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安
《桂花雨》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語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摯豐富。在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語言、體味文章情感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令其習得文章表達方法,從而把言意兼得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教學片段】
師:自由讀課文第1自然段,想想這段話主要寫了什么。
生:寫的是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
生:寫的是桂花的香氣非常迷人。
師:你能用一個恰當?shù)年P聯(lián)詞語把這兩句話連起來嗎?
生:因為桂花的香氣非常迷人,所以小時候“我”最喜歡的是桂花。
生:“我”小時候最喜歡桂花,是因為桂花的香氣非常迷人。
師:很不錯,你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那么,第一自然段還寫了什么呢?
生:寫了桂花樹不與其他樹爭奇斗艷。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桂花樹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笨笨拙拙的。
師:大家說了那么多,哪個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呢?作者到底是喜歡桂花還是不喜歡桂花呢?
生:作者肯定是喜歡桂花的,他故意說桂花樹笨笨拙拙的,就是為了突出它的香氣。
師:原來如此。那么,你能用幾個重點詞語把作者的表達形式說一說嗎?
生:作者先寫“喜歡桂花”,接著話鋒一轉“桂花樹笨笨拙拙的”,最后一句是“它的香氣味卻十分迷人”,我才明白了原來作者是有意吊我們的胃口。
師:是啊,看來我們在閱讀課文時一定要用心品味,不能被表面意思所迷惑。
【教學反思】
上述教學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依據(jù)中年級學生的特點,筆者把教學的切入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對課文段落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上。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筆者鼓勵學生用合適的關聯(lián)詞語串聯(lián)文本內(nèi)容,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而且促進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許多學生在閱讀完第一自然段后,不由得感到疑惑:“桂花樹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笨笨拙拙的”這句話到底是夸桂花呢?還是貶桂花呢?按理說文本第一句話寫“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接下來應該圍繞桂花的顏色、味道進行描寫,作者如此描寫不就屬于橫插一杠嗎?在教學時,筆者針對文本內(nèi)容的沖突點,引導學生潛心會文,進而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明白,作者這樣描寫是為突出桂花的香氣迷人作鋪墊,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在探究中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筆者既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內(nèi)容,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又引導他們關注文本的言語表達形式,把言意兼得的閱讀目標落到實處。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為了幫助學生找到文本語言的秘妙所在,筆者在引導學生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內(nèi)容后,就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了表達方法上來。這樣一來,學生結合“最喜歡桂花”到“桂花樹笨笨拙拙的”再到最后點出“可是它的香氣味真是迷人”,由衷地產(chǎn)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感受體會。此時,學生對于文本語言的理解也真正走向了深處。由此可見,關注文本的語言表達就要引導學生深研文本,既要走進去,又能走出來,窺見文本形式上的秘密,從而對文本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有深刻的理解。
筆者在教學時主要圍繞著文本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了概括、探究、表達方面的訓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言意兼得,從而使文本內(nèi)容充滿了張力,學生學習充滿了活力,語文課堂也更具吸引力。