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海濤
對于結課來說,往往處于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一般能起到總結全文、升華主題的作用。但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前提是語文課,因而在結課之中也要洋溢出“語文味”。筆者以《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為例,讓結課在彰顯語用的同時,洋溢出了濃濃的“語文味”。
師:學到這里,你對于林沖的“不敢”,又有何發(fā)現?
生:我覺得林沖太善良了。
生:林沖凡事都忍讓,不能稱之為好漢。
生:我感覺他有點膽小怕事,尤其是怕大官,性格上有點懦弱。
生:我不贊同你們的觀點。我認為,林沖雖然性格有點軟弱,但他武藝高強,講義氣。
生:我覺得林沖只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
……
師:這篇課文的學習結束了,但是大家對林沖的評價截然不同。假如是你,你會怎么想?
生:如果是我,早就把高衙內給殺了。(生哄堂大笑)
生:林沖雖然有點軟弱,但他不失為一個英雄,比如他對洪教頭,僅僅是點到為止,沒有真正把他打傷。
生:的確,做人要厚道。但是像林沖這樣也有點過了。
師:不錯。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針對林沖,你們試想一下,是什么造成了他這樣的悲劇呢?
生:大概是性格。
師:其實,分析人物必須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試想,林沖這么能忍,這么退讓,最終還是被逼上梁山。這是社會的悲劇,同樣也是《水滸傳》這部名著的社會意義。我們今天僅僅學了《水滸傳》的一個章節(jié),但讓人回味無窮。對于《水滸傳》來說,塑造了梁山好漢108將,百位好漢,百位人生,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夠閱讀《水滸傳》,走近梁山好漢,去感知不一樣的好漢,不一樣的世界。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贬槍Α读譀_幫打洪教頭》一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與編者對話,畢竟針對節(jié)選文本來說,其目的是要以教材文本為引子,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名著的興趣。從這一點分析,其結課就顯得非常重要。它不僅承擔著常規(guī)結課中總結課堂、升華主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發(fā)揮引子的作用,能夠引導學生實現興趣遷移,從課內到課外,主動走進名著。這不僅是編者的目的,更是新課標精神所倡導的。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結課中種下興趣的種子。
對于這一課而言,筆者關注的是小說中的人物言語,即“不敢”,接著通過不同語境引導學生對文本人物性格形成理解與感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上述教學片段中,不同的學生對于林沖的看法也是不同的。筆者沒有統(tǒng)一學生的認識,而是寬容對待學生的看法,并且盡可能激發(fā)學生課后去閱讀,去思考。從這一點講,筆者的結課是精彩的。筆者寬容對待,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推促學生主動思考。綜合這一點,可以說在結課中把教學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他們的主體地位。
聽說讀寫,對于綜合能力來說,缺一不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聽的能力過分強化,說的能力反而受到削弱,這是本末倒置的。在案例中,筆者注重借助“說”,讓學生來表達對文本、對人物的看法,不僅讓學生說得痛快,還讓學生說得精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給學生搭起擂臺,讓學生進行“辯論”。教師需要對學生持有寬容態(tài)度,鼓勵學生發(fā)言,并讓學生發(fā)揮主導作用,教師善于退居“幕后”,用提問的方式把握學生思考的方向,進而最終延伸到課后,延伸到名著,讓整個課堂在結尾中洋溢出濃濃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