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成鋼
農地既要“三權分置”又要“三力合一”
司成鋼
土地的責權利明確后,少數人把“三權”分置誤解為責任分家。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理應是全體村民的共同事業(yè),本不該出現這種有干的、有看的,還有掣肘的怪現象。
要想消除這種怪現象,首先就要學懂弄通“三權分置”的深刻內涵。它在劃清三方責權利關系的同時,也理順了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調動千軍萬馬參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綱領大政。村集體、承包者、經營者除獲得了相應權利和利益外,作為“利益共同體”的三方,有責任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一切符合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符合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方向的做法,都理應得到響應和支持,三股力量攥成一個拳頭,合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
俗話說:“大河水漲,小河滿。”實施“三權分置”,三股繩擰成一股為現代農業(yè)出力,本身就是一條“三方共贏”的康莊大道,理解透了,自然就會鼎力相助。如土地承包期問題,經營者想要從事高效農作物種植,就需要整理土地、涵養(yǎng)土壤、建設基礎設施等,這些都需要時間來作為保障。如果承包者滿足了經營者的時間需求,那么隨著經營者效益的提高,承包者土地流轉的收入也自然會水漲船高。即便是流轉期滿后,經營者不再承包土地,那這些設施完備、提質增效的土地也會“物歸原主”,豈不是皆大歡喜。因此,在十九大提出的鄉(xiāng)村振興大業(yè)面前,三方不應只顧眼前小利,而應放開眼界,圖謀長遠大利。要想“三力合一”,必先“三心合一”。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