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敦
關于“文人畫”
張紹敦
1.元代 柯九思《題畫蘭石小品》
“畫到書生本色,始見清絕?!?/p>
2.明 董其昌《畫禪室論畫》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zhèn)、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p>
3.清 高鳳翰
“文人之筆、文人之趣、文人之格,……本其士人之性情胸臆而致?!?/p>
4.近代 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
“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p>
5.現(xiàn)代潘絜茲《美術》1959年第1期《也來談談文人畫》
“把文人繪畫的意趣帶到繪畫中來了,可以說是繪畫的一大進步與提高。在這以前原是‘眾工之事’?!?/p>
所謂單純,是從很復雜的現(xiàn)象中,尋出足以代表它的那種質量、色彩及特點的因素,并歸納到意象中以表現(xiàn)之。所謂趣味,是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所謂性質,指的當然是文人、士大夫的世界觀與審美觀。文人畫中的優(yōu)秀作者都十分重視認真觀察與研究客觀自然,在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上從不平均對待對象,對于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乃至千山萬壑及人物不同的體態(tài)神情也都熟識于心,以避免把事物中偶然的或除畫中主要部分之外的瑣碎點綴牽連入畫,從而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地給觀眾留下一個肯定和明確的印象。以五代荊浩《筆法記》中“原夫木之生也,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象征“君子之德風”為例:松本是一種自然屬性,松在畫中所具有的風神韻度能否被聯(lián)系到正直不阿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觀念,則決定于通過狀物之性或“托物言志”使得藝術作品更加鮮明地為人們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在具體的刻畫上“無筆不繁”“無筆不簡”地注重選擇最富表現(xiàn)力的姿態(tài)和具體的、個別的、可感的形象,來統(tǒng)一客觀和表達主觀,使物、我關系的地位,真正由“物”向“我”轉化,并“遺貌取神”地去揭示事物的本質。
在文人繪畫中的畫家又都是兼之有浪漫氣息的詩人,即:詩境與繪畫的玄妙迷離在精神實質上取得的一致如出一轍;而它們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也就是“質勝于文”的自在氣度;文人繪畫不僅與詩有密切聯(lián)系,而且,把詩的“比”“興”引入繪畫,發(fā)展了“畫是無聲詩”的傳統(tǒng),并在萬千紛雜的現(xiàn)象中“明十求一”,做到寄情寄興,以傳達出藝術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氣”。
文人畫又稱“寫意畫”,畫家借助水墨使萬物萬象突出,同時又使自我情形凸顯,這種在表現(xiàn)事物時的“人格理想”也是一個文化積累與漸進的過程。
文人繪畫在色彩應用上,選擇了更為本質的“素”與“玄”,即:黑與白,是與道家“見素抱樸”,“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美學觀不無關系的。
文人繪畫在表現(xiàn)作風上,非常明顯的是著重“寫”而少取“工”,因而,可以不隨世俗地去體悟更高的精神境界,特別是五代、北宋成長起來的“寫意”之風,拋棄了唐代以來的“金碧輝煌”而追求平淡、清新,卻又不與內容的充實相脫離,影響所及,成為宋代畫院進行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畫學的論畫標準。
野逸是對文風上奢靡的修正,以自然山水、游云、野鷺作為載體,表達畫家推尚沖淡、飄逸的高雅之情與心靈的自由通透,一直影響到宋、元文人繪畫對“逸品”的追崇,而元人在山水畫風格上的變化程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突出一些,這種格調的形成并不僅僅在于技巧、技法,而是與進一步觀察、認識對象和表現(xiàn)對象分不開。如果說宋畫是偏重于“近觀以取其質”的局部刻畫的話,那么元畫卻更多偏重于“遠觀以取其勢”的對大效果的把握,這正是表現(xiàn)了畫者在一定距離上所見到的真實的視覺感受,所謂“宋人刻畫,元人變化”,而元人的變化得益于宋人的刻畫,即刻畫是變化的前提,變化是刻畫的必然,就像幼蟲不經過吐絲結繭,就不會有來日的破繭騰飛一樣,山水畫在南宋之后的元代,向更純粹的山水畫轉變中的這“一變”,是把“抒情”放在“狀物”之上,寫實和形似迅速退居次要地位,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和抒發(fā)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以及超然而寧靜的氣氛的。元人這一新創(chuàng)造,盡管都以真山、真水為依據,但與客觀對象已有很大距離,這種景象或許因為其朦朧,反使人欲窮其究竟,誘發(fā)欣賞心理過程中再創(chuàng)造的愿望,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想象自由,從而表明了從偏重“說明”到趨向重視“感覺”的一個重要變革,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普遍地運用這種強調感覺的表現(xiàn)方法。
文人畫主“立意”“貴乎思”,對如何描寫對象和把握對象確有自己特有的精神氣質,而且,有時也能反映廣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愛好,尤其是在融匯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以老莊外典以釋佛理,完成了玄、佛的結合,在這一點上,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似乎存在著南北交融、中印交融、東西交融的幾個歷史階段,漢代以前的中國美術粗逸而豪放,兩晉六朝之后空靈而富于變化。對待傳統(tǒng)應該靈活通變,即:既要“通”也要“變”,正如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篇”中所言:“變則其久,通則不乏?!?/p>
其實,古今中外都不乏學者型的畫家,學者型畫家的特點在于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使他們的作品內質充實,并由此得到生動的審美體現(xiàn)。
一、主要參考書目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俞劍華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年版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周易.中華書局,2010年版
5.莊子.中華書局,2000年版
6.[梁]劉勰.撰.[清]黃叔琳.著,[清]紀昀.評.文心雕龍,中華書局1957年版
7.王國維著.人間詞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8.[南齊]謝赫撰.王伯敏標點譯注.古畫品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
9.石濤畫語錄.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版
二、主要參考論文
1.薛永年.以書入畫之我見.《江蘇畫刊》1988年第3期
2.薛永年.荊浩《筆法記》的理論成就,《美術研究》1979年第2期
3.薛永年.《畫筌》淺析,《美術研究》1980年第1期
4.潘絜茲.畫品與人品小議,《美術》1984年第8期
5.楊力行.儒學與中國古代繪畫的審美觀念,《美術》1983年第11期
6.黃堃源.象、意象和情象,《美術》1983年第11期
7.吳冠中.再談石濤畫語錄,《美術研究》1997年第1期
8.錢松嵒.訪問祇陀里,《美術》1961年第6期
9.陳三弟.論文人畫與禪宗,《美術》1983年第12期
10.倪貽德.讀《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一點體會,《美術》1962年第2期
11.[明]唐志契.中國古代畫論選注(六).山水性情,《美術》1963年第4期
12.潘絜茲.讓詩畫結合、大放異彩,《美術》1959年2月號
13.潘絜茲.也來談談“文人畫”,《美術》1959年4月號
14.陳兆復.山水畫史上的“一變”——漫談元四家,《美術》1985年第1期
15.華沐.“謝氏黜顧”與畫風新變,《美術研究》1983年第4期
16.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辯(續(xù)),《美術研究》1983年第4期
17.傅以新.米氏云山,《美術》1985年第5期
(張紹敦,新疆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