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琛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否定詞“不”和“沒(有)”
齊 琛
“不”和“沒(有)”是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否定詞,也是留學生使用中出現(xiàn)錯誤最多的否定詞,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如果對偏誤出現(xiàn)的類型、原因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對外漢語教師就能有所重點的進行講解,同時能幫助留學生更好的掌握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的語法規(guī)則,減少偏誤,提高正確率。文章從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的本體區(qū)別進行分析,找出留學生習得“不”和“沒(有)”時容易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研究其原因,提出教學建議。
不 沒(有) 偏誤分析 對外漢語教學
相對于母語為漢語的人來說,即使他說不清不和沒有的區(qū)別也可以準確運用“不”和“沒(有)”,這是因為他們憑借的是語感和平時的積累,但對于留學生來說,他們的母語與漢語有著千差萬別,本身學習起來就很吃力,再加上“不”和“沒(有)”又屬于語法范疇,想要準確區(qū)分更是難上加難。
1.從意愿層次上來說
現(xiàn)代漢語“不”和“沒(有)”在主客觀的表達上存在著差異,一般來說,“不”是對主觀評價和看法的否定,對動作發(fā)出者的主觀行為產(chǎn)生的客觀事實的否定;“沒(有)”是對動作的發(fā)生或完成的否定,是不帶主觀因素的客觀解釋或客觀陳述i。郭銳(1977)指出了“不”否 定主觀意愿和“沒”否定客觀現(xiàn)實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不”是對非過程時狀的否定,“沒(有)”是對過程時狀的否定。所謂對主觀意愿或客觀事實的否定只是用“不”或“沒(有)”否定后產(chǎn)生的外層意思,與過程和非過程的劃分并不完全對應。ii對于主客觀區(qū)別的研究是出現(xiàn)最早也是影響較為廣泛的一種觀點,也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例如,(1)我不喜歡游泳。(2)我不懂你的意思。(3)我想吃麻辣香鍋,可是沒有錢。(4)我的作業(yè)還沒寫完,媽媽不允許我出去玩。
可以看出來1-2用“不”時,都是用來表達自己主觀上的一種想法和意愿。而3-4是用“沒(有)”來表述否定的說法,“我想吃麻辣香鍋,可是沒有錢?!北磉_的是主觀上想吃麻辣香鍋,但是客觀情況是沒有錢,是對客觀情況的一種否定?!拔业淖鳂I(yè)沒寫完,媽媽不允許我出去玩。”客觀情況是我的作業(yè)還沒寫完,這個客觀情況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可以出去玩,即表達的是對客觀狀態(tài)的一種否定。
2.從時間層次上來說
“不”多用于現(xiàn)在、將來,也可用于過去,“沒(有)只用于過去和現(xiàn)在,不用于將來”iii。比如“昨天是他自己不去,不是別人不讓他去”,“昨天”表示過去的時間,句中用“不”進行否定,從語義角度來分析這句話,表達的是說話者的主觀判斷,因此用“不”來進行否定?!拔磥聿还苡鲆娛裁词虑槎疾灰艞墶?,“未來”表示將來。聶仁發(fā)認為“‘沒(有)’是對‘實現(xiàn)’的否定?!畬崿F(xiàn)’是活動過程的時間即‘體’,他又存在于活動的背景時間—過去、現(xiàn)在、將來,即‘時’中,對‘沒有’而言,它否定‘實現(xiàn)’,只是確定了過程的時間,而對另一維時間則是未定的,既可以是過去、現(xiàn)在、也可以是將來。”iv
當然“沒(有)”也可用于過去和現(xiàn)在的否定,但不能用于對將來的否定,對于將來的否定只能用“不”。“沒(有)”用于對過去的否定是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用法。例如“幾百年前,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電話,住的遠的人們只能用信件來聯(lián)系?!?/p>
3.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層次上來說
張時陽認為“沒”是對動態(tài)性質的詞語進行否定,不能對靜態(tài)性質的詞語進行否定,而“不”則可以對靜態(tài)詞語進行否定v。
(1)“不”修飾動詞時,是對動詞本身進行否定,是靜態(tài)的否定,表達了說話者的主觀態(tài)度;而“沒(有)”修飾動詞時,是對動作的經(jīng)歷完成進行否定,是對動作的客觀說明。例如:“不上課,不睡覺,你想干什么”表示說話者對這個人行為的主觀態(tài)度。白荃(2000)認為:“大部分心理動詞都既可以被“不“否定,也可以被”沒“否定,能單獨被“不”或“沒(有)”否定的心理動詞很少。”vi“對于她說的,我并沒有想法”表示說話者對于這件事的客觀看法。
(2)“不”修飾形容詞時,是對性質狀態(tài)的否定,性質形容詞是表靜態(tài)的,是對說話者的主觀態(tài)度的否定;而“沒(有)”修飾形容詞是,隱含了事物狀態(tài)是通過逐漸變化而形成的,事物從一種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是有一個變化發(fā)展過程,而用“沒有”進行否定即這種事物的尚未完全發(fā)展到另一種狀態(tài),還處于過程之中。比如,“蘋果不紅”是對蘋果紅不紅的這種狀態(tài)的一種否定?!疤O果沒紅”是蘋果由開始的不紅變紅時所經(jīng)歷的一個中間階段,即由“不紅—紅”轉變的一個過程。
魯健驥先生《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中把語法偏誤分為四類,即誤加偏誤、誤代偏誤、錯序偏誤、遺漏偏誤。vii“不”和“沒(有)”的偏誤類型大致有這些。
1.誤加:例如:“參 觀完后我倆心里都很復雜,心情很難說不出來?!保▍⒂^完后我倆心情都很復雜,心情很難說出來。)該句子中已經(jīng)含有否定的意思,所以不應該再用“不”進行否定,這樣就變成了雙重否定變肯定,違背了句子本來要表達的含義?!澳壳斑€沒找不到工作,心里壓力特別大。”(目前還有找到工作,心里壓力特別大。)句子本身意思是找不到工作壓力大,而用了“不”之后變成“沒找不到工作”即現(xiàn)在還有工作,這就違背了句義。
2.錯序:例如:“他很懶,所以喜歡不游泳?!保ㄋ軕?,所以不喜歡游泳。)
句子中是對喜歡的一種否定,如果把“不”放在“游泳”前面則句子的側重點就變成否定游泳,這就與句子表達的本意有了分歧,所以應該是“不喜歡游泳?!薄拔荫R上沒有回答?!保ㄎ覜]有馬上回答。)句子中副詞“馬上”和“沒有”搭配時,要放在“馬上”前面。
3.遺漏:顧名思義,是指詞語或者句子漏掉了某個或幾個成分導致的偏誤,使句義產(chǎn)生偏差?!澳銊e聽父母的話,他們都是為你好?!保銊e不聽父母的話,他們都是為好),根據(jù)句義可知,這是一個雙重否定表肯定,句中少了一個否定詞,句義就變成了一個否定句,與原句要表達的意思就截然不同,所以要加上否定詞“不”?!拔沂裁垂ぷ鹘?jīng)驗,所以對畢業(yè)很迷茫。”(我沒什么工作經(jīng)驗,所以對畢業(yè)很迷茫。)句子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句義不通順,缺少一個否定詞“沒”,“工作經(jīng)驗”要么是有要么是沒,后半句提到了迷茫,那前半句應該是對“工作經(jīng)驗”的一種否定。
第二語言學習者偏誤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安弧焙汀皼](有)”的使用偏誤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有這些。
1.母語負遷移
母語負遷移是留學生初學漢語時出現(xiàn)偏誤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當母語與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相異時,他們會不自覺的選用母語的語法規(guī)則,這就會出現(xiàn)偏誤。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xiàn)在留學生習得“不”和“沒(有)”上,他們會自然的用自己母語中否定詞的用法套用在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上,從使用的正確率上來看,其中亞洲的學生正確率會比歐美學生的正確率高,因為亞洲很多國家的否定詞用法與中國否定詞用法相近,而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英語的否定詞“no”和“not”的用法比較復雜,和漢語否定詞“沒有”和“不”也有著很多區(qū)別,因此,他們學習使用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會因為母語語法規(guī)則的原因出現(xiàn)更多的偏誤。
2.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過度泛化的現(xiàn)象,這就造成了學習目的語產(chǎn)生的負遷移。王建勤通過考察大量的語料,認為“不”和“沒(有)”的習得過程分為:單一否定期、“不”同“沒有”的混合期、“沒有”大量泛化期、二者分化整合期。viii所以根據(jù)不同時期,有針對性的教學。
1.作為老師,改進教學方法,比如利用對比式教學法
利用學生母語中否定詞的語法規(guī)則和漢語中否定詞“不”和“沒(有)”語法規(guī)則的對比分析,對其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位置、時間、搭配等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找出異同點,從而能夠預測到學習者學習“不”和“沒(有)”的重點和難點,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據(jù)主動,尋找最佳的教學方法,減少偏誤的出現(xiàn)。也可以利用“不”和“沒(有)”的對比,根據(jù)他們的語義、語用、語法方面的差異,進行講解,使學生能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和“沒(有)”的區(qū)別。
2.作為學生,能夠根據(jù)老師的教學安排,用多種方法進行多次操練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多次操練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所以老師要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在PPT中給出語境后,留出空白讓學生進行填寫,學生也能夠積極配合老師,加強自己學習語言的主動性。
3.關于教材的編排
針對語法點,尤其是易混語法點,教材的編排要趨于合理化,比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的一年級《漢語教程》(上),對里面的課文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不”表否定意義的句子為68例,“沒有”表否定意義的句子卻沒出現(xiàn)一例,由此可以看出它們的出現(xiàn)率是不均衡的,對學習者進行練習也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對外漢語的教材應該進行完善,“不”和“沒(有)”的編排分布要更加均衡,出現(xiàn)頻率也要趨于平均,練習數(shù)量要增加,練習題能夠更加貼近實際生活。
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的區(qū)分和用法是多樣和復雜的,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能夠給學生講清楚本質區(qū)別和用法,然后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多給例句,讓學生多加練習,減少學生的使用錯誤率,從而掌握這兩個否定詞。
注 釋
i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341.
ii郭銳.過程和非過程—漢語謂詞性成分的兩種外在時間類型[J].中國語文,1997,(3).
iii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253-256.
iv聶仁發(fā).《否定詞“不”與“沒有”的語義特征及時間意義》[J],漢語學習,2001,26.
v張時陽.否定副詞“沒”和“不”[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
vi白荃.《“不”和“沒(有)”在教學和研究上的誤區(qū)——關于“不”和“沒(有)”的意義、用法的探討》[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21.
vii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M],1999年.
viii王建勤.“不”和“沒有”否定結構的習得過程[J].北京: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3月.
(作者介紹:齊琛,黃淮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漢語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