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偉
10月8日,剛剛度過“十一”長假的人們便迎來了一個個關乎日常生活出行的政策,即各地有關網約車的新規(guī)定。雖然只是《征求意見稿》或《草案》,但當中體現(xiàn)的意圖著實值得筆者吐吐槽。
網約車本意是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讓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更加高效、便利,且價格更接近地氣。然而縱觀北、上、廣、深等地新出臺的網約車《征求意見稿》,諸多條款已經將網約車的管理與出租車無異。這樣一來,本是通過“鯰魚效應”打破出租車一潭死水的網約車,還能保持它的市場活躍度嗎?
在這些條款當中,尤其以限制車型排量及尺寸大小最為讓人費解。北、上、廣、深都不約而同地將傳統(tǒng)燃料網約車的軸距限定在2700mm以上,排量限定在1.8T或2.0L以上,車輛的年限還要是兩年內的新車,這無形中抬高了車輛的準入門檻,試問,目前市面上的網約車在數(shù)量上有多少能達到這樣的要求?
滴滴在這些《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便給出了上述問題的答案、據(jù)滴滴平臺統(tǒng)計,以上海為例,目前從事網約車的車輛符合新軸距要求的,不足 1/5。如果最后出臺的規(guī)定真有這一項的話,那么基本上參與網約車服務的估計就只有帕薩特、邁騰這樣B級車以上級別的車型了。
還有,大部分地區(qū)的新政條款中均要求網約車司機是本地戶籍,這也讓人費解。即便在出租車領域,也只有北京是這么要求的,那么對網約車,憑什么做這樣的要求?就算這條是出于對乘客安全的考慮,但本地司機就一定安全?公安部門通過車輛備案或其他方式就不用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一個事實是,如果最終政策有戶籍要求,那么各地網約車司機也將大量減少。滴滴給出的上海數(shù)據(jù)是,在已激活的 41 萬余司機中,僅有不到 1 萬名司機具有上海本地戶籍。加之上述對車輛的限制,首先網約車價格肯定上漲,不利民,這就和網約車的初衷相悖;其次在途車輛將大幅下降,不便民,也不是網約車的初衷。
這不僅沒有實現(xiàn)交通運輸部所說的“此次網約車改革我們根本的目的是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方便不方便”的標準,也簡單、粗暴地理解了交通運輸部提出的“高品質服務、差異化經營”。
有媒體表示,新政將倒逼網約車漲價,但筆者認為,漲價是必然,但不是這么個漲法。不應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而是通過市場行為,企業(yè)自行去調整產品與服務的價格(網約車企業(yè)意識靠補貼打市場不是長久之計,自然會提價。滴滴快車、專車已經在近期漲價,但這是否是滴滴合并優(yōu)步中國后的壟斷行為另當別論)。而這些新政無異于“強奸”了企業(yè)的市場行為,這不僅會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更是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思路相悖。
因此,拜托各地政府,不要給網約車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套上枷鎖,要從利民、便民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政府要管好的就是安全及壟斷行為,甚至讓企業(yè)互相監(jiān)督,一旦企業(yè)就范就給予重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