā)生病理變化。
二維超聲成像0級肌腱38.1%,異常肌腱61.9%,其中1級38.1%,2級16.2%,3級7.6%;RTE成像0級肌腱20.9%,異常肌腱79.1%,其中1級22.9%,2級34.3%,3級21.9%。RTE成像0、1級的檢出率較二維超聲低,2、3級檢出率較二維超聲高,兩種方法分級差異有顯著性。正常伸肌總腱二維超聲顯示為束帶形的中等回聲纖維狀結構,病變肌腱表現(xiàn)為邊界模糊片狀低回聲區(qū)。肌腱內部局灶性低回聲區(qū)考慮與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組織學變化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其組織學的變化主要有膠原纖維的變性,出現(xiàn)血管纖維母細胞的增生,發(fā)生組織粘液性壞死及透明樣變性,部分患者還會伴有組織纖維化。
RTE成像正常伸肌總腱近乎全部顯示為藍色,周邊見少量綠色;病變肌腱被異常彩色編碼,病灶圖像為中心為紅色,中間層為黃色,最外層為綠色,異常彩色區(qū)域邊界清晰。RTE病灶檢出率較二維超聲高,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烧J為RTE能顯示更多、更早期病變,更準確反映病變范圍及病變程度。因早期退行性變組織因回聲與正常肌腱無明顯差異,二維超聲無法識別;但是該組織硬度已改變,故RTE能較早檢測出來。文獻報道二維超聲檢查診斷肱骨外上髁炎的敏感性介于72%~88%,本文以臨床癥狀為參考標準,RTE診斷肱骨外上髁炎的敏感性97.1%,較文獻報道高。
RTE能夠評價組織的彈性,Pesavento等于1999年將超聲彈性成像首次應用到臨床工作中,其原理在于:機體不同組織會有不同的彈性系數(shù),通過施加壓力或者交變振動作用,組織會發(fā)出不同的相應,進而形成不同的變形程度,而通過超聲彈性成像可以有效地計算,并將其形成圖像,以反映出被測組織的硬度情況。而生物組織彈性與病灶生物學特點有緊密的關系,可以用于對疾病進行診斷。
本研究藍色代表較平均硬度硬,紅、黃色代表較平均硬度軟。肌腱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以張力強為特征,質地硬,彈性成像顯示為近乎均勻的藍色。肌腱發(fā)生退行性變或部分撕裂后,硬度發(fā)生改變。RTE顯示該組病例79.1%不同程度變軟,病變由外向內呈綠色一黃色一紅色,表明由外向內組織硬度逐漸減低,中心部位最軟。國外DeZordo等、國內王玥等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跟腱炎患者、正常健康人跟腱硬度不同程度變軟,RTE顯示為局灶性黃色或紅色,聲像圖表現(xiàn)與本研究相似。RTE能早期識別并形象地顯示出組織硬度變化,硬度變化較回聲改變更敏感,可用于監(jiān)測治療反應。
臨床實驗研究表明了,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對正常跟腱的評價效果較好,且具有可重復性的優(yōu)勢,其長軸彈性成像相比于橫軸的重復性更好。本文RTE成像ICC較二維超聲高,說明該成像技術由不同檢查者對肌腱分級所得數(shù)據(jù)信度更高,一致性更好。RTE成像技術使用了壓力彈簧作為客觀標準,衡量施加外力的大小不同與頻率是否適宜。且彈性成像可以通過計算圖像中組織的平均彈性所獲取,因此ROI大小會直接影響圖像的獲取情況,而本次研究對取樣框大小進行了標準化,減少了診斷醫(yī)生操作手法、儀器調節(jié)對檢查結果的影響。
但是本組研究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沒有以組織學結果作為肱骨外上髁炎的診斷金標準;且沒有對兩位超聲診斷醫(yī)生的檢查水準給予重復性檢驗。
綜上所述,RTE能更早、更準確發(fā)現(xiàn)肱骨外上髁炎肌腱病變,重復性優(yōu)于二維超聲;RTE能有效地反映患者的肌腱組織硬度,并監(jiān)測到臨床治療的反應。使用超聲彈性成像與常規(guī)影像相比,其獲取了組織軟硬度的信息,這在傳統(tǒng)超聲成像中無法實現(xiàn),因此超聲彈性成像是常規(guī)成像的一種有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